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研究论文

八月走进成都草堂。

看到唐朝的薄眼睛

忧国忧民,透明犀利

悲痛和悲伤

穿越时空思考

我在你眼中看到。

盛唐的辉煌稍纵即逝。

我在你的小屋里听到的。

呼啸的秋风寒冷刺骨。

在你的诗中,我读到

碰撞的骨头哭了整个时代

我还在你的茅草屋上看到了。

总有一只孤雁成为太阳的影子。

穿着你宽大的衣服

裹着沧桑,而你

只是一滴眼泪。

边巴家园

湿透了

倪曹德堂

它是民族精神的家园。

伟大的朱德的诗。

“草堂留传后世,诗人们永垂不朽。”

是最好的赞美

我不能在草堂见你。

我不能和你在小屋里喝酒。

只是在你拿起圣杜的画像之前

含情脉脉的思念

想想你诗歌的精神。

你写的关于小屋惨淡经营的诗

在苦难中挣扎的人。

我知道在一千二百多年前的八月。

你家的天空在秋风中呼啸

你和你的妻儿在黑暗和寒冷中叹息。

是南村的孩子。

他们欺负你,又老又弱。

现在的过去是怎样的?

我们的家充满了温暖。

我们的孩子已经有几千万了。

在一个水泥和钢铁建造的房子里。

用你的诗取暖。

读你的诗,怀念。

一个叫杜甫的诗人。

唐代诗人谈到杜甫这个话题,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沉重的话题。我在各地拜访一些历史名人的时候,很注意观察各地的雕像。我觉得很好。唐代诗人中,一个是四川江油李白纪念馆的李白塑像,一个是河南珙县杜甫陵园的杜甫塑像。江油的李白雕像,把即将走出四川的李白描绘成一个英姿飒爽的形象,神气活现,很像我们想象中的李白;珙县的杜甫雕像,我们想象中的,是一个暮年的老人,皱着眉头,怜悯地俯视着满目疮痍的土地,让人看后心情沉重。

我们说杜甫的一生并不总是这样。杜甫也有他的青春,他的少年时代。在杜甫的诗歌中,我们看到了他对青年生活的种种回忆。比如他在《庄游》一诗中,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山东、河南等地游玩。他说自己“放荡于齐赵之间,秋马颇狂。相户爱丛台,冬猎青山旁”。那时,他春天在一个平台上唱歌,秋天和冬天在村子边上打猎,过着放荡的生活。他甚至还记得自己早年的生活。5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叫《伤逝集》,回忆他十几岁的时候的情形。他说:“我15岁还是个孩子,健康得像头小牛。宫前八月梨枣熟,我一日可造千树。”十五岁的他,活泼得像个孩子,内心完全是一颗童心。像小牛一样强壮,到处跑。他的院子里有梨树和枣树。秋天这些果子熟了,他一天爬上树要1000次,一直爬上来吃。我们可以看到,杜甫在35岁之前,曾经是一个狂放的青年。十几岁的时候,他曾经是一个活泼健壮的少年。但是如果我们现在有一个雕塑家,我们可以创造一个青春的杜甫,像李白一样,或者进一步创造一个青春的杜甫,爬树摘果子,然后给大家看,这就是诗人杜甫。虽然你说这是一个少年杜甫,这是一个少年杜甫,但我想大家不会认可,因为我们认可的杜甫就是这样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

宋代黄山谷有一首诗写杜甫画像,里面有一句很好的台词,叫做“醉眉存万国之忧”。那就是,即使是杜甫喝醉的时候,他对这个世界的忧虑和一种对这个世界的悲哀都聚集在他的眉宇间。后人评价黄山谷的诗说:“一个孩子一生都是美丽的。”这句话彻底写了杜甫的一生。所以我认为杜甫的形象已经被历史固定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形象,所以关于杜甫的话题必然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你听完可能会觉得有些沉重,但是正如古人所说,宋代的严沧浪在他关于沧浪的诗中说,我们在读一些作品的时候需要进入这样一种境界,比如说《离骚》,如何读《离骚》最好?你一定要读抑扬顿挫,读眼泪,读完《离骚》后,眼泪倾泻而下,衣服湿透。这时候你才真正理解了《离骚》。我个人的阅读体验也是如此。我最喜欢的诗,读完之后让我的心沸腾,热泪盈眶。至于有些诗,我觉得我此时最感动的是审美。所以,虽然我们今天说的是这么沉重的话题,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够耐心一点,心平气和的听我说。

杜甫是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伟大的诗人。这个好像不用说了,可以说地球人都知道。我们今天要讲的是杜甫在文化史上的意义,也就是他的影响,他的意义早就溢出了文学和诗歌,在整个文化史上是这样的意义。那么我们在哪里看这个?我觉得首先要看后人对杜甫的评价。

