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记忆研究参考文献
不同的学者对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有不同的看法。华师大教授叶澜在《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探析》一文中指出,现代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发生了变化。”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模式,而是强调多层次的结构特征。".所谓多层复合知识结构,就是以当代科学和人文知识为基础层次,以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支柱,以教育知识为辅助的知识结构。其复杂性还体现在三个知识层次的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和有机融合上。只有实现了整合,并表现为教师教育行为的科学性、艺术性和个人独特性以及教师精神生活的丰富性和发展性时,才充分显示出教师职业丰富而独特的专业知识特征。
美国学者舒尔曼认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应由三个方面组成:一是原则和规则的知识;第二是专业的案例知识;三是将原理和规则的知识运用到案例中的策略知识。舒尔曼的贡献在于将案例知识纳入教师的专业知识,强调教师在创造性的教学工作中积累大量的案例,并从案例中获得丰富的具体情境和教育经验,从而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决策和行动能力。无论对教师专业知识进行何种分类,都反映了教师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且都注重各种知识的融合,强调实践知识和程序知识的不断丰富和获取。
幼儿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师群体,其专业知识结构不同于其他教师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参考教育部比较教育研究中心海霞关于教师知识结构的观点,笔者认为,一个具有专业素养的幼儿园教师应具备以下知识:
第一,关于自我的知识,也就是教育者的知识。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林格伦曾指出,“教师首先需要了解的是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心理因素和力量”。“教师需要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就像他们需要了解他们所教的学生一样。”幼儿教师首先要对自己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包括自身的文化素养、兴趣爱好、态度能力、经验积累等方面。这种认识有助于教师在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有针对性地补充自己的不足;有利于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不带自己的喜好去影响孩子的学习。
第二,关于孩子的知识,也就是学习者的知识。幼儿教师面对的是3-6岁甚至0-3岁的幼儿。无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婴儿期都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很多能力的关键期都是在这个年龄形成的。因此,作为一名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对教育对象有全面深入的了解,掌握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特点,从有利于幼儿终身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组织教学。
第三,关于教育媒体的知识,如教材内容、学科知识、课程结构、现代教育工具等。幼儿教师的学科知识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一定要求教师对某一学科有深刻独到的研究,但一定要有尽可能广泛的知识面,形成相对正确的认知。学前教育在教材的使用上相对自由,选择的范围也相对宽泛,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熟悉各类教材,并根据自身的教学需要做出合理的选择。
第四,整合和协调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媒体的知识并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幼儿园教学方法、教育理念、情境知识和方法论。这种知识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有机整合,是一种动态的知识,如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应用、不断更新的教育观念、与儿童的互动、良好的教育机智等。这种知识需要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
二、从幼儿教育的特点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华师大李继梅教授认为,《纲要》总则第四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其各种发展需要,使其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它突出了幼儿园教育本身的特点,即强调幼儿园通过创造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来帮助幼儿学习,而幼儿则通过在环境中与他人共同生活来获得经验。他们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而不是像中小学生那样主要通过学科教学获取间接知识。这一特点本质上决定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有着不同的需求。
在2003年6月+2003年6月+10月召开的学前教育研究座谈会上,北师大庞教授指出,当今的幼儿教师应具备四项基本的职业素养:要对幼儿的身心发展全面负责;全面正确地理解和认识孩子的能力;能够有效地组织教育内容;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的能力。就幼儿教育的特点而言,笔者认为第二、第四种素质尤为重要。
(一)全面正确地认识和理解儿童的能力
在教育中,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性格各异的孩子。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喜好和生活习惯,有不同的智力优势和思维方式。我们的教育在原有的基础上努力促进每个孩子的充分全面发展,弘扬个性,挖掘潜力的同时,对幼儿的全面正确认识成为了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
1,尊重孩子的主体性。首先,孩子是一个有发展能力的完整的人。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都在不断成熟和发展。其次,孩子是独立的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需求、好恶、情感世界和情感倾向。再者,孩子是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主人,有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和能力选择活动的权力和能力。最后,孩子在受到外界事物刺激时,会有一种内在的动态反应。而儿童的主体性发展还较低,主体意识不强,容易受环境影响。因此,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需求,努力为幼儿创造各种条件,增强幼儿的主体意识,促进幼儿在活动中主体性的发展。
2.正确认识个体差异,面对整体。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每一个幼师来说,已经不再陌生。多元智能的阐述从不同智能的角度揭示了个体之间的显著差异。但是现在很多老师只是把个体差异定位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差异上,或者理解为孩子的智力水平和发展水平,而忽略了孩子发展的不同特点的差异。幼儿教师要能识别不同类型的差异,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同时,幼儿教育是面向所有人的。幼儿教育要面向每一个有特殊需求的孩子,保证所有孩子的成长和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充分体现教育的公平性和一致性。幼儿教师要认识到:从根本上说,面向整体是针对每个不同的个体因材施教,而个体差异是每个不同个体全面发展的根本不同。
