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哪个地区的方言更接近官方语言?

北流方言的唐宋音

前几年看了广西作家张发才的《都不正经》这本书。最后一页,有这样一段叙述:王力先生认为广西北流话是唐宋官话。作为一个北京人,难免好奇。张发才先生是一位学者型作家。虽然他写的东西有点“八卦”,但是他写的东西总是有根有据的,不要乱说!出于好奇,我花了近五年时间讨论,结论是:这是真的。依据基于两点:北流海斯路的节点,必须流通普通话;南宋初,海斯古道的改道形成了北流河的自然截流,这必然产生语言化石。

第一,中国普通话的发展。

所谓“普通话”应该是一种常用语言。为了上传和分发,官方经常使用一种相对流行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中国最早流行的官话是雅言,是以黄帝的华夏部落联盟所使用的原始华夏语为基础的。到了周代,雅言发展成为中原地区的国语。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方言不同,官方往来、士人讲学、祭祀活动都使用雅言。孔子曾说:“孔子讲礼貌,诗词书法讲礼貌。”

雅语是中原官话的雏形,所以秦汉语是发展期,唐、北宋是中部中原语言。

南宋以后,中原被西夏、辽、金、元等北方少数民族占领,汉人开始胡华。人们普遍认为

元朝时,蒙古人迁都位于十六州的大都(原名燕京,后称北京),并以当地方言为官方语言。当时中原汉语迅速发展到北京官话,北京官话的声调很快消失,出现了不属于“上入”传统的四声轻声。

从明代到清代中期,中原官话的韵进一步消失。新中国成立后,北京话被定为普通话的标准读音,不再叫普通话。

由此看来,中原官话有三个转折点,北宋之前,南宋(客家话)之后,元代。

那么,唐、北宋时期保存和延续中原官话的语言还存在吗?

存在的是粤语,没有受到客家话和元代官话的影响而独立保存和发展。

广东是现在广东的简称,但历史上广东指的是广东和广西,即两广。两广在秦统一中国之前被称为“百越”,都是刀耕火种的民族宗族和部落。由于地处广东和湖南交界处的岭南山脉阻隔,即使是离广东最近的楚国(即湖南),在战国时期也没有统治过百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审时度势,出兵南下平定百越,导致中原地区军力空虚,以至于“陈广起义”和“楚汉英雄”席卷中原,导致秦朝迅速灭亡。姓

很多专家认为,梧州是粤语文化的发源地,是广信县的县。

广西的粤语有四大流派。

五洲粤语(五洲话):五洲粤语属于广府话,接近广州话。主要分布在梧州市、平南金奎大、丹竹和武林镇、桂平县、金田镇、苍梧县、贺州及其附近。

永浔粤语(南宁话):接近梧州粤语,主要流行于永州和周迅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永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屏南县和柳州市的部分地区。

钦廉粤语(钦廉话):钦廉粤语与永勋粤语基本相同,内部差别不大,主要分布在钦州、合浦(旧称连州)、浦北县、方城县和北海市。

勾楼粤语(北流方言):分布在北流河沿岸,南流河上游,以及藤县、荣县、北流、陆川、玉林、博白、兴业等地。此外,还有贵港和蒙山。

广西四大粤语流派中,勾楼粤语与广州话距离最远,其他三部分与广州话接近。哪种方言最有可能保留唐宋(北宋)官话?我认为是勾漏语,因为它具备了唐宋官话流通和保存的两个基本条件。