众所周知,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是宋代奠定的。先说宋人。北宋有个政治家叫王安石。他是我心目中最高尚、最有抱负的政治家,与其说他是政治家,不如说他是真正的政治家。王安石对杜甫非常敬重。在一首关于杜甫画像的诗中,他这样说。他说:“推众之心小,愿从众往死里游。”就是我猜你的心在古代是很难得的,很高尚,很伟大。我真的希望你能复活,让我和你交朋友,让我成为你的朋友。他崇拜古代的杜甫。

我们再来看看南宋理学大师朱的评价。众所周知,理学,尤其是南宋的理学,对历史人物的评价非常严格,甚至苛刻。朱就是这种情况。当我们观看一个斋藤优子流派时,很少有历史人物不被他批评。在他们非常严格的道德标准下,很多历史人物被他们无情地批判。但是朱认为中国历史上有五个伟大的人物。这五个数字是谁?第一个是汉朝的诸葛亮;然后唐代有三个: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颜真卿,一个是韩愈;最后是北宋的范仲淹。诸葛亮和范仲淹这两个人物,我觉得不用我多说。大家都很熟悉他们。他们在政治上和道德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早已被历史所评判。值得讨论的是,唐代三人行是朱提出的,并称之为“五君子”。唐代君子中,杜甫是第一个。第二个颜真卿,你可能知道他是大书法家,颜体创始人,但颜真卿也是有名的忠烈烈士。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坚决反对藩镇叛乱割据,被李希烈所杀。那么第三个韩愈,当然大家都知道他是儒学史上的著名人物,也是文学史上的大人物。他提出了“文以载道”的主张,在唐代掀起了古文运动。同时,在他一生的政治活动中,每当国家需要有人站出来说话的时候,韩愈总是勇敢地站出来说话,尽力地发声,并多次被流放到南方偏僻的地方。这些人物,除了杜甫,应该说一生在政治和其他行动上都有不少建树。只有杜甫应该说他不是政治人物。杜甫一生的政绩几乎不值一提,因为他从来没有得到过这样的机会。他要报效祖国,他要效忠朝廷,他反对谋反,但是历史并没有给他太多的机会。除了在苏宗朝中偶尔发声,从此被朝廷疏远。其他时候,他总是默默无闻,甚至很多时候都在民间。但就是这样一个人物,为什么也得到了朱的高度评价,为什么在朱看来,杜甫能在诸葛亮、范仲淹这样的名单中占有一席之地?然后朱说得很清楚,关键是他们五个人都有一颗伟大的心,他们在道德和人格上都有很大的成就。朱用的原话说,他们都是光明正大的,这样的人在人格上成了典范。这显然不是文学评价,而是文化评价。

后来到了现代,闻一多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杜甫。闻一多先生是一位诗人。他的古典文学论文不像我们今天的教授写的那样枯燥乏味。他用诗意的语言写下它们。在这首杜甫的最后,闻一多说,杜甫是我们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壮丽、最永久的光辉。这是很高的文化评价。

在现代,1961,有一个国际组织叫世维会。那一年,世维会在瑞典首都召开主席团会议。那次会议决定,第二年,也就是1962,号召全世界人民纪念四位世界文化名人,其中一位就是我们的杜甫。由此,从宋代到近代,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认识到了杜甫的意义,这绝不仅限于文学史。他的确是文化史上的伟大人物,他的意义属于整个中国文化。

先说第二点。傅为什么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人物?他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这样的代表性作用?这里必须稍微推测一下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我个人认为,中国文化虽然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但最重要的特点还是人文精神。永远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以人为一切价值的判断和出发点。这和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文化有点不同。所以,在先秦时代,虽然百家争鸣,各派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是我觉得他们有一种团结的精神,就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时候,不管是社会的还是自然的,他们最终的落脚点是人,他们的出发点是人。这是一种民本文化,而民本思想大概是先秦诸子百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对于我们中国文化来说也成为一种主流,可能是儒家和道家。虽然这两派互相争论,看似水火不容,但他们的相似之处在于都非常重视人。不同的是,道家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儒家更重视群体的利益。儒家更多的是在个人的基础上关注群体、一个家族、一个宗族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利益。那么一方面,儒道是互补的,互补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古代中国,他们的自然环境不是很优越,他们不能像印第安人一样在热带地区谋生和维持生活。而且我们是在黄河流域,水深比较厚,气候也不是很暖和。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有汹涌澎湃的河流需要治理。如果不治愈,就会有洪水。因此,对于中华民族来说,完全强调个体生命而忽视群体利益,不利于我们民族的生存和繁衍。所以儒家所代表的这样一种伦理观念,这样一种道德理想,历史上被选择为我们文化的核心。道家是补充,儒家是核心。这不是一个杰出人物奋斗的结果,而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换句话说,我认为这是先秦时代的唯一选择,否则,中华民族将难以生存。在以后的几代人当中,虽然我们中华文化在不断发展演变,吸收了很多外来的新养分,但是儒家思想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儒家思想的丰富演变基本上是中国传统文化演变的一条主脉。

