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产力论题
[关键词]: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
(1)当代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形成的既有联系又有矛盾的统一经济体系。
其特点是:
1.世界各国经济上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系和斗争进一步发展;
2.改革和调整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浪潮;
3.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
另外,世界经济未来的趋势是:经济全球化。
(二),经济全球化
1.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动力
(1)经济体制的障碍逐渐消除。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开放的市场机制得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认可,各国政府逐渐放松了对经济的管制,国际贸易中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一个“无国界市场”正在形成。
(2)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经济活动的空间距离大大缩短,不同资本市场之间的时差和地域差异被消除。传统的“原产地”和“消费者”之间的地理界限已经失去了意义,商品、服务、资金和信息的流通将比过去更快,“地球村”经济将逐渐成为现实。
(3)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跨国公司凭借其在资金、技术和管理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全球设立生产基地和销售机构,建立国际商务信息网络,构建全球研发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2.经济全球化的特征
(1)生产国际化。经济全球化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各国经济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相对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下,跨国公司日益成为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商品生产环节分布在不同国家,国家间的经济依赖性明显加强。
(2)贸易自由化。从65438年到0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奠定了自由贸易的基础,逐渐消除了国际贸易的障碍,贸易量迅速增加。同时,WTO多边贸易体制的框架使世界贸易更加规范和公平,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自由化的发展。
(3)金融全球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突出表现是,各国放宽了对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的限制,有意识地推进金融自由化,国际资本大规模流动,国际金融市场蓬勃发展,金融活动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和深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1)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和全球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经济一体化和国际资本流动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将更加紧密。
(2)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更加普遍,企业间的竞争和兼并日益激烈。
(3)自由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发展方向,全球商品市场逐步形成和完善。
(4)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国民财富日益增加,但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国家间贫富差距扩大。
(5)国际协调与合作进一步加强,相关的国际契约和组织出现。
第二,当代世界经济和政治
1,经济和政治分不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克服危机,实现可持续、平衡增长是世界各国的战略选择,但这不会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而是充满博弈和挑战。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期不平衡造成了更多的不安全因素。经济全球化在为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南北差距,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一些国家的极端贫困和落后,催生了有关国家一些人的绝望和绝望心态,为恐怖主义的滋生和蔓延提供了土壤,也激化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矛盾,削弱了它们应对危机、抵御自然灾害、严重传染病和跨国犯罪等威胁的能力,导致难民和非法移民数量急剧增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要警惕“全球经济再平衡”可能带来的挑战,又要利用其带来的机遇,积极推动自身经济战略的调整,以增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主动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和政治
①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成就
战后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发展国民经济,争取经济独立。这是他们摆脱贫穷落后的根本途径,也是改变被剥削被掠夺地位的根本途径。它是摆脱因贫穷落后而产生的社会动荡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今天南北差距日益扩大的情况下,这一任务尤为紧迫;这是巩固政治独立的保证。实践证明,没有真正的经济独立,政治独立不仅是不完整的,而且已经取得的独立也无法巩固,随时有再次失去的危险。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就包括:a、经济实力提高。b、初步改变了过去不正常的国民经济结构,工业发展迅速。c .经济自主性增强,许多发展中国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国家意愿制定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扶植民族工业,监督和管理外国垄断公司。d,出现了一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其面临的严峻问题。
发展中国家在战后为实现国家工业化而实施的两种经济战略,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各有优势。进口替代有利于建立独立的国民经济,避免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冲击。一些国家从轻工业的进口替代逐渐发展到重工业的进口替代,逐渐改变了单一的经济结构。出口导向战略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扩大市场范围,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从而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但同时,这两种策略都对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进口替代战略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导致市场不足,生产力闲置,工业品出口因成本高、质量低而缺乏竞争力;由于他们过于注重进口替代产业,忽视农业、电力、能源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制约整体经济效益,出口导向战略主要是为了出口,容易使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严重依赖世界市场,同时容易加剧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难以改善人民生活。同时,也造成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严重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在资本主义世界两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出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如债务危机、粮食危机、严重失业、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陷入了严重的挫折和危机,许多国家处于停滞和半停滞状态。
③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进步和存在的问题。
A.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后,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战后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高潮时期,争取民族解放和独立的国家中兴起了一股“社会主义浪潮”。许多已经赢得和正在赢得独立的国家已经宣布社会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除中国和越南外,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际上都选择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与西方原始资本主义相比,它们有自己的特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混合,国家垄断与官僚主义交织,依赖性和民族性存在。
b .发展中国家在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同时,也建立了各种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
