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民歌欣赏

一、什么是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民歌风格的重要特征,也涉及到中国音乐的基本风格,逐渐成为音乐学教学和研究的热点。

所谓色彩,就是借用绘画术语,通过通感来表达对音乐审美特征的整体体验。民歌的地方色彩是指特定地区民歌的独特个性。不同地方的民歌有不同的个性,形成不同的审美效果,从而形成不同的“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的形成与各种文化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幅员辽阔,自然地理差异巨大,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语言、风俗习惯、审美心理、文学传统等各具特色。这些文化因素综合作用于人们的审美趣味和民歌,从而形成多元化、多层次的色彩差异。

民歌色彩的形成由来已久。早在秦汉魏时期,中国民歌就有了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分,后来又有了楚音、粤剧、吴歌秦音之分。这种现象今天依然存在,很像中国的方言文化,全国各地的民歌也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显示自己的地方色彩。

中国民歌浓郁的地方色彩之美,世界各国都难以企及。它是我国丰富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也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对音乐稍有了解的人不难隐约感受到世界各地民谣的色彩差异,但一般只能停留在隔岸观花、雾里看月的状态。要想进行细致的区分和准确的鉴别,并能说出一些依据和道理,达到理性的把握,即使是专业研究者的学者也深感困难。究其原因,是人们没有对民歌色彩的具体形式表现进行专门细致的探究,缺乏理性分析的手段和方法。

本文拟围绕这一主题做一些初步的理论分析,以期从意识和口头两个方面了解民歌的色彩特征,认识民间音乐的本质。

民歌作为一种以音乐为媒介的艺术形式,首先是通过一些形式元素的综合作用来具体把握的。因此,要想解开地方色彩之谜,首先要分析民间色彩的形式表征。

二,民歌色彩的形式表现

民歌是音乐和文学的综合艺术。民歌的审美体验和地方色彩主要表现在曲式元素的具体特征上,歌词的特征通常可以作为辅助分析因素。在曲式方面,主要涉及音阶、结构、声调、音律、旋转等要素的特征,在歌词方面,主要涉及方言词汇、衬词、音韵等要素的特征。以上任何一种元素在歌词、歌曲形式上的特征,或者多种元素的综合作用,都可以构成民歌的个性和变化,而这些元素也是分析民歌地方色彩的理性基础。以两首民歌的分析为例,了解民歌地方色彩的具体表现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山西左权民歌《樱桃好吃树难栽》1是一部体现“北调”色彩的作品,其具体形式表现为六调变宫、宽羽韵623的声调结构、对应自然的上下句结构、捻转法含六度跳、方言歌词的元音特征是“开”,是e,不是ai,等等。

2.四川民歌《康定情歌》。这首歌是体现南音色彩的作品,具体形式有:五声音阶,四句结构,窄羽韵612,356的声调结构,递进式旋转,运用四川话的补语“飞奔”。

这两首民歌分别体现了中国南北音的地方色彩个性。从审美体验上来说,北方歌曲有远高之美,南方歌曲有柔中有刚之美。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南北民歌的审美色彩差异并不是神秘莫测的,而是通过音阶、结构、音高轮换、方言韵脚等特征的综合作用具体而明确地实现的。我们完全有可能从对歌词和歌曲的形式元素和特征的细致分析中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把握。

就地方色彩而言,它离不开地理特征和地域范围。民歌的地方色彩总是与特定的地域范围相联系的。不同地域范围的民歌中色彩表现的浓度不同,色彩构成的形式参数也有相应的复杂变化。对此,民歌的具体表现是多层次、多样的,需要因地制宜具体分析,不能简单一概而论。在这些复杂因素的综合参与中,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第三,民歌地方色彩的地域性

中国有句著名的古话“乡音难改”,民谣里有句话:“十里有不同风,五里有不同音”,“锣鼓不离故乡,各有各的腔”等等。可见,即使在不同的乡镇之间,其方言和山歌的色彩也是不同的,这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例子,但也说明山歌的色彩体现在与地域的结合上,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为了便于说明,本文仅打算从大的尺度上做一些理论上的分析和探讨。根据地域的不同,民歌的色彩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的色彩区域来加以识别。总的规律是,地域面积越大,民歌的个体色彩越鲜明,差异越明显;反之,性格色彩越模糊,差别越微妙。因此,面积与色彩密度成反比。相应地,在分析不同地域的民歌色彩时,所使用的分析参数也会发生变化。基本原理是色区面积与分析参数成反比,即色区面积越大,民歌色彩越突出,分析中使用的形式参数越少,分析方法越粗糙;相反,分析参数会增加和细化。

比如,如果从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南北民歌的色彩,仅从音阶、结构、音调等特征来考虑,就能清晰地识别。北曲多为六七音,上下句结构标准,音大而宽(135,512)。另一方面,从中观层面来看,南北方各省区的差异都使用相同的音阶、声调、结构,需要加入更多更细的旋转、润腔等形式参数进行更深层次的划分,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色彩差异。诸如此类。

下面结合民歌色彩区的具体实例来认识其具体的形式表现元素,并提出一些初步的分析技巧和方法。

(一)南北色差(宏观层面)