第二,海斯古道的节点必须通行普通话。

北流是中国古南道最重要的节点。西周时期,越南中部的岳塘派万里一路到周都鹤嘴锄,向周王室进贡。使者从本国沿北部湾海岸向北航行,在合浦海边登陆,再走水陆向北,最后到达鹤嘴锄。这条路必须经过北流的鬼门关。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兵攻打岭南。由于山高林密,粮草运输极其困难,三年攻坚,于是下令挖掘灵渠。灵渠,又称桂香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它建于公元前214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灵渠的开凿,连接了湘江和漓江,打通了南北水通道。同时,一条通往钦州、娇娇和海南的古道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人们可以乘船从中原进入汉水沿长江进入湖南湘江再进入广西灵渠,从灵渠漂流到桂林漓江,再沿桂江到西江,再沿北流河逆流而上到北流,在北流沙界码头上岸,然后步行或坐轿子。

东汉时,两姐妹造反,占领了这条路沿线的60座城市。马援将军率领3万军队沿着这条路前进。

西晋的采珠使石崇也经常走这条路。他在南流江上游过博白时,迎娶了绝色美人绿珠,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王洛宾有诗说,“绿珠犹有石崇怜。”

唐朝宰相李德裕在与牛党的战斗中失利,被贬到海南,在北流留下一句诗:“一千块钱不还,现在是死路一条”。唐代张《南使北使》诗二首有:“山近鬼门关,城绕河流”。宋代黄庭坚《支竹词》有“莫言远出鬼门关,五十三岗黄州”等。张硕和黄庭坚可能没有经过北流,但可以看出,这条古道上的鬼门关是有名的。

北宋苏轼贬谪海南时,往返经过北流。北流桥头公园苏静楼有一处石刻,名为“东坡筏河图”。图为苏东坡从岸边下船。苏轼《竹枝词》有言:“过鬼门关,命同僚随我远航。”他在海南时,接到回京的旨意后,还朗诵了“天涯惯会人,归途犹乐”的诗句。

在投降派的围追堵截下,宋朝著名抗金大臣李纲于建炎二年(1128)被贬为万安军(今海南万宁),度过了建炎三年(1129)。11月25日,李刚和儿子李宗智南渡琼州。在往返之间,我在荣县的焦度山留下了足迹,所以我必须走这条路。

唐朝“神童”王波是不是跨过北流河,跨过鬼门关,才能跨过自己的脚趾?有人认为,王波生前去过广州,应该是在广州坐船跨过脚趾的。不会的,虽然唐朝的时候广州有海外贸易,但是大部分都是海外船只,而且由于造船和航海技术不发达,在海上航行风险很大,王波不会冒这个险。在广州交友后,他会从广州乘船,过西江,走北流河古道。在越南北部义安省卢县宜春乡,最初修建了王波的墓地和寺庙。基地和神殿

这说明这条古道上人来人往。

北流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陆路节点。北海合浦被定为古丝绸之路始发港,正在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据《汉书》记载,早在公元前113年,西汉武帝就征服了。

这一段陆地约30公里,货物运到北流沙街码头,然后上岸,经过北流的洪泛社,穿过死亡之门,到达玉林南流江古渡,再顺流而下到合浦。沙街是作家林白笔下充满童趣的沙街。五十年前,沙街有一家老字号。

很多人从南到北,大量的货物运输肯定需要大量的挑夫、司机、搬运工。这些人也必须学习中原官话,否则无法沟通和抢生意。这就是北流方言的由来。改革开放才40年,游客蜂拥出国才二三十年。越南和泰国的所有旅游点都可以流通普通话,甚至美国的一些街头小贩也可以用美国北京口音和中国游客讨价还价。北流,海斯古道的节点,经历了1200多年,发挥了重要作用,不能流通官话,会随着朝代的更替而与时俱进。

第三,古航道的变迁必然会留下语言化石。

侏罗纪时期,地球整个大陆都是一个恐龙的世界,但恐龙化石能留下的地方,却在山脊外那一代的答案里。

《岭外代答》出版于五年(1178),是宋代著名的地理学著作,十卷本,作者为周曲飞。

周曲飞(生卒年:1134 ~ 1189),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周去非二十九岁进士,南宋八年(1172)。周去非去广西钦州当教授。“教授”在宋代是地方教员,州里的教授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教育局长。第二年,他回到家乡为此发愁。我在永嘉住的时间不长。南宋九年(1173),周到岭南任职。这次在靖江府(桂林)所属的古县任县尉,成了范成大的幕僚。他的工作是偷窃,一个秀才成了“公安局长”。到了二年(1175),范成大到成都上任,周回秦州继续当教授。这个时候有名的军人