(B)创造有利于发展的环境的能力
随着课程的发展,环境逐渐显示出其在教育中的作用和价值。但目前,大多数教师在环境的创设上坚持一种静态的、可维持的模式,缺乏动态发展的内涵。比如教室太封闭太整齐划一,每个孩子都有固定的位置,老师也有固定的地方集体授课。这种环境明显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瑞吉欧将环境视为“一个可以支持社会互动、探索和学习的容器。”它赋予环境丰富而有意义的内涵,能够支持和容纳所有社会、情感和认知的互动和发展。它对我们至少有以下两点启示:
1,幼儿园环境要动态。动态环境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包含丰富的信息和资源,能使儿童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新的主题,形成新的课程;环境可以展现儿童心智成熟的过程,记录和反映儿童成长的足迹;环境可以支持幼儿园人与物的交流和互动。只有动态的环境才能促进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
2.环境可以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环境能激发儿童的认知,使儿童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在与物质的互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引导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获得周围世界的知识。教育要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为孩子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创设环境时,教师要使环境具有教育功能,利用幼儿园的每一个环境为幼儿提供具有教育内涵的信息;让环境有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孩子在环境中不断产生和探索新的问题;使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相关,结合引起相关体验的各种环境因素;使环境灵活,根据儿童和成人的需要不断变化,并鼓励儿童参与环境的创造。
第三,从课程改革的需要看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新《纲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知识观,即强调“程序性知识和默会性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冲击和挑战了我国以“陈述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为主体的传统知识观。知识观念的变化影响着整个课程和教学体系。这时,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中介或权威,而是孩子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和引导者”。但是,无论是什么身份,只有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知识和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才能在教学和与孩子的互动中,让自己从容应对孩子扔过来的球。
西方学者罗恩·杨曾说:“显性知识可以说是冰山一角,而隐性知识则最隐藏在冰山的底部。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提供营养的树根。显性知识只是树上的果子。”我们的教育往往注重显性知识的获得,因为这种知识通常是经过科学证实或检验的,是一种科学知识。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任何显性知识的获得和表达都必须依赖于一定的隐性知识。而且,我们所获得的显性知识要转化为个体的实践行为,就必须与个体已有的隐性知识相联系或互动。就像幼儿教师可以从书本上清晰地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一样,在具体的教学中往往把握不好,无法从幼儿的现状判断其发展水平。又如,在同样的教学情境下,有的老师能敏锐地捕捉到孩子学习的兴趣或亮点并善加利用,而有的老师却无所适从。这种默会知识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体验”和积累,在反思中不断提炼和升华,最终转化为教师的一种教学智慧。苏霍姆林斯基曾引用一位历史老师的话:“我一生都在为这堂课做准备,总的来说,我用一生的时间为每堂课做准备。”而直接备课这一课,或者说现场备课,只用了15分钟左右。“不难理解,这位老师在这15分钟里的功力、智慧和创新,来自于他长期的积累和沉淀。课程改革要求幼儿教师以新的知识视角提升和发展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知识,让自己“读懂”和“看透”幼儿的内心世界,并与幼儿积极互动,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最适宜的环境和条件。
四、从园本培训的特点看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幼师面对的是一群主要获取直接知识和经验的孩子。他们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需要用教师与生俱来的默会知识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影响他们。因此,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仅靠学习显性知识来完成,而应该通过更加丰富有效的途径来实现。
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坦豪斯指出,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三条途径:一是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第二,通过学习其他老师(包括自己)的经验;三是在课堂上检验已有的经验。很明显,这三种方式中的后两种是针对隐性的实践性程序性知识的,只有在园本培训中才能达到。
与其他培训渠道相比,园本培训的优势如下:
第一,在实践中发展。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和与家长交流中,体会到知识从理论层面落实到具体教育行为时的差异,意识到有很多问题不是自己的理论知识所能解决的。在活动中,他们必须对儿童的整体和个体发展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行为,适应儿童的发展。这些能力和知识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积累、领悟、内化,并转化为自己的教学智慧。此外,通过建立“师徒制”和“同伴互助”,资深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智慧影响其他教师,促进他们的成长。
第二,在反思中提高。G.J .波斯纳曾指出,教师成长的简单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还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最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一个老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去深入思考,他的发展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可见,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意义重大。教师的反思本质上是其隐性知识外化的过程。在园本培训中,教师通过生活案例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进行确认和回忆,然后使之显性化、符号化,再进行检验和修正。这个过程就是教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批判和分析的过程。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解决所面临问题的新思路和新策略,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在我国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专业化必然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然而,不同类型教育所要求的教师专业素质需要我们有针对性的研究。其中,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也需要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