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一篇完美的高考作文?主人进来了。
1,道德说教色彩变淡,远离社会热点问题。
进入21世纪,语文教育界强调语文课程必须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却误以为人文熏陶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所以在2000年以后的几年里,有很多关于学生做人的作文,比如2001中的诚信,2002年的心态选择,2004年的“相信自己,多听听别人的意见”。然而,这种在高考作文中灌输道德的做法引起了大家的反感。所以从2005年开始,道德说教这个命题逐渐淡化。2006年缩减到只有三四卷,如重庆卷《走走停停》,江苏卷《人与路》,湖南卷《谈情感》。
与此同时,中性话题的比例有所上升。中性命题没有明显的概念取向,可供表达的观点广泛多样,自由灵活。比如2004年上海卷“忙”,重庆卷“知己知彼”;2005年全国卷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天津卷留给明天,重庆卷自嘲,湖南卷是跑步体验,江西卷是面子,广东卷是纪念。2006年上海、天津、湖北、辽宁、安徽、四川六七卷。2007年福建卷《季节》、天津卷《有句话常挂在嘴边》、重庆卷《谈高考》,2008年上海卷《他们》、福建卷《果汁咖啡矿泉水》、天津卷《人性》等作文题。
在减少道德说教的同时,与现实热点直接相关的话题也大幅减少。近几年只有浙江卷《人文素养与社会发展》和湖南卷《家庭教育》在2004年出版。2005年上海卷《当今大众文化概览》;2006年全国卷《关于阅读与网络阅读》,2007年全国卷二《丛飞助学资料》,2008年全国卷一《汶川地震》等等。然而,2008年“汶川地震”这一命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毕竟高考作文不是时事政治。所以,如果不是极其重大的社会事件,一般来说,社会热点问题未来进入高考作文命题的可能性不大。
2.命题的发展趋势:回归文学本质,逐步提升文化色彩。
高考作文,某种意义上是考察学生的文学写作水平。文学与政治、道德有一定的距离,它有自己独特的内涵:追求强烈的文化色彩和审美情趣。未来这类命题会迅速增加,其特点是从中外传统经典中吸收命题素材,或者提升审美境界,更有助于激发写作的意境和思维灵感。比如2004年江苏卷《灵动水,稳稳山》、湖北卷《买昏镜》、福建卷《历史人物与文学人物》、广东卷《语言》、2005年江苏卷《凤头、猪肚、豹尾》、浙江卷《一叶一世界》、湖北卷《内,超越》,然而2006年又有全国卷《乌鸦模仿鹰抓羊》、北京卷《北京的象征》、山东卷《远方的水晶,其实很复杂》、广东卷《心中雕天使》、江西卷《雨燕输2007年山东卷《时光不会风化回忆》、北京卷《读古诗词写情怀》、浙江卷《行走在消失中》、湖南卷《感受唐诗名句》、山东卷《春来草绿》、浙江卷《触摸城市/感受乡村》等多道作文题。
综上所述,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总趋势是越来越常态化、文化化、泛化,减少说教倾向和过于贴近现实脉搏的倾向。
3.命题进入“后题作文时代”,“新材料作文”,“新命题作文”出现。
我国高考作文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从1980到1989,偏重哲学,文综偏重政治理论;从1990到1997,材料的本质是活的、现实的;1998至2003年,开放题目自定,文体自选,立意方式由一而多发散,写法不拘一格,自由灵活。这种作文确实为学生发挥特长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但鉴于这种作文的消极作用,如停滞、过写、过自由等,话题作文有所减少,作文命题会在开放性上有所约束,在灵活性上有所规范。
从2004年开始进入战国时代,全国命题有回归材料作文的趋势,也就是说高考命题进入了“后题作文”时代。有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等原始命题方式。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不再是传统的材料和命题作文,而是有了新的内涵。
“新材料作文”的特点是:作文提供材料或图片,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片,根据自己的感受和对材料或图片的理解,写出自己的作文。这种作文介于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和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相似,可视为话题作文的一种替代。它的写作,首先是把话题作文变成话题作文。转化的关键是把自己对材料或画面的感受和理解浓缩成一句话,并以此作为自己作文的题目。有了题目之后,就可以按照题目作文的要求来写了。
近三年命题材料的形式有寓言(2006年的《鹰与乌鸦》、2008年的《鹰与幼龟》)、媒体材料(2006年全国卷B中关于阅读的在线调查)、图片材料(2007年全国卷A中的“秋天”)、现实材料(2007年全国卷B和新课标卷中法国化学家的成功经验、2008年全国卷A)。在未来,物质构成的形式可能会发生变化,但“新物质构成”的方式在近期内很难改变。
“新命题作文”的特点是,作文题目可以看成一个题目,仍然可以自己出主意,自己选风格,但不需要自己出题。
与传统的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相比,这些新的作文命题方式比话题作文更能考察学生的能力,所以新材料作文、新命题作文将成为未来作文命题的趋势。
二、2009年高考命题趋势预测
1,命题方式: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仍将是命题主体。
