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范文(2)
(一)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运行的特点
1.经济增速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变化。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态势。从1979年到2013年的35年间,有16年经济增速超过10%(含10%),年均增长9.8%。从2010开始,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新的下行区间,2015前三季度同比增长7.4%。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高速增长区间转向中高速增长区间。同时,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高,消费结构总体趋于合理,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正逐步向合理化转变;投资贡献率明显下降,但投资结构出现积极变化,质量在提高。服务贸易比商品贸易增长更快,质量也在提高。
2.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收入分配结构得到改善。
近年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196125亿元,增长7.9%,高于同期GDP增速0.5个百分点。从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看,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对工业增长的引领作用突出,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逐步优化。从收入和分配看,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名义增速高于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增速,说明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有所提高。根据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收入比指数,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居民城乡收入比为2.59,比去年同期下降0.05个百分点,比20110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这说明城乡收入比在下降,城乡差距在逐步缩小。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增强创新驱动力。
目前中西部地区后劲十足。无论从工业和投资增长、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居民收入来看,前三季度西部地区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实现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加快科技改革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成效显著。目前,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国家资金投入已达70.5亿元,带动地方资本和社会资本638.5亿元,实现了1: 9.1的杠杆放大效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良好。一季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增速达到10.9%,高于6.4%的上市公司平均增速,利润同比增长15.4%,成为股市中最辉煌的板块。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截至2014和10年末,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效发明专利888752件,占全国有效发明专利的76.1%。总体来看,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世界第一,国际科技论文数量世界第二,发明专利数量世界第三,国际科技论文引用数量世界第七。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科技强国。
4.累积的阶段性风险开始显现。
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累积性和阶段性风险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产能过剩风险。据统计,2014三季度,我国产能利用率为78.7%,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处于近四年来的较低水平。二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根据审计署2013年末公布的全国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截至2013年末,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0.58万亿元,同比增长19.97%。第三是房地产领域的风险。2014年6月至10年6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87565438+2亿元,同比增长12.5%,比去年同期回落6.7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49227 . 01亿元,同比下降8.9%,同比增长32.3%,同比增长26.3%。
(二)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
1.未来经济稳定增长的发展格局不会改变。
虽然2010以来我国增速有所回落,未来经济增长仍存在一些不确定性,但总体上看,经济稳定增长的发展格局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一是内需拉动作用增强,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协调,经济运行的内生性和稳定性增强。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基调有所调整。自2013起,国家开始调整宏观调控的方向。面对经济下行,中央明确表示不会采取大规模政策刺激经济,坚持不扩大财政赤字,既不放松也不收紧货币政策。2014宏观调控的最大亮点是“精准定向调控”,通过扩大投资、稳定外贸、定向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减税等措施,精准控制经济的薄弱环节,同时兼顾调结构的目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继续实施定向调控和结构调控”。因此,定向调控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主要的宏观调控方式和政策基调,有助于促进我国经济有效防范风险,通过远近结合的调控方式,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2.外部环境对机遇的影响大于挑战。
近年来,中国的开放型经济实际上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外部挑战。受欧债危机不断升级、美国经济复苏步伐缓慢、新兴经济体受到冲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世界贸易形势低迷等国际贸易环境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增长缓慢。相比之下,未来几年,主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望企稳,发达经济体经济有望进一步好转,世界经济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国际市场需求将有所回暖。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5年全球经济增速将回升至3.8%。尽管国际经济环境仍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外部发展趋势对我们有利。
3.重点领域改革将激发内生增长动力。
随着中央改革决定的确立,释放改革红利,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点。多领域的制度建设将激发经济增长的动力:一是推进土地和户籍改革,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为扩大内需提供基础;二是推进行政和财政改革,通过简政放权、调整各级财政关系、结构性减税等方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第三,推进金融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发展民营银行,促进金融市场公平竞争,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平台;四是中央正在推进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等重大经济道路(带)建设。这些国家战略必将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持续的动力。
民生经济将是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在与记者的闭幕会议上,他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待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生活条件和更优美的环境,期待孩子们更好地成长、工作和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保障和改善社会成员的生存发展条件,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运行的全过程,着眼于提高劳动者的收入和福利水平,提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这意味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不竭动力。
2017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对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2017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今后,我们要充分把握总供求关系的新变化,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同时,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创造更好的制度环境。
↓↓↓更多“形势与政策论文”在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