南宋偏安江南,广西成为重要的送官经商门户。学者、官员和商人都想知道这个地方,由于他们在奖励打听岭南的游客方面很差,所以他们在山脊外写了一个答案。这份手稿

后世研究认为,“答亲友”不过是周渠不谦虚的一种说法。他在广西时,一直处处留意,从序言中说“随事可得四百余注”,所言皆是“战场之物,国家之器,灾荒之俗,瑰丽离奇之品”。这显然是为写地方志做准备。其著书的真正动机是“导时势,教方以斯必有考”,即给当时和后世的人提供参考,以达到其“立言”的目的。

果然,《答岭外之辈》比以往所有的广西史籍著作内容丰富得多,引起了现代学者的注意,被推崇为唐宋时期的广西史籍代表作。

《回答岭外之辈》记载的内容极其丰富,有洞穴、山川、河流、外贸等等。但是有些派对

为什么要分流?原因有三。第一,南宋时期造船技术和航运水平大大提高,船只高大载重,能承受江海冲击。二是走北流河段要走30公里的陆路,需要搬运换船,而到广州港则一路走水路。第三,北流河水渐浅。

航运分流后,北流河、南流河上游自然封闭,虽然程度不如陶渊明桃花源,但差别不会很大。不然周曲飞也不会完全不知道。

据说明朝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散文家徐霞客至今还走过这条古道。他“游山玩水如知音,探穷洼地如探宝”。他的目的是探索探索,进一步证明了明代北流河的阻断程度。

古河道的变迁恰逢中原官话发展的节点,南宋前期以前的官话也因此得以保存。此外,由于这条古道在南宋以前是热闹的,秦汉时期大量中原汉人南迁至此,当地少数民族很早以前就被迫离开,语言无法与普通话融合,从而保存了中世纪普通话的纯正。

形成了一座巨大的古代中原语言化石山。

第四,王力大师和

1900年,王力出生在广西博白一个叫七山坡的小村庄。当地人说当地方言。这是一种古老的汉语。当地方言有24个声母,46个韵母,10个声调。30年后,王力从山村走到法国巴黎,用现代科学仪器测试博白方言。

王力的作品中有两个与打勾密切相关。王力是博白人,博白地处南流江上游。有两种地方方言,客家话和地方方言。王力的岐山坡村讲客家话。另一种是当地方言,是粤语中的相声短语。王也能说一口流利的当地方言。王力的儿子秦湘教授(原名王继和)说:“我们村讲一种白话文,和玉林、北流、荣县、陆川的白话文差不多,属于粤语的分支。这个白话保留了广韵的声调系统,至今有十个声调。”这里的白话就是当地的方言。正是凭借着对当地方言的熟悉和研究,王力用法语写了一篇654.38+万字的毕业论文《博白方言实验记录》,从而获得巴黎大学文学博士,一举成名。

另一本书是王力的《约翰》

王力为什么对中越协会如此感兴趣,并下定决心研究它?我想,作为一个语言学家,王力是了解古代汉语发展历史的。他知道古代汉语在唐宋时期已经成熟。因为历史原因,从南宋开始,中原汉语并没有继承北宋的语言体系,而是向另一个方向发展。唐宋语言似乎已经消失在茫茫历史长河中。有没有唐宋语言的活化石?他希望找到、挖掘并试图填补这一中国古代史的空白。此外,他觉得他的当地土话(钩语)和

