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的理解下,你对教师的角色有什么认识?

一,教师角色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

2001年6月,教育部发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开启了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史称“新课改”)。经过论证和实验,目前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因为课程是教育的蓝图,是教学的基础,新课程改革不仅涉及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改革,还涉及教学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新评价体系的建立和教师培训。课程实施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如果不更新教学观念,不改变教学方法,课程改革就会流于形式。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其观念和行为是本次课改成败的关键,“教师的培养和培训”自然成为纲要九个部分之一。事实上,自新课改开始以来,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已经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教师研究”也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热门话题。

2.教师面临的挑战和角色冲突。

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对原有课程体系和教学理念的彻底变革,是对原有课程理念和课程价值观的重大调整。新课程提出的一些新理念对教师传统的学校教育观念和实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出回应。这种回应主要体现在教师改变教学行为,重新定位和理解教师的传统角色。比如,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而新课程要求建立对话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材是“圣经”,而新课程则将教材视为教学的“材料”或“资源”之一,教材只不过是“例题”而非“教材”。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也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师生双方都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加工、改造和创造性使用。新课程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教育和教学模式。每个老师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传统的好坏之分、上下之别已经不存在了。每一个老师都会在这种变化中重新洗牌,好坏由新的“游戏规则”来评判。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决定性因素。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改的理念和新体系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新旧角色的冲突中不断调整自己,塑造自己。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成为当前我国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教师角色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研究不再是一个话题。事实上,在上世纪下半叶,面对科技革命的挑战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不断涌现。在这种背景下,教师角色的冲突与转换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被不断提出,并取得了许多成果。基于课程与教师的密切关系,随着世纪之交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素养问题被提了出来。查阅相关文献,关于“教师培养与培训”的论文“不胜枚举”。然而,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的新课程培训不仅仅是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概念素养,更重要的是转变他们的行为。这就需要关注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困惑、矛盾和角色冲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采取更人性化的决策和措施来关心和培养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握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与教师关系的真谛。新课程实施以来,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了教师角色转变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黄玉贵《转变教师角色适应现代教学》一文指出:“转变教师角色,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要改革教学模式,转变师生角色,把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以灌输知识为主,转向培养学生能力。”以及“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指导者、教育资源的设计者和开发者、专业理论的研究者”。王淑英在《角色转换——新世纪教师的必然选择》一文中分析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提出教师要根据我国国情继续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要努力增加知识总量,掌握各种技能。本研究在梳理和整合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探索新课程教学中小学教师的角色转换及转换策略。

第三,教师角色问题的解决

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要求,要求教师转变角色,适应新课程,发展新课程。

在新课程中,师生关系是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师将从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变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老师“蹲下”看学生,教学民主。师生平等对话,学生可以随时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向师生提出问题和要求;教师允许学生参与有意义的活动;老师允许学生表达自己的理解和不同意见。课堂上,老师尊重学生,学生尊重老师,师生双边互动,互相启发,互相理解,大家参与,平等对话。比如有一次上课,我不小心写了一个任性的字“复杂”。我还没写完一句话,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对我说:老师,你写错了一个字。当我再次阅读我刚刚写的内容时,我立即发现了自己的笔误。我感谢指出我错误的同学,同时也鼓励其他同学向他学习,互相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问。在这样轻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课堂上师生关系融洽。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教师长期以来“传道、授业、解惑”的立场会发生变化。教师将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参与者。教师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供学生学习,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实现目标的最佳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服务他们的学习。教师促进学生的学习,建立一个可接受和宽容的课堂氛围;开展师生互动教学评价,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科学素养,鼓励学生讲真话、实话和自己的话。教师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学生讨论。为了找到真相,他们可以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沉”下去,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帮助解决。对于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二次学习”,把更多的学习机会留给学生。比如平时教学,我一般不会一上课就开始讲课。我喜欢花五到十分钟让学生自己看书。当然,在阅读之前,我会整理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由易到难,让他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同时鼓励他们在阅读课文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这样,在他们读完课文后,我会根据他们的提问对我的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围绕他们的疑惑组织课堂教学。当然,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会偏离课文中心。我呢,就筛选这些问题。

教学本质上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是一种互动。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时,我们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不能被消除,但与以前不同的是,他不再是教师的唯一角色”。

传统观点说:“老师是蜡烛,照亮别人,燃烧自己”。新课程指出:“教师与新课程同行,与学生共同成长”。强调“双赢”的理念。教师不仅要“照亮”学生,更要“照亮”自己。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反思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艺术。不断学习总结,提高业务水平和能力。教师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者”。面对新的知识和技术,老师也是“学生”,不断“充电”,提升自己。新课程还要求教师相互合作,打破学科界限,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教师将从负责教授单一学科,“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成为综合型教师。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从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到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从“权威”到“平等对话中的首席”,从教材的忠实执行者到教学资源的开发者。

简而言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是平等对话的首席代表,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全面的学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只有从以上五个方面进行探索,教师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改革,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