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英文论文

在研究中西文化差异这个话题上,很多学者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甚至毕生精力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把中国介绍给西方,把中国介绍给西方,为全球一体化的思维模式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介绍了西方文化的特点和艺术思想的构成。它为我们了解外部世界和西方文化的美学思想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对我们研究自己的美学思想并将其融入到西方美学思想中来进行我们的赏石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涉及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涉及到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物质条件、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光照时间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习俗。本文旨在阐述审美意识,希望能对我们的赏石活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现代生理和心理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区域确实存在潜意识场。这种奇特的潜意识功能的发现,不仅纠正了此前无法解释的迷思,也更加科学地解释了人脑进化的客观规律。人脑的这种潜意识领域可以分为先天遗传和后天沉积。理论上可以分为两类:种族潜意识和个体潜意识。根据W. Boller的实验报告,人的感觉能力是有连续性的。在新生儿出生前,他在大脑中写下复杂难读甚至无法辨认的特殊标记。这种印记是许多远代祖先的感官刻痕,有人称之为种族潜意识或遗传基因。个体潜意识是一切后天经验和理性意识在大脑层留下的记忆痕迹,是现实生活中对人影响最深、触动最大的历史事件留下的痕迹。所有这些储存在大脑皮层的记忆,都会在潜意识中留下一触即发、条件反射的不同反应,支配着人类所有的行为意识。

中国的奇石鉴赏家和艺术家应该对事物敏感,具有超前的审美意识。当他们看到现实世界中某个事物的本来面目时,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活动。虽然无法从科学理论上解释事物的思维能力,但可以肯定的说,他们对事物的感知能力与常人不同。当他们发现一种特殊的、值得注意的物质现象时,他们就满怀热情和好奇心地把它吸收到心里。从最初的那种独立形象的感觉,经过潜意识的培养,再和其他东西有机结合,从而创造出典型思维。这种典型思维的意义是对以前鉴赏家观察到的事物和现象的再现。

一个物质现象,如果能形成和表达时代的审美动机,他们就能摆脱个体狭隘的认知圈,对整个物质现象投射出额外的审美关注。我们可以强化自己的活动意向,仔细观察、体验、捕捉、揭示我们时代的审美特征,将这些现象纳入自己的视野,从而在整个审美创造活动中形成稳定完整的实践内容。同时,在审美人格的整体结构中,相对稳定且差异较大的是鉴赏家在不同层面上对观察、感知、分析和想象的看法不同。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壤里,是不可能开出古希腊的艺术之花的,古希腊展现的是强健的体魄,强健的体魄,裸露的胸腹。也不可能有维纳斯那样的裸女形象,也不可能有大卫那样的裸男雕像。西方的艺术创作是对精致的肌肉块和灵活的骨关节的直观表现。而东方艺术则充分利用外在条件的包装形象来影射人体的内在气质和想象力。中国的人物画和雕塑从一开始就没有一个标准的比例,历史上也没有一部作品可以用黄金分割的科学方法称之为比例和意境。直到近代,Xi安兵马俑的出现,才让我们看到了2000多年前数字比例的正确性。但还是裹着重甲,穿着靴子。就连这种科学的人物比例也没有被后来的艺术家采用。在中国封建社会,艺术家是不可能亲眼看到直观的人体的,更谈不上发泄人体艺术的原型,说到底是对人体美的艺术形象的一种无知和忌讳。在中国的礼教中,女不露皮,男不露脐的教育,成了制约人的意志和行为,禁止自我认识的枷锁。在中国历史上,被认为是离谱的事情,在西方被他们的祖先习以为常。只是到了近代,中国艺术界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精华,似乎重新认识到人体是世界上最美的部分?