王力经常读《广韵》。《广韵》全称为《重建大宋广韵》,共五卷。它是中国北宋时期的官方韵书。它是在陈彭年、邱勇《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韵书的基础上编纂而成的。是中国历史上保存完整、广为流传的最重韵书,是南宋以前的韵书大师。广韵

所谓白话,就是钩漏语,是粤语的一个分支,代表就是北流话。北流方言是唐宋官话吗?王丽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除...之外

以下是王力在《中越研究》中写的一段话。

“1939年秋至1940年夏,因为获准在清华大学休假,我在河内远东研究所做了一年的研究工作。除了阅读关于东方语言的一般著作,我还特别注意了汉语和越南语的学习。我写了一篇关于中越的笔记。1940年秋,我在西南联合大学开始了这门课程。1947年,我也在国立中山大学开始了这门课程。我从来不敢把它写成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因为我认为仅仅一年的研究是不够的,我希望如此

从王力《汉越语言研究》的小引文中可以看出,王力当时有一种迫切想要揭开钩漏语之谜的心情。当时他在清华大学教书,甚至休学了一年。我认为我的假期没有得到报酬。然而,研究工作遇到了许多困难。首先,在唐朝官话还没有教授之前,当地人就有自己的原始语言,合并后会有很大的改变,就像今天的“南浦”,是现代官话和壮语的融合。其次,后来

动词 (verb的缩写)语言化石山

由于勾娄语是语言的化石山,其代表是北流方言,我从小在北流长大,对北流方言非常熟悉,所以我就做一个初步的探索,以便吸引更多的人去探索。

北流方言主要分为上栗方言和李霞方言。受高州话影响的上里话是另一种粤语片,它不属于沟路粤语片。本文所指的北流方言是指以北流市为代表的李霞方言,是比较纯粹的唐宋官话的语言化石。

1.一些几乎已经消失的古文字在北流方言中仍然通用。

》,读作m: n .释义:用手指按压伤口上的药面。例:赶紧在伤口上抹点消炎粉。北流方言:语音、语调、引申意义都差不多,比如你想也没办法。

发音是nié。解读:累,抑郁。例:孩子有点不舒服,可能生病了。北流方言意思相同,发音相近,nià。

李敖,意思是:骡子和马跳起来用后腿踢腿。例如:孩子。北流话:发音类似liāo,词义引申,也可以用于人。《出埃及记》:你为什么用脚舔我?

雨水斜着吹。雨水正涌进房子。北流方言:发音一样,字义基本一致。比如昨晚下了点小雨,感冒了。

Táng,意为:不凝结,半流动。例子:煮鸡蛋。北流方言:读音为tuang,词义不变。比如我大便稀,需要调理。

Liáo、解释、缝纫、包边和缝合。例子:袖口开了,就缝了几针。北流方言:liāo,字义相同,例可相同。

嘿,发音:dè n .拉,挺举,使直或平。比如:把绳子拉直,把衣服压平。北流方言的例子,读音和解释都一样。

2.还有很多古汉语词的本义在现代汉语和广州话中消失了。

走在现代汉语中是“走”的意思,比如散步、散步、走亲戚。粤语的意思是离开。在古汉语中是“跑”的意思,如“走马看花”、“不胫而走”、“老翁翻墙,老婆婆出门看”;《乐府木兰诗》“两只兔子走在地旁”。在北流方言中,“走”也是跑的意思。比如“你走路打不过我”就是“你跑也打不过我”。

"面"在现代汉语和粤语中基本消失,在文言文中是"筷子"的意思,在李白的《我很难走》中是"我把我的食物棒和杯子扔在一边,我不能吃也不能喝"。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表》是“似大象,而姬子是悲哀的”。在北流方言中,筷子常以箸为代表,称为箸筷。

现代汉语中的“蛐蛐”在古代被称为“促织”。古诗十九首:明月当夜照:“明月当夜照,促织东墙”。唐·杜甫《促织》诗有这样的话:“促织甚小,哀声何以动?”。北流话也叫“促织”,但发音有偏差,叫“竹卒”