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制度错综复杂,呈现出多种类型,不断变化。发展中国家的政体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议会制* * *制、总统制、君主制(又称议会君主制、绝对君主制、二元君主制);军事政权;政教合一,党政合一。
总的来说,发展中国家的民主化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尽管经历了曲折,但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进步:摆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结束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统治和压迫,成为国际舞台上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广大群众参政议政和政治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央集权制逐步发展为民主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实行了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和道路。这些都是来之不易、非常宝贵的成果。发展中国家政治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政局不稳、局部战争、民族矛盾复杂、宗教冲突频繁、恐怖活动增多等,也是客观事实,不容忽视。
三。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可低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作用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对外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快速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其战略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现代条件下的防御作战能力大大增强。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是核心大国之一。特别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现行内外政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在中国生产者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这些都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高。2.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维护世界和平是邓小平为中国新时期外交工作确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制约战争力量的发展,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维持和平力量的发展。因为: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发展,是中国对外关系的总原则和总目标。
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近代以来的100多年,中国人民饱尝了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苦果,珍惜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主持正义,倡导和平。它已成为世界公认的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周边环境。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和周边稳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3.近代以来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地位的变化。
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这里只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按照某些标准,我们认为,从鸦片战争以来的160年间,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①1840-1911年。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局势是西方列强在世界各地进行殖民扩张,其扩张的边缘已经到了中国的边境,目的是强行改变中国与列强的关系现状。在1840之前的三个世纪,中国能够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关系中主动制定和修改“游戏规则”。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被迫签订了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此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列侵略战争,强加给中国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的压制和遏制,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 1911-1949.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和长期的内战动荡,中国仍处于积贫积弱的地位。但有几件大事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地位: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五四运动和中国* * *生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时代的到来。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二战结束,中国以世界四强之一的身份出现在世界舞台上,成为新诞生的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等等。
③1949-1978.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阻碍中国现代化的障碍很快被扫清,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快速发展的时期。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保障了中国此后稳步发展的安全环境。近30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也在稳步上升。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等一些错误路线的影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受到了严重阻碍。
④自1978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保持了20多年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有了很大提高。这不仅大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也改变了世界格局。2000年,按照汇率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六大经济强国。当然,我们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按人均GDP计算,我们还落后于世界排名100。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清晰地处理好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四。世博会给中国带来的发展
2002年6月3日65438+2月3日,中国成功获得2010上海世博会举办权,实现了世博会历史上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成为综合性世博会主办国的历史性突破。世博会是一项全球性的活动,在空间和内容方面涵盖范围很广。由于不受国家制度、地域影响、民族、宗教、文化经济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参赛国家可以来自世界各个角落,这就为东道国创造了足不出户宣传自己、广交朋友的机会。
举办2010世博会,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和地位,加强与各国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国际经贸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举办2010世博会将使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见证中国的巨大变化,加快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对外开放。中国将进一步参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在上海举办这次世博会,将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声誉,让全世界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上海,提高上海的现代化水平。世博会是人类文明的驿站,是充分展示各种新思想、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新理念的盛会,是多元文化跨界交流的平台。举办这次世博会将全面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伦敦世博会1851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1876费城世博会开始将新兴大国美国推向世界舞台中央;大阪世博会1970成为战后日本重新崛起的象征...2010年5月,世博会来到中国上海。184天的持续时间,246个实际参展商和7000万观众...不仅为中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展示自己的舞台,也为吸收人类最新的科学文化成果,助力自身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是能给中国带来什么样的发展和变化呢?
