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做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教学中,要优先提高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会探索。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学习,积极思考,勇于猜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经常有意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大胆猜测,激发学生内心的强烈需求,让学生感受猜测的力量,享受猜测的快乐。
3.通过动手实验和操作,激发学生对数学猜想的渴望。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始于行动。”动手操作是一个学习知识的探究过程。动手操作促进思维,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实验活动,找出规律,提出猜想。比如在讲授三角形三边关系时,要求学生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小木棒,如:如果长度为6,8,8,14,20(单位厘米),选择3根木棒做一个三角形,1,选择3根木棒,有多少种方式可供选择;2.哪些棍子可以做成三角形,哪些不能做成三角形。3.你认为小棍子能形成三角形有哪些数量关系?让学生自己猜测。
4.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让学生在归纳中学会猜测。
归纳法是一种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它包括不完全归纳和完全归纳。归纳猜想是指运用不完全归纳法,从一定数量的事例和特殊情况出发,对研究对象或问题进行观察和分析,从而提出新的数学命题或方法的猜想活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和综合事物的特殊事例,引导学生总结事物的异同,揭示事物的本质,并根据本质特征提出对事物的一般猜测。通过这个归纳猜想,学生可以得出一些数学结论。比如三角形的内角之和是180o=1*180o,四边形的内角之和是360o=2*180o,五边形的内角之和是540o = 3 * 180o......所以我们可以猜测凸N边形。
5.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通过类比引导猜测。
类比发现法是通过观察和比较两个相似的数学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从一个已学习和已知的对象的相似性质来推测另一个研究对象的相似性质。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指出,在数学中,发现真理的主要工具是归纳和类比。利用类比猜想加深对知识类别的理解。因为事物往往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属性,当两个问题在某一方面相似时,我们可以从一个问题的已知属性来猜测另一个问题的可能属性。运用类比猜想的大致思路是:观察-联想-类比-猜想。比如教实数的算法,序贯类比结合数的算法和数列,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的性质类似于同底的等腰梯形。
总之,学生猜测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培养学生的猜测能力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也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