“胡瓜”是宋代亡命之徒的“匪话”。常见于金庸大师的《连城诀》。通常与“金峰”连用。“风声紧,声嘶力竭”的意思是“情况危急,赶紧走”。在北流方言中也很常见,但“胡”读作“wǒu”。

此外,北流方言还保留了“姿势”、“饮酒”、“刀片”等文言实词。北流方言保留文言虚词的现象也很普遍。

“恶(yé)”在文言文中可以用作疑问助词。韩愈《马硕》:“真的没有马邪吗?我真的不了解马。”“恶”在北流方言里也是作为疑问助词,发音很像。读谢入调。

文言文常用的感叹词“唉,唉”在北流方言中也很常见,同样表示感叹和惊叹。发音是“哦,哦,嘿。”

3.北流方言保留了几乎所有的古入声。

古汉语有“上入”四声。元代“上声”分为“平声”和“上声”,即上声和下声。有些“上”“上”字合并成三个声调,有些“上”“上”字现在是四个声调。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现代“普通话”为标准。现代汉语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中没有入声的声调。有些方言仍然保留入声,只是程度不同。北流方言则保留了几乎所有的入声词。

入声字多。以下是100多个平仄而常见的入声词:

八、建、塌、马虎、插、察、杀、恶、夹、侠、盲、治、窄、盒、叉、鸭、押、按、刷、刮、滑、小鬼、挖、哲、舌、鸽、割、臂、搁、问。漆,吸,歇,媳妇,过去,席,锡,现在,一,一,扑,爬,仆,福,蝙蝠,辐射,衣,福,督,突,福。

以上全部129个字。在北流方言中,只有“莫”和“巴”不能读,但“莫”字是多音字,“墨玉”字读得平,而“偷鸡摸狗”的“莫”字在北流方言中读得正。“巴”在北流方言中发音,在更古老的玉林话和更现代的广州话中不发音。这是为什么呢?我不明白。但还是可以说北流话保留了几乎所有的入声字。

4.从古诗词对联看北流方言

悲悯农民是妇孺皆知的唐诗。作者是唐朝的宰相沈李。“中午割完粮,汗水淌进土里。谁知道盘子里的中餐是硬的。”盛夏的中午,烈日下,农民们还在劳作,汗水滴进了泥土。谁能想到,我们碗里的饭,饱含着农民的血汗?“从译文来看,诗中的“禾”字应该是“禾苗”,意思是稻子的禾苗。但是,水稻不能“锄”,水田不能锄,都是水。而它只能“流汗滴水”。”那么只能解释为“谷物”泛指农作物,但问题又来了,两者都有

成都有一座建筑,上面刻着唐代女诗人薛涛的第一副对联:“望江楼,望江溪,望江楼上的望江溪。河水流千古,河楼千古。”这21个字半连,这是必须的。许多文人

5.北流骂人话中的北宋典故。

北流方言乃至整个勾楼语系都经常使用“抠灰”这个骂人的词

王安石一走

据专家考证,“拾灰”一词并非出自王安石。我估计王安石变法损害了很多权贵的利益,一些反对新法的官员被王安石贬到了海南。他们经过北流时,会诅咒王安石,到处传播这个编造的故事,这个骂人的词就产生了。

六、关于几个问题

1.玉林毗邻北流。为什么方言差别这么大?

玉林话听起来比北流话更原始。虽然都属于勾娄语系,但是差别很大。北流话和广州话还能通,广州人和玉林人不能用方言交流。玉林方言中有不少同音字。文言文中的“于”字,读后适合读“诸”,玉林方言中也有不少同音字。因为无法用语言表达,我就不举例了。为什么玉林话和北流话相差很远?我觉得其中一个,秦朝和汉朝,就位于榆林。

数万大军驻扎在当时地广人稀的榆林。《玉林八音》是汉代的宫廷军乐,所以流传至今,玉林方言也在此时定型。

如果我的推断成立,榆林话是秦汉官方语言,北流话是唐宋官方语言。一次经历

2.为什么北流方言和文言文差别很大?