2008年18套高考作文题目已经失去了主导地位,只剩下两个题目作文:以“实力”为题的四川卷和以“春来草长”为题的山东卷。新材料作文已占半壁江山:全国卷一、全国卷二8道试题,北京、湖南、江西、辽宁、福建、海南、宁夏* * *选取了各种形式的材料作文。新话题作文8篇,分别是上海的他们,天津的人性,湖北的手势,重庆的自然中的生活,广东的不要轻易说不,江苏的好奇,浙江的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安徽的从感觉开始。这些命题作文有的前面有材料和提示,然后引出题目,比如上海,江苏,重庆等。,还有一些直接给题目,比如天津,广东,安徽等。
高考作文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稳是基础。所以2009年及以后的作文命题会在“新命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保持稳定,不会有太大变化。
2.命题内容:文学与思辨色彩并重。
前面说过,高考作文会回归文学本位,逐渐远离时事政治和道德说教。所以带有文艺色彩的中性命题会占很大比重。这些题目可以从多方面构思,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
2008年有一些文学作文题目,比如上海的他们,天津的人性,重庆的自然中的生活,江苏的好奇,浙江的触摸城市或感受乡村,湖南的韩愈诗歌意境。相信在2009年,这类普通的文学命题还是会占据很大的比重。
另外,突出思辨色彩的有哲学内涵的作文也会占据一半左右的比例。2008年山东卷的“春天来了,草长绿了”,福建卷的“选择水、茶和咖啡”,北京卷的“把石头、沙子和水放在一个杯子里”等题目,将继续出现在2009年及以后的高考作文中,因为这是西方发达国家高考中常见的作文题目。2008年法国高考作文,文科是:1,感知能否来源于教育?2.科学地认识生命体可能吗?3.评萨特《伦理学笔记》中的一段话。
3.关注“人与自然”、“想象”等命题
高考作文从道德说教中淡出,并不意味着中国人文色彩的淡出。除了道德话题,人文精神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2008年江西省高考作文以洞庭湖鼠患为题,以后可能会出现这类题目,希望关注。
还有一个高考从未出现过的作文题目,就是学生“想象”的作文。我们知道,新课程很早就提高了创新能力,国外高考也经常考。比如美国的作文题,非常重视“想象力”。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要求学生写一篇300页的自我介绍中的一页,Hoops King大学要求学生写一篇使用电线、汽车贴纸、蛋糕盒和木工工具解决问题的文章,美国大学要求学生写一篇元旦封面故事,2010,芝加哥大学给学生的考试题目是写一个电视节目的计划。
当然,我们的高考作文一开始依靠想象的题目也不会太难,比如想象与外星人相遇,考生可以适当准备。如果你有所准备,万一你得到这个题目,你会有一个深思熟虑的计划。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孙子兵法的名言,用在我们的高考作文上也是非常贴切的。虽然每年的考题都非常规,但只要把握好规律,掌握好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就能有条不紊地备考,事半功倍。
每次上作文课,总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同学挠头挠耳,半天写不出一个半字。一问,他说:“没什么可写的。”这种现象还是普遍的。原因是什么?我觉得在于平日的物质积累不足。我们知道,写文章首先要有丰富可靠的素材,没有素材的文章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材料是从哪里来的?只能来自于平日的细心观察和积累。这个不能随便编。
古往今来,名家的哪一幅杰作不是经过对人和景物的仔细观察而作出的?以李健吾耳熟能详的小品《雨中登泰山》为例。这篇短文不同于一般游记中描写的风景。作者抓了一场“雨”,把泰山的景色写在“雨”里,别具一格。试想,如果作者不是亲自在雨中游览泰山,怎么会写出泰山的雨色呢?对此我也深有感触。
记得初二的时候,作文课上有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豫园游记》,要求在课堂上完成。去过豫园,不过是几年前的事了,印象比较淡漠。当时只能凭着模糊的记忆和熟悉的几个公园来完成。但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让人觉得不真实。写山水似曾相识,无从搜索。之后重游豫园,仔细观察体验,再写一篇。老师看了之后认为,因为能把握豫园的仿古建筑和园亭的“蜿蜒”特点,所以在山水写作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总之,写好文章的前提是多观察,多积累。否则,不经过观察,依靠随意编造的材料来写文章,会让讲述者的感染力降低,论点的说服力降低。
中学生写作的另一个普遍问题是不尊重老师的劳动,不在乎老师的批改,只看分数。这是作文的另一个禁忌。作文不是各种材料的总和,还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来组织。没有天才的作家,高超的写作能力是靠刻苦学习,刻苦练习得来的。一篇文章写完之后,总要分析一下它的优缺点,让作者有所收获。要仔细看老师的批改,了解老师的意图,找出自己的毛病。只有这样,才能在经历局部的失败和成功,获得正面的经验和反面的教训中,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这方面的任何自满都是不可接受的。相反,即使你写了几百或几千篇文章,也只能停滞不前。
总之,对于中学生的作文,要认真观察,虚心接受老师或其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取长补短,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