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论文和本科论文有什么区别?

复旦大学近日出台规定,从2011入学的三个院系开始,硕士生可以不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毕业,博士生可以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文章(原来是三篇),改变了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才能毕业的规定。我想就我十几年的研究生培养和多年的敦煌学编辑工作的经历发表一下我的看法。我的观点是,首先,在校期间是否发表学术论文最好不要做硬性规定;其次,博士生和硕士生不要用统一的标准。博士生可以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毕业条件之一,硕士生不应该被要求发表论文。一般来说,硕士生的研究水平不高,写的学术论文大多是介绍性或综合性的,很难进入学术圈讨论前沿问题。也有很多论文是重复的,还有很多人是二次加工后发表别人的研究成果。作为期刊编辑,我也没办法。因为,第一,很多论文要经过筛选,看是否发表过;第二,调查研究结果是否相似;第三,查看学术观点和论文是否存在抄袭现象。人类的手稿大多来自这个层面。有的研究生怕发表不了论文,就把导师的名字挂起来,有的告诉导师,很多不告诉,误导编辑,让他们担心淹没一个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但同时又怕被人纠缠抄袭。目前各校学术期刊成为博士生的标准不一,包括权威期刊和核心期刊。兰州大学原本要求必须在权威期刊上发表。以历史学为例,即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考古期刊。后来又加了中国历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世界宗教研究,还是没有解决问题。并规定在上述权威期刊发表1篇或在核心期刊发表3篇。最近改为发表CSSCI来源期刊所有类目前60%的3篇或前30%的1篇。我觉得这不合理。实际上博士生的培养权无形中给了各种杂志的编辑。博士生能不能毕业,取决于学位论文的写作水平,而不是发表论文和杂志的水平。最好的办法是不拘泥于水平,在提交博士论文的同时或之前提交博士生在校期间的学术成果,只要符合标准即可。甚至一些好的博士论文,不需要预发表成果就可以毕业,依然可以通过严格的提交程序。人才培养是一个老话题。博士培养的质量取决于导师的指导水平、博士生的了解程度和所在单位的学术氛围。导师的指导水平是第一位的,指导水平不是导师的研究水平。很多专家很优秀,但是指导不了一个像样的博士生。当然,没有水平的导师是永远指导不了优秀博士生的。此外,科学的实验室模式不能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科导师和博士生的关系只能是师生关系,绝不能是理工科那种老板和员工的关系,成绩不能混签。导师是博士生进入这个领域的向导。导师会引导博士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并根据学生的研究水平、能力和知识领域制定一个研究课题。导师要善于发掘博士生的潜力,言传身教,鼓励优先,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博士生的悟性和努力程度也是培养的关键。没有悟性很难培养博士生,有悟性又努力的博士生也培养不出高标准。理解是博士生创新的基本条件,努力是博士生培养的最低要求。让他们把压力、动力、信心融为一体,这样他们就不需要硬性要求,就会产生优秀的结果。(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