如果北流方言真的是唐宋官话,那为什么在语义语法上和文言文相差甚远,相似之处不多?

在我看来,语言发展应该有两条线,一条是书面语,一条是口语。古代造纸术发明之前,作为书面语言,先刻在龟背上(甲骨文),再写在竹简上,再写在

3.如何看待网络视频的“标准”唐宋官话?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粤语是唐宋官话的延伸,与唐宋官话最为接近。此时,网上出现了用“标准”唐宋官话朗读苏轼《水调歌头》的视频,人们纷纷转发,影响很大。几个朋友转发给我,质疑我“北流方言是唐宋官话”的观点。打开一看,视频阅读的发音和北流话差别很大,接近客家话的口音。我打开百度,解释这个视频的发音来源于广韵。我在想,我所做的是拼写和切割两个单词以获得另一种发音。在现代拼写字母出现之前,字典使用反切注音。这样做是对的,但既然是模仿唐宋音读,那就一定要用古代的唐宋音,一定不能用现代的普通话,否则就大不一样了。比如水调歌头里的“头”,倒注音是“托欧切”,和现代普通话的北流话完全不一样。所以他说他的,我还是把我的观点写出来,百家争鸣。

4.语言化石的纯粹性

很多人问过我:“保留唐宋官话的北流方言的纯正程度如何?”这个问题真的很难回答。酒有量油尺,量一下就知道有多少度。普通话,以央视播出为准。而古代的官话,从来就没有一个标准。

语言有力量。强度由文化、政治、经济、用户数量和使用历史决定。两种语言碰撞,强者会疏远弱者。比如南宋以后,北方强于南方,北方语席卷中原,直指南方。也有力量相当的,各方保持,和平相处。比如客家话。他们大多是清朝同治年间从福建、广东迁来的。

还有第三种情况。南宋以后,北流河的自然截流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朝廷会派官员到北流,北流的一些人会出去读书、做官、经商。当地不产盐。秦连一带的商人会把盐卖到玉林,松脂、瓷器等土特产也会运出去。尤其是1936年324国道通车后,来往的人会更多。会疏远北流方言吗?不会,词汇量会增加很多,但是方言发音不变。看看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人出去谋生,大量的人出去读书,在外面说普通话。

所以北流方言是否异化,后两个因素可以忽略,关键是第一个因素。我们来看看解放前的情况。北流北部被蒙古语和北方语言横扫,但在柳州之下。

解放后,普通话在全国推广。电台、广播、电视、农村喇叭都在播普通话。孩子在学校也说普通话,似乎对北流方言影响很大。但其实双语还是并行的。说方言要说方言,说普通话要说普通话,不拘一格。词汇量吸收了不少,但发音没变。所以还是保留了唐宋官话的纯正。

应该说影响纯正的是北流方言本身的发展。几千年的历史,不可能不改变。唐宋时期,北流就有了“反讽”。既然是“贼话”,就不可能是官话。现在北流方言有一些很有特色的读音。有时候,一句话有它的分量。比如“萝卜”中的“卜”字,就是萝卜受力的时候比较大,轻念的时候比较小。还有就是孩子发音的现象。“小狗”和“猪”分别称为“狗”和“猪”。这些口语词是唐宋时期的吗?还是事后自我发展产生的?只有专家学者才能研究判断。

所以我觉得北流话的纯度还是很高的,发音的纯度应该在90%以上。当然词汇量增加了不少。有人认为这样的纯粹不值得研究。但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哪里还能找到比这纯度更高的方言呢?语言不是酒。保存时间越长,越纯净。也许有一天会蒸发掉。

注:本文信息主要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