成都文理学院的学术研究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国内外优秀文化传播社会科学普及基地,书法艺术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学院已完成省级重点委托项目1项,部级项目1项,部、校级、院级项目20余项,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教师在各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业书籍27部,教材265440册。
学院承担教育部项目、国家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省部级项目等各级项目89项,批准国家级、省级精品工程项目55项,省级精品、示范课程、专业15项,出版专业书籍、教材51册,发表学术论文483篇,获得科研成果奖36项,其中教育部科研成果奖36项。
(2015官网数据)
成都文理学院的校徽以一个圆为校园,代表学校对学生开放,上不封顶,代表学校允许学生自由成长。学生是不成熟的小马,需要呵护和培养,才能在未来的社会竞争场上驰骋。学生是渴望成为人才栋梁的幼苗,需要阳光雨露和呵护。鲍恩,李明,弘毅,杜兴
“博学”:《礼记·中庸》:“博学,疑,思,明,信。”张子《论语》:“夏紫曰:”博学而立志,好问而近思,仁在其中。“‘博’多。”博学”意味着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学识。说明我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始终把教育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努力培养基础理论宽厚、基本功扎实的学生;文理兼容、博采众长,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通情达理》:朱传:“通情达理就是通情达理”。《淮南子·石泽》“天地光明。”高:“明,李。”,“新书六术”——德曰:“明,德之理也。”,“诗经,雅”,“既明又哲”。这个意思就是要通情达理,有哲理,有法理,有理性。圣贤的话充分展示了“理解”的智慧。一个通情达理的人,精通学术理论,明辨事理,文理通顺。体现我校教师在待人接物上的明辨是非原则;在学术研究上有强烈的进取精神;支持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宝贵的整体意识;孜孜不倦地致力于教书育人。说明师生能够以国家利益为重,明辨是非,讲道理。
弘毅出自《论语》,其中说:“士不能无弘毅,而任重道远”。意思是有野心,有抱负,坚韧,坚决。即锤炼意志,追求远大志向和美好理想。既表明了我们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坚定决心,也体现了我们师生为实现闽南师范大学的宏伟目标和美好蓝图而团结奋进、锐意进取、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杜兴》:《礼记·中庸》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行之。”《礼记》:“儒有所知而不穷,有恒心而不倦。”《史记·理子甘茂列传》:“吾虽非忠信之君子,亦为战国之谋士。”《南史·文学传·岑智敬》:“家母当日禁营,必自弓自扫,终日哭泣,谓之君子。”。“笃”意为“忠诚、坚定、专一、坚忍、坚定”。“行动”就是行动和实践。“坚持”就是坚决付诸行动,实现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意志坚定的人,才能真正做到“信”。既体现了我校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也体现了我校师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把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转化为坚定的实际行动的决心。
学生社团
成都文理学院有108个学生社团,如心理社团、零点戏剧社团、旅行社团、早晚现当代文学社团、模拟审判社团、烛光教育社团等。是课堂教学的有益延伸和补充。学生通过社团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实现自我塑造和全面提升。
诗歌夏令营
2010年7月27日,由《明星诗词》杂志社、达州市元航职业技术学校、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2010中国明星诗词夏令营”在四川成都如期开幕。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卢如伦,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星诗》主编梁平,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院长唐志成等出席开幕式。在随后的三天时间里,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的17名青年诗人游览了杜甫草堂、都江堰等景点,举办了诗歌讲座、诗歌朗诵等活动。夏令营期间,20世纪80年代校园诗歌运动中的风云人物和潘在都江堰与营员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