艺术人体在国内开始小范围使用以来,一直是举步维艰,障碍重重,直斥色情黄色渲染。由于这种对人体本身神秘化的启蒙,民族另类更愿意主动去解开这个谜团。越是看不到真实人体的人,越是表现出对未知领域的渴望,尤其是最隐蔽的生殖器官,成为中国复仇的最强烈目标。所以中国人用的最恶毒最难听的语言就是攻击男女的生殖器。我们知道,外国人恶毒的语言攻击,只是强调了人格的低下和无知,即使骂人,似乎也没有中国人那么丑恶和猫腻。

近二十年来,中国有了更多的人体艺术和叫做裸体的东西,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从一开始男人的眼神发呆,到女人的羞巾遮脸,似乎这个人体最美的部分的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开始被认可。

西洋画就是反复用颜料在画布上作画,赋予光影和透视效果。中国的绘画是充分利用虚幻而简单的技法,在一张白纸上概括出具象和景深。中国的文字是对人类活动逐字逐句的肯定,作为独立的书法艺术来欣赏,直到对古代的原始文字进行解读。在西方,二十多个字母被反复拼凑,以反映人类的社会活动。这些拼音产品中有些词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后来的人不理解它们的原意,这一点在很多文章中已经得到了证实。中国的语言习惯多采用比喻、暗示、委婉、曲折等方式表达重要意思。西方直接、生硬、响亮、直截了当地强调重要内容。中国人面面相觑,一句话的轻、重、缓、急都是不同的意思,而西方人根本不懂它的意思。这当然与生活习惯、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密切相关。

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想象出,东西方的原始人,主动的和被动的感官对象,更符合带有一些真实和想象的原始形态。一个事物的美丑是由它与人的关系决定的。人会通过这种自然的感觉形式所表达的意志、情感、欲望,不断寻找那些与自己相关的审美感受。这种对精神需求的强烈渴望,诱发了当代中国社会一度失落的书法热、诗歌热、收藏热等文化现象。

东西方审美意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文化、艺术和意识形态上。文学、诗歌、戏剧、电影、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美育、价值观,差异太多了。一部伟大的文艺作品,不是因为个人的不幸而展示出来的,而是只有当它能为全人类服务的时候才展示出来的。一种文化现象的发生和发展是人类长期审美实践的产物。人的美感是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是通过人种的传承而获得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人脑中的大量信息是自己种族经历的生理痕迹,形成各种无意识的原型,成为人与生俱来的自然本能。审美对象一旦唤醒人脑中那些隐藏的原型,就能凭借经验和联想本能地获得这种原型的美感。

我们中华民族是经验主义民族,我们的思维也是经验主义思维。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意识形态会有意无意地排斥和排斥外来文化的入侵,也就不足为奇了。

中国的盆景艺术和赏石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强烈的民族背景。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理因素。它是由民族心理制约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土壤培育而成的。

中国的哲学以中庸、谦让为基础,把天人合一、忘我为最高。西方人的基本态度是物我对立。在对立思想的支配下,西方人非常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由概念推理把握对象的思维发展到通过实验分析对象本身,注重对象本身的实质效果,从而揭示出对事物规律的理性认识。在美学思想上,更强调人的因素和量化的微观。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能武断片面的说哪个更好哪个更差。经过猛烈的冲击,东西方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体系已经初步形成了相互交流和融合的趋势。近百年来,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引进和吸收了西方文化的精华,用以指导中国的社会实践,实践证明是正确的。西方的美学观念也给中国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中国的审美观念逐渐被西方人接受和喜欢。喜欢汉学和汉字文化的外国人在中国留学的人数也逐渐增多。现代盆景艺术和赏石文化也通过不同渠道触动了西方人封闭的心灵。虽然他们的欣赏风格与中国不同,但他们从中国人那里学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好习惯。

人类为追求美好事物的思想境界和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每个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中,都有太多的悲剧意识。这种意识的根源在于,人类历史上很多美好的东西都被人为地压制和破坏了。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梦想被严酷的现实击碎后,那种悲凉的美能唤起整个人类社会,这种审美观念让我们得到了某种心理上的补偿和平衡。

人的认知思维有两个矛盾统一的矛盾:同化和适应。同化就是把客体融入主体。适应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融合原有审美客体的作用当然容易被客体同化。这种同化和改编的最终结果只能在数量上丰富原物的审美层次。作家、艺术家和相关的鉴赏家应该肩负起提高审美情趣和能力的使命。历史上任何青春不朽的作品,总是符合那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从而超越历史的局限性,成为全人类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