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轩的经历
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刊物中,周太宣最爱读的是《国粹杂志》,带有一定的革命色彩。本刊旨在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岳飞的诗,文天祥的《杜畿》,郑锁南的英雄诗,深深触动了周太宣的心弦,激起了他强烈的爱国热情。
周太轩毕业于石狮中学1911。此时,四川有志青年为了追求知识和真理,纷纷前往北京、上海等地求学。没有经济来源的周泰轩也在1913加入了魏思鸾和胡璇。麻雀天使?他考上了中国学院政治经济系。在老师朋友的担保下,我用自己的稿酬勉强维持学习和生活。同学许德珩和冯友兰在回忆那些年的学习和生活时,对他的毅力、勤奋和杰出的才能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在1913离开四川,在上海的日记里有33首诗,60多字。从那以后,他把他的59首旧诗命名为《桂英的疑月诗》,编入了一本诗集,但没有一首被出版。因此,只有他的朋友知道他,李皇认为“这是一位感情强烈、文笔优美的诗人”。1916周太轩中国学院毕业,在上海人民报社做翻译和编辑。后赴北京任《京华日报》、《中国新报》编辑、中国新闻社记者。不久,王光祈从中国大学毕业了。经他介绍,王还担任了《京华日报》的编辑。因为新闻业与社会接触广泛,所以他们对各种社会弊端有着更深刻的理解。他们觉得风雨灰暗,国难深重,渴望找到彻底改造社会的方法。经朋友介绍,他们认识了李大钊同志,他正在北京大学教书,编辑《晨钟》副刊。(常常)他们志趣相投,有着密切的过去。他们视大钊为自己的知心大哥,道德楷模。在长期的接触中,* * *决定成立“少年中国学会”。周太铉后来说,为了实现他们的夙愿,他们决定“团结同行,杀出一条路来,把这个古老的、腐朽的、呻吟的、被忽视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国家变成一个年轻的、独立的、繁荣的国家”。这是“少年中国学会”成立的主要动机。
经过深思熟虑,他们规定社团的宗旨是:“振奋青年精神;学真学问;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习俗。”学会要求其成员“奋斗、实践、坚韧、节俭”,以实现学会的主旨。1965438+2008年6月30日,在顺直门外(即玄武门)的岳云山庄举行了一场发起人会议。赞助人有李大钊、、(太玄)、(玉笙)、张(孟九)、(韩牧)、雷(梅生)。会议决定为书记,李大钊为编辑,周无公文。经过1年的筹备,这个年轻的中国机构于1919年7月1日正式成立。李大钊同志在学会成立大会上提出,将学会的宗旨改为“科学精神是创造中国青年的社会活动”。由此,“年轻的中国机构”向前迈进了一步。
后来,又有、张闻天、邓中夏、、高、等。都参加了这个社团,成为其中的积极分子。“中国青年”的一些成员后来成为民族主义者和青年党的领导人,如曾琦、左舜生和李皇。其他人已经成为著名的科学家如杨和作家如朱自清和。
青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社团之一。其成员遍布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法国。1921 8月27日,“巴黎分会”成立,周泰轩当选为书记。当时东京、南洋、纽约的“青年中国人”成员和去比利时、德国、瑞士留学的人,都是巴黎分会联系的。周泰轩在外籍成员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周太轩曾为《中国青年》杂志撰写《法国现代文学的走向》和《诗歌的未来》,翻译了法国诗人艾米尔·德·巴克斯的长诗《幸福》,第一次将保罗·瓦伦及其诗歌介绍到中国。中国著名诗人艾青的早期诗歌就受到了这位法国诗人的影响。周太轩在《青年汉语》上发表的新诗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横渡印度洋》(1919)。是:“圆天遮沧海,/黑水托舟。/看不到远处的山,/那天边上只有云。/我也看不见树。/水面上只有海鸥。/那是非洲,/那是欧洲!/我美丽的家乡,/却在我身后!/怕回头,怕回头,/一阵风,/船头上雪浪。/Sou,Sou,/有一天吹走迷雾和悲伤。”在1919,10年6月出版的《论新诗》中,胡适认为“凡是开头写的新诗,都有音节,有词和歌的意思。...并引用周的《横渡印度洋》在最新一期《青年中国人》(第二期)中的话:...这首诗很能代表半词半歌的过渡时代”[2]。这首诗是由著名作曲家赵元任(1922)创作的,并在当时成为一首流行歌曲。几十年后,魏巍还说起当年老师教他这首诗,他还能背出来的场景。这篇文章还被选进了中学课本。这首诗还被收入中国文学丛书。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在中国新诗发展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他还发表了几首新诗,如《去年八月十五日》和《大黄蜂》。此外,他还在报纸和杂志上发表了大量关于教育、妇女问题、宗教问题和哲学问题的文章。