首先,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带动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的地区。世博会开幕前,这里的“世博经济”已经先行,世博会给区域带来的“经济动能”可谓立竿见影。用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副主席、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的话说,会展业对相关产业的经济拉动系数是1到9。在筹备期间,“世博经济”将拉动整个长三角地区每年30%左右的投资。在举办的这一年,世博会将推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增长50%以上。事实可能更有说服力。上海世博会筹备期间,除了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内的大量场馆外,上海及周边地区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也同步推进,规模和力度前所未有。作为世博会的重要项目之一,连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浙江省嘉兴、湖州、杭州的上海S32申嘉湖高速公路正式通车,使上海向西出口增至6个。沪宁城际铁路、沪杭高铁以及京沪高铁虹桥站的部分设施也将在世博会期间建成并投入运营。作为全球性的大型展会,世博会的辐射力和吸引力也让招商局看到了巨大的商机。此前,江苏组织3个代表团赴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地推介旅游,推出55条江苏“世博游”精品旅游线路;市场嗅觉敏锐的江浙商人已经承接了世博特许产品等一批制造项目,价值数十亿元。
二是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贸易快速发展。在上海举办世博会对中国的经济和贸易有双向影响。一方面,举办世博会为外国企业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特别是通过举办这样一个大型活动,为大力宣传中国的民族品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从而有助于扩大中国的产品出口,扩大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各种交流。另一方面,国内企业也可以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了解国外的最新发展,有利于吸引众多参观者与中国开展经贸合作。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利弊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既是新的发展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可阻挡,回避经济全球化只能带来更大的落后。我们应该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最大限度地规避其不利因素和风险,使中国经济在新世纪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1)有利于利用外资。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00年,我国利用外资407亿美元,2005年增加到603亿美元,到2005年底累计6224亿美元(张等,2006),极大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实现了从对外借款向对外直接投资的转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2)有利于扩大对外贸易。中国的对外经济贸易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4.9%,到2004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548亿美元,占世界出口总额的6.2%(赵华等,2006),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3)有利于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外国企业的进入可以有效解决一部分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例如,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有近2亿农村劳动力直接从事外贸加工业,不仅有效解决了就业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4)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外资和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有助于传统产业结构的改造和产业竞争,对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通过技术合作,可以缩短与发达国家在经济、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差距,增强中国经济和技术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5)有利于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完善,缩短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的过渡时间,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
(1)由于外资多集中在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好、回报率和利润率高的地区和项目,会造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例如,截至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562654.38+亿美元,其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占86.25%、965.438+06%和4.59%(尚永胜,2006),东部地区吸收外资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我国外贸出口主要表现为低价竞争和大量低附加值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付出了牺牲生态环境、消耗宝贵矿产资源的沉重代价。
(3)外资的垄断性并购和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优势极大地冲击了民族工农业,削弱了国内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
三,中国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中国经济在新世纪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竞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应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1.建立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体系
我国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国家经济安全,在政府指导下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体系和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指标体系,全面研究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和我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及时提出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
随着我国经济日益市场化、商业化、国际化和社会化,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越来越重要和紧迫。为此,应加大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力度,打破一系列国有垄断领域的垄断局面,全面应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同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金融、证券、投资等相关配套法规,强化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宏观调控部门的职能,建设体制完备、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国际贸易体系。
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国必须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坚持以WTO多边贸易体制为框架,参照国际贸易惯例,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法律法规,改进进出口商品管理,建立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宏观调控体系。
4.研究制定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适应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
中国应研究制定与国际经济规则相适应的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使经济增长方式从目前以资源投入为主的粗放型向以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为重点、体现高科技特征的集约型转变;同时,大力扶持民族产业,充分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和品牌效应,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
5.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当代全球经济的竞争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自主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我国要高度重视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及时跟踪世界科技发展趋势,不断提高科技发展和创新能力,推广应用科技创新成果,不断寻找和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6.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迎接经济全球化。
欧盟一体化内部市场自1993建立以来,为成员国创造了数百万就业机会和数千亿财富收入,有效抵御了外部经济冲击。欧盟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发展地缘经济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进展迅速。目前,已与65,438+05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或议定书,与65,438+065,438+0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还有9个自由贸易区正在谈判中(邢俊,2006)。我们应以此为契机,在近期内加强与中国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东北亚自由贸易区等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