从宏观上看,中国民歌可以分为北、南、中三大色彩区域,每个区域的色彩都有明显的差异,体现在一些形式元素的综合作用上。

宋例三陕北信天游创作的《三十里铺》是典型的具有北方声调色彩的曲调,其形式特征是:对应三上一下四句体(二句体的变体),六音音阶偏法,广宫韵结构512,多用五度跳。歌词“我”的方言发音是E,歌曲苍凉。

也是信天游写的一首名为《红军兄弟回来了》的歌,体现了北方腔调。其形态表现与《三十里铺》相似:上下句式,七音带法、四两个分音,宽尚韵623,多跳,旋法多七度跳。方言词汇有“鸡宝宝、狗宝宝”等;“了”、“来”、“咬”等词具有方言的语音特征,如“咬”读作“NIO”,“来”读作“了”。歌曲开放大方。等一下。

然后随机选取一些南音民歌,其风格、韵味、形式表现都完全不同。比如江南小调《无锡景》,就是典型的南方调色彩。其形式要素的特点是:五音,窄韵561,653和小韵123的综合运用。递进的螺旋法,不断发展、逐渐下移的四句结构,旋律装饰精致华丽,风格柔美迷人。

码头调,也是江南小调,在色美和形态特征上和前面的曲子略有相似,这里就不赘述了。

当我们到达荆楚湖北,南北之间的中间地带,民歌的颜色有另一种兴趣。湖北地处中国南北交界地带,文化和音乐有着不南不北的中性色调,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个性。千里之外的江汉平原潜江县写的一首打麦曲《翠东翠》,就是中音色彩的典型。全曲以大公韵135及其多种形式的移调、变序组成三音腔,风格清朗活泼,刚柔并济。湖北宜昌的民歌《上茶山》也有中音色彩,旋律和音调与上一首相似,增添了清新的山野韵味。

南方不同省份之间的颜色差异(中观层面)

中国南北民歌色彩差异明显。那么,南方或北方省份的民歌之间有颜色差异吗?当然,作为民谣的次一级体现,虽然各地民谣的色彩差异略弱,但还是有明确的理由可以争论的。现以四川、云南两省为例做简要分析。

两省地理相邻,音乐文化多。民歌都具有南方声调的最基本特征,如五声音阶、羽韵613为核心调、典型的四句体结构等等。但两省民歌因对具体风格的偏好不同,色彩也不尽相同。四川民歌多采用之字形跳旋法,所以有些泼辣。比如风靡全国的四川宜宾农村小调《绣兜》,用萧瑜情韵的曲折旋法,改变631的顺序,音乐就会随着方言语调的走向而变腔,如“缎”。方言词语“咿呀呀哟、朱尔嘎、金刚索洛莫”的大量使用,进一步强化了四川的地方色彩。而云南民歌则更喜欢下行音阶式的递进旋转法,更具韵味和婉约。再加上其他音乐形式和歌词方言的特点,它们的色彩差异还是很明显的,值得商榷。比如《马之歌》就采用了典型的降音阶似的旋转法,小羽韵3216,不断出现在乐句末尾,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3)省内色差(微观层面)。

民歌的地方色彩不仅体现在我国南北方的不同省份,而且由于地域、方言声调、传统审美习惯的差异,还存在着微妙的色彩差异。本文以湖北省为例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如果我们到湖北各地旅游,听听当地的音乐,能感觉到它色彩丰富,或有南方韵味,或有北方风味,或有西南巴蜀色彩,或染有江东吴之韵,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音乐也是不一样的。真的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根据湖北民歌专家杨匡民教授的研究,湖北民歌可分为五个色彩区:

1.鄂东南的彩区,在今天的咸宁地区,窄声韵调[SOL LA DO]和[LA DO RE]分布最广,旋转法常作六度或四度的跳跃。2.【鄂东北】:今天的黄冈、孝感多为低山丘陵,有江南风光。受江南文化的影响,音乐风格趋于委婉优美。音调以[SOL LA RE]为主,带“广征”韵。与鄂东南仅一河之隔,但山歌的音调、旋转都明显不同。3.鄂中南:今天的荆州地区被称为江汉平原,鱼米之乡。地理上,北近襄阳,南临洞庭湖。语气以“大宫韵”为主。声腔华丽优美。4.鄂西南、宜昌、恩施。整个地区山峦重叠,峡谷纵横,地势险要,交通不便,语言统一。属于西南官话区,和川东方言没什么区别。音调“窄羽”韵[LA DO RE]的旋律比较典型。5.鄂西北,即现在的襄阳、云阳,位于中国南北交汇处略偏南,自然风貌,南北风光兼备。当地人的生活习俗也兼具南北特色,音乐风格在兼容的基础上略偏中原北方风味。古人称当地人为“多三肥好楚歌”。民谣的旋法强调四跳,风格活泼欢快,带有北方风味。湖北五个地区流行十绣一囊小调,各地歌词都一样。但由于各地文化不同的影响,调式、旋律音调等旋律形式也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体现了五区的地方色彩。真的是五音杂陈,五颜六色。

民歌的地方色彩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音乐现象和领域,更深入的研究将涉及音乐和文化的诸多因素。如果本文的初步探讨能加深人们对民歌特征的认识,并引发更精细的研究,那将是非常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