鸦片战争后的屈辱历史和辛亥革命后建立民主共和国希望的幻灭,使得许多正在努力探索民族复兴之路的爱国知识分子逐渐将目光投向国外,开始留学。这时,周太轩经吴同志介绍,加入了法华教育会,学习法语。1919 65438+10月18巴黎和会开幕,中国人民高度关注和会关于中国的决议,于是周太宣在这一年的正月初一乘游船去了法国。
为了把巴黎和会的可靠消息传回祖国,周太宣得到了吴的同意,并在中法教育会倡导者之一李世曾的支持下,立即成立了“巴黎通讯社”。最初由周泰轩和李皇协办,后来又邀请了李记等人赴法协办。
中国代表团要求取消第二十一条和外国列强在中国的特权,遭到美、英、法、意、日等国的拒绝,《巴黎和约》肯定了日本侵占山东的权益。中国作为同盟国参战,但“战胜国”被悍然羞辱,而北洋政府却准备承认。“巴黎通讯社”迅速将真相传播到中国,并通过报纸揭露出来。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在这种压力下,北洋政府代表团不敢签和约。后来,周泰轩把这次交流称为“巴黎通讯社事业的顶点”。
在国内新思潮的影响下,1919年底,周太轩又开始创办《欧洲周刊》,受华南理工大学工会委托,筹办《华南理工大学周刊》。《华南理工大学周刊》第二年出版,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寻寻》。《欧洲旅行周刊》有国内时事、欧洲新闻、世界新闻、中国工人状况、思想和想法等栏目。每个周末,周太轩都是主编。从介绍到评论,想法等。后续几期,没有周泰轩的1号文章很少。《华南理工大学训训学报》由周太轩、李、赵世炎创办,主要反映华南理工大学存在的问题。周太铉在北京的时候,本来打算以华工的身份去法国,后来又打算给华工当翻译,所以到了法国之后一直比较关注华工的情况。同时,《巴黎通讯社》和《欧洲周刊》都有华工的专栏,采访工作也需要经常去华工那里。因此,他可以经常为中国工人做一些服务工作,并始终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当时有很多留学生愿意为他创办的刊物投稿,他的人脉很广。徐特立、蔡和森、蔡畅、向警予、李、李富春都是他在法国学校的同学。
1920周泰轩女友王耀群赴巴黎工作学习,同行的还有来自四川的胡淑英和吴若英。此时,周太宣完成出版工作,随王耀群前往法国南部的蒙彼利埃,进入古老的蒙彼利埃大学。他学的是博物学,王耀群学的是药学。很快他们结婚生子,泰轩手里只有一支笔维持着学业和家庭生活。这时,老朋友李也应他们的邀请进入蒙彼利埃大学学习文学。他们* * *一起过着极其艰苦的生活,坚信艰苦奋斗、节俭自制、努力拼搏、勇敢拼搏一定会成功。1923年申请商务印书馆举办的《庚子赔款退还促学》,以《庚子赔款与教育》为题获得一等奖。当时法郎很便宜,对生活贡献很大。
1924周泰轩毕业于蒙彼利埃大学,教育学硕士,后进入巴黎大学研究生院。在1924和1928之间,不断往返于蒙彼利埃、巴黎和西海岸之间。1928年,王耀群完成了他的药房,他们一起回到了巴黎。在巴黎期间,周太轩加紧了他的研究工作。他在法国科学院、法国动物学会和生物学会的期刊上发表了9篇研究报告,以及植物学报告、地质学报告、50多张详图和65,438+000页的博士论文。周泰轩因其在腔肠动物特别是水母研究方面的突出成就,以及在细胞研究中解决染色问题的重要突破,于1930年被授予法国理学博士学位。直到1949,苏联出版的《低等动物胚胎学》还引用了周太宣的图片和旁白,可见周当时达到的水平。
1930,11年6月,周太轩婉言谢绝了巴黎大学研究所的热情,毅然应成都大学校长张澜先生的邀请回国,以中国教育文化基金会委员会动物学讲座的名义在成都大学和成都师范大学工作。他是当时四大杰出教授之一。1931年11月三本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1932年任理学院院长,生物系。
由于三校合并,当时的国立四川大学的师资力量在全国30多所大学中名列前茅,尤其是生物系。那时候四川的大学和专业都很少。为适应地方需要,理学院开设了许多新课程,生物系由周太宣的弟弟周晓新开设了地质学和古生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