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硕士毕业论文
二、研究意义7-8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8-9
第一章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后悔权概述9-22
第一节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后悔权的历史演变9-11
一、消费者禁止反悔权的起源和发展9-11
二、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后悔权的起源与发展11
第二节非现场购物消费者撤销权的概念和特征11-22
一、非现场购物中消费者反悔权的基本概念12-18
二、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后悔权的特点18-22
第二章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后悔权的理论分析22-29
第一节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后悔权的经济分析22-25
一、博弈论分析22-23
二。成本效益分析23-25
第二节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后悔权的法律基础25-29
一、消费者非现场购物禁反言权的产生是合同25-26实质正义的要求
二、非现场购物消费者的后悔权是实现消费者主权的保障26-27
第三,非现场购物消费者的后悔权是法律家长主义理论的体现27-29
第三章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后悔权法律制度比较29-47
第一节国外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后悔权法律制度考察29-34
一、境外非现场购物消费者撤销权的起算时间和期限29-32
二、经营者的告知义务国外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在后悔权32-33
三。国外非现场购物消费者行使后悔权的途径33-34
四。外国非现场购物消费者行使后悔权的法律效力34页
第二节我国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后悔权法律制度考察34-47
一、关于消费者不容反悔权的国内立法概述34-38
二。我国非现场购物消费者撤销权法律制度探析38-47页
第四章我国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后悔权的完善47-54
第一节细化了非现场购物消费者后悔权的适用范围47-48
一、界定经营者在消费者异地购物中反悔权的范围47-48
二、扩大消费者非现场购物禁止反悔权的适用范围48
第二节:规范消费者行使非现场购物禁止反悔权的方式和期限48-50
第一,明确消费者在非现场购物中行使后悔权的前提条件48-49
第二,限制非现场购物消费者禁止反悔权适用的交易金额49-50
三、细化非现场购物消费者权利行使期限50
第三节:构建非现场消费者后悔权保障机制50-51
首先,打开运营商信用评价系统50-51
二、发挥消费者组织的作用51
第4节界定消费者和经营者的责任51-54
一、消费者责任51-52
二。操作员的责任52-54
结论54-56
参考文献56-58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58-59
致谢59
模型2
第一章赃物善意取得的基本理论13-16
第一节善意取得制度概述13-14
第二节赃物的定义14-16
一、赃物的概念14-15
二、赃物的特征15-16
第二章:各国赃物善意取得立法模式分析16-20
第一节评析了否定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模式16-17
第二节是关于确认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模式。
对第3节妥协模式的评论18-20
第三章我国赃物善意取得的法律地位分析20-24
第一节现行法律的规定20-22
一、《物权法》颁布前的相关法律规定20-21
二。物权法关于赃物善意取得的规定21-22
第二节我国法律关于赃物善意取得规定的不足22-24
第四章赃物转让是否适用善意取得的理论分析24-32
第一节反驳善意取得的理由不适用于盗窃赃物24-26
一.我在谈论原因24-25
二、成本比较理论25-26
三、社会效果理论26页
第2节善意取得赃物必须在某些条件下适用26-28
一、原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得到合理保护27
第二,避免买卖赃物泛滥,造成道德危机27
三。关注特定事物对原权利人的特殊意义27-28
第三节确立赃物善意取得制度有条件适用的理论和实践意义28-32
一、能够杜绝法条繁多、观点混乱的情况,有利于统一认识28-29
二。维护交易安全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29-30
三。公平和正义的法律概念30-32
第五章我国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完善32-40
第一节严格规定了赃物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32-34
一、标的物是赃物32
第二,没有处置权的人应该是赃物的占有人32-33
三。受让人在接受标的物时善意行事。
四。受让人支付了合理的33-34英镑
五、完成法定公示34项
第2节规定了答辩权,但善意取得的赃物除外34-38
一.答辩权的性质35-36
二、答辩权的主体36
三。行使答辩权的时限36-37
四。对赃物的免费回复和付费回复37-38
第3节善意取得赃物的特殊问题38-39
I .金钱和无记名证券的善意取得38
二、善意取得赃物作为具有个人性质或感情价值的财产的问题38-39
第四节完善我国赃物善意取得的立法建议39-40
结论40-41
参考41-44
附言44
模型3
一、刑讯逼供的内涵11-15
(1)刑事诉讼法关于刑讯逼供的解释11-12
(二)刑讯逼供的内涵12-15
二、刑事诉讼法15-19规定的刑讯逼供预防措施的新亮点
(A)提高了人权保护意识15
(二)制定了法庭取证法定化的法庭调查程序15-16。
(三)正式确立庭审证据判断原则16-17。
(D)增加司法公开,加强法律监督
三。司法适用中防范刑讯逼供措施的缺失19-25
(1)被告的“如实回答”和“不自证其罪”相互矛盾19-20
(2)刑讯逼供的举证责任由被告人承担,不易操作20-22
(3)不能排除刑讯逼供的证据。22-25
四。关于防止刑讯逼供的建议25-33
(1)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辅助证据规则和程序规定25-29
(2)确立无罪推定原则,打破法律工作者的主观误区29-31
(三)加大宣传力度,加强业务学习31-32
㈣提高司法透明度32-33
第33-34号结论
参考文件34-36
确认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