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计划完成情况总结
第一章: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情况概述。我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经省教育厅批准于2002年开始招生。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安全标准和规范,掌握必要的机电一体化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够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装配、调试、维护、检修、技术改造、销售等岗位工作,具备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认真实施了教学计划,概括如下:
1.严格执行课堂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活动之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必须抓紧、抓好、做好。我们可以通过参加公开课和示范课互相学习,共同提高。自2002年以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教学奖励,如:我系朱建平(2005级)和孙红霞(2008级)分别获得东营科技职业学院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其次,我们安排具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和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讲授本专业的主干课程。此外,根据学院相关规定,安排老教师担任新老教师教学导师,指导青年教师备课听课,快速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精心选择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材的质量关系到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和准确性。教材要有传统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有了这个理念,我们专业的所有课程都采用了“十二五”或“十一五”家庭级规划教材和教育部的规划教材。
3.抓好教学实习和实践基地建设。
教育实习是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实习基地建设是搞好教育实习的重要保证。因此,我系高度重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精心安排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效果受到实习单位的好评。我公司与东营泰兴模具有限公司、东营万通模具有限公司、山东合作。
博瑞制动有限公司、山东东营汇丰集团、山东恒丰橡胶有限公司、山东弘毅机械有限公司、山东华联集团与企业签订实习协议,并将这些学校作为我系重点建设实习基地。实习基地的建立为我系教育实习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
4.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
为使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毕业后就业需要,我系多次到企业进行企业调研,修订专业培养计划,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和课时分配;为了更新知识,我系采用了国内最新编写出版的优秀教材,大部分教材都是“十二五”国家级教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系配备了12专业实训室和多媒体教室。我系大部分教师都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用计算机进行教学、收集教材、进行课堂教学和从事科研、教改活动。
5.重视课程设计和课程改革。
课程设计最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课程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反复论证,不断实践探索,我系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在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时,要以巩固学生的专业基本功为第一位,最大限度地整合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把培养学生的技能贯穿始终。第一,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使课程更加符合国家专业课程标准。其次,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提高了课程的效益。第三,积极开设新课程,改造现有课程,重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在保证专业技能培训课程的前提下,加大选修课的开设,加强科技知识的教育。目前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培养方案的几个模块在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和学分分配上是合理的,符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的要求,是可行的。机电专业基础课比较扎实,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定向课程可以体现不同方向的主要核心课程。选修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抓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设计。
我系成立了毕业论文评审领导小组,负责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质量控制。确保毕业论文质量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1)系主任、分管教学的副主任陈负责毕业论文指导的组织管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工作实施方案、论文写作规范和毕业论文工作要求,以严格、具体、规范的要求对选题、资料调研、开题报告、论文写作、论文答辩等环节作出具体安排;
2)选派科研能力强、工作认真负责、讲师及以上技术职称或硕士学位的教师指导毕业论文。
3)分阶段检查学生论文写作和教师指导情况。论文分为一、二、三稿和终稿。每一稿都要求学生认真撰写和修改,教师要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
4)认真严格组织论文答辩。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论文答辩。每个答辩组至少有三名答辩老师。答辩失败的同学需要重新组织答辩,再次答辩失败的同学将被扣毕业证。
7.加强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在延续原有校级精品课程《电气控制与PLC》的基础上,正在积极申报校级精品课程。提高了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定位准确,各部门教师密切配合,专业学科建设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8.加强教研室建设,开展教学改革和教研活动。
教研室是教学的基本单位。根据我系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我系设有机械和电气自动化两个教研室。各教研室每年都制定了教研室计划,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不少于10次)。我系常规教学在教研室进行,检查教学计划执行情况,组织公开课、示范课和教案检查,开展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外活动。
9.加强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我系开展了一系列有特色的课外活动,如专业技能竞赛、学术讲座等。该系还成立了创业社,每年组织外语话剧演出。这些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我系的素质教育。与此同时,我系不断修改教学计划,增加了许多选修课,调整了课时分配。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率。
总之,几年来,我系围绕专业培养目标,严格执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计划,全面完成教学计划,加强薄弱环节教学,提高专业教学质量,培养了一批优秀毕业生,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满足了市场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需求。
第二部分: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情况总结根据《河南城建学院关于制定(修订)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文[20xx]119号),结合环境设计教研室的专业现状,现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说明如下:
第一,在学院实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教研室专业教师认真学习研究了原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对我系环境专业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制定了相关措施和方法,形成以下意见:
(1)四年来严格按照河南城建学院的办学精神,严格执行艺术设计专业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
(2)根据环境设计专业新的框架和体系结构,制定新的实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并开始实施。
二、人员培训计划的调整和实施方案的制定
根据我系目前的专业结构和实训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在艺术系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框架体系的基础上,制定了环境设计教研室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学科目录、我院课程改革意见的文件精神和原培养方案实施情况的总结,对课程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分解和整合,在制定和实施中做了如下调整:
(1)根据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设立环境设计专业,取消原艺术设计专业。新的环境设计专业分为室内和景观两个专业方向。制定一个新的横向培训计划。
(2)公共基础课程按学院统一要求安排。一年级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公共课32学时。
(3)室内培养方案在艺术设计类专业原有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取消室外课程《园林植物学》和《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保留部分室内课程。室内方心香提供文学欣赏,装饰雕塑和美学原理。为了加强平面设计,开设了编排设计课程。
(4)在课程名称和学期安排上,专业课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改编。
调整的时候。室内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与“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渲染”合并为“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与渲染”。为了理清课程之间的衔接,将原来的展示设计第五学期转到了第六学期。
(5)考虑到我校的特点,加强对装修岗位与工程所承接业务关系的认识,开设《建筑设备》、《装修工程招投标》等课程。
第三,培训计划。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符合我院人才培养方案、教育部和省教育厅对思想、政治、英语等基础课的要求,符合师生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在省内著名专家组的指导和建议下,在走访市场和毕业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我们的基础课约占44%,专业基础课约占20%,专业课约占20%,专业课约占6%。这符合我院制定(修订)2013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原则,提出以下原则和意见。
1,培训计划阶段实施目标
大一是公共基础和专业课,大二是建筑与规划的课程,大三是专业方向知识,大四是设计知识的综合应用。这四个阶段紧密相连,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和递进的逻辑关系。
2、基础课程修订实施总结
新的培养方案分为室内和景观两个方向,突出专业性,对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更加有利和科学。开设“文学鉴赏”和“美学原理”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知识培养的重视;开设《版面设计》课程,弥补了往届学生图文排版能力的不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正视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将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和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渲染合并为计算机辅助设计3DMAX和渲染,明确课程之间的联系;开设“建筑设备”和“装修工程投标”课程,加强学生对装修工作关系的认识,增强学生今后承接工程业务的能力。
第三章:人才培养计划完成情况总结根据三年发展规划和愿景(20xx-20xx),为培养一批懂业务、懂管理的高素质专业团队,大力推进人才资源战略,中心决定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实施“高层次创造性技术与管理人才计划”。
一、总体目标
构建定位清晰、层次分明、衔接紧密的培养支持体系,促进优秀人才持续发展;培养2 ~ 5名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项目负责人和一批在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领域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年轻技术和管理骨干,促进中心全体员工的整体素质提升;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力争几年内培养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复合、业务结构单一的队伍,围绕重大项目凝聚技术和管理力量的人才组织模式,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支持优秀人才在重点领域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能力和中心核心竞争力,为政府部门提供有深度、有特色的信息内容、信息技术和政务信息服务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重要的知识贡献。
第二,现状
目前,该中心拥有一支由总工程师、总经济师领衔的经济研究与咨询、信息资源汇编、网络建设与维护、应用系统开发与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等领域经验丰富、多学科背景的专业团队。中心工作人员97人(不含价格监测、价格信息、成本调查人员),其中研究生23人,本科生38人;大学学历或以上
90%的人员,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9,具有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4;工程类专业35人,经济类专业27人。该中心的这支精干队伍在服务政府和社会方面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该中心拥有丰富的战略性政府信息资源,掌握定量的经济分析手段和先进的信息技术,能够为政府部门提供有深度、有特色的信息内容、信息技术和政府信息服务,正沿着“信息-规划-咨询”的渐进式道路发展。
三、培养原则
1.大力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施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
2.开阔视野,拓宽渠道,挖掘潜力,发挥优势。发挥中心自身拥有的政府信息资源优势,发挥机构拥有的人才聚集整体优势,抓住机遇,顺势而为,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
3.人才队伍建设与创新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实现了定岗、选人、做事的有机统一,促进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协调发展。
4.坚持德才兼备,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弘扬科学精神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建设为战略抓手,大力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注重青年人才培养,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
5.努力营造人才队伍建设的良好制度和政策环境,全面实施“高层次创造性技术和管理人才计划”,加大人才资源整合力度,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第四,人才培养支持系统
“高层次创新技术和管理人才计划”主要包括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和支持体系。
第一层次:在信息服务和技术服务领域培养2 ~ 5名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项目负责人,重点支持第一梯队,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
第二层次:全面提升中层领导能力,有效激励第二梯队,帮助员工制定工作规划,引导年轻员工将个人职业规划与“中央”发展目标相结合;完善用人制度,健全人才进入和退出渠道机制;
第三层次:对于关键人才,要培养和引进同步进行,内部继续完善中层岗位竞争招聘选拔制度,外部积极引进。
动词 (verb的缩写)政策措施
归根结底,中心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团队。中心将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优化工作环境和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尊重员工的个性,发挥员工的特长,营造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的良好环境,培养一支技术过硬、作风扎实的团队。关键是要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的高素质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
1,人才激励计划:设计合理的薪酬体系,提高骨干待遇,稳定核心团队;结合个人意愿和中心发展目标,尝试在骨干员工中实行跨专业、跨部门、跨岗位的定期轮岗;把物质待遇和精神鼓励结合起来,做到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
2.加强继续教育:完善中心正规的职业素质培训体系,采取上门培训和送培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定期举办业务交流研讨会和外聘专家讲座;举办青年双周学术论坛,以制度化的形式保证专业之间的交流,促进青年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积极培养一批信息服务领域的项目负责人和中青年骨干。
3.人才发展基金:奖励在各自业务领域做出突出成绩的各类人才;对在高水平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和作品给予奖励;对骨干员工开展高学历进修和外出培训给予优惠资助和补贴;奖励提出重大合理化建议的员工。
不及物动词履行
“高层次创造性技术与管理人才计划”实施半年以来,中心建立了多项规章制度,新引进和聘用技术人员4人,举办内部培训6次,邀请专家来中心研讨班3次,派出21人次出国培训,有效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
其中,培养业务骨干的培训计划最受中心重视并得到全面实施。培训计划派出急需专业技术岗位和技能的骨干人员进行培训。专业技术委员会每年根据中心业务需要、专业技术发展趋势和相关处室意见,研究制定若干技术领域作为培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