让我们从这个角度来看看杜甫。他扮演了什么角色或者说他有什么样的代表性?回顾儒学的发展历史,基本认为有两大流派:一个叫汉学,一个叫宋学,是清代儒学提出来的。在这两次主要高潮之间,唐朝应该说是处于低潮阶段。无论你看哪部思想史或者儒家思想发展史,唐朝的地位都不高。唐朝以前不能和汉人比,后来也不能和宋人比。那么儒学的发展是不是到了唐代就停止了呢?唐朝有什么著名的儒家代表人物吗?钱穆有一个观点。在一本书中,钱穆认为唐代有一些。唐代儒学最重要的两位代表:杜甫和韩愈。很有意思,两个人都是作家。先不说韩愈。再来看杜甫。从什么意义上可以说杜甫对唐代儒学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人们一提到儒学和唐朝的发展,马上就会想到初唐五经中的正义。有些同学可能不同意我的观点,说儒家思想是唐朝发展起来的。《五经正义》是唐初孔所撰。不过我想说,虽然长期以来《五经正义》都是十三经注释中最重要的读物,但是《五经正义》中的概念和一些原理基本都是出自汉儒,它在学术原理上并没有太多新的解释。也可以说,儒学发展到初唐,在五经正义出现后基本停滞。但是杜甫没有。杜甫用他的一生,他一生的实践和行为,丰富和充实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儒家思想本质上是一种实践哲学,非常重视人的行为和实践。所以我们看孔孟青年中年。当他们风华正茂的时候,他们不再写书,不再出书。他们满世界跑,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去宣传他们心目中的道。当我终于觉得“道不好,人皆知”的时候,等我老了,我会回来写书,把他们的学术著作以著述的形式流传给后人,扩大自己的影响。本质上是强调实践,行为先于生活,一些成就先于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说杜甫是最能体现儒家思想,甚至发扬儒家精神的历史人物。

下面举几个小例子。儒家重视仁政、仁爱,主张天下实行仁政。然后杜甫用他的诗“不遗余力”地倡导这样一种理念,这样一种理想。儒家谴责贫富不均,这是对社会最大的伤害。杜甫也严厉批评了这种现象。虽然有不少好的文学作品揭露了历代的民生疾苦和贫富不均,但我想大家一定都同意杜甫的两句诗“酒肉臭朱门口,尸骨冻死在路上”是这方面最惊心动魄的名句,以至于我们听到这些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两句,他在这方面的体会最深。

再比如儒家强调异邦与夏国之分。儒家强调我们的民族要有民族的尊严,维护民族的利益。在与外国民族的关系中,要注意维护其利益和尊严,强调反对侵略,维护本民族和本国家的独立。在这方面,杜甫也做得非常好。安史之乱后,由于安史之乱很快占领了长安,无数唐朝高官投降,全部叛变,成为安史之乱和一个伪王朝的伪官。包括当时的宰相陈希烈、等人,杜甫的好友王维等人也是这样做的。只有杜甫,只有这个生活在八品以下的官员,才是真正的小官,芝麻绿豆官。杜甫这样的小官,却坚持民族气节。当然杜甫在长安是因为官太小,没有得到安史之乱的重视。他只是把他留在那里。但他冒着生命危险逃出唐军与叛军对峙的战场长安,然后逃回唐朝临时政府所在地。这样的举动在当时是没有别人见过的,只有一个杜甫做到了。所以在这些方面,杜甫确实体现了儒家的精神,用他的实践表现了一种儒家的道德风范。所以我觉得我完全同意钱穆的观点。在唐代儒学发展史上,杜甫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人物。他用自己的行为解释了儒家经典,解释了儒家中间的道德规范应该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儒家思想非常重视修身养性,这一点被诟病已久,大家都觉得这似乎是一个应该否定的命题。其实并不是。这一点非常重要。在一个文明高度发达的社会,它的基础是什么?应该是一个文明的个体,一个有道德意识的个体。个人不应该被外力逼迫,而应该做一些合乎道德的事情。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发自内心的一种自律。所以儒家非常重视个人的道德成就,提倡一种人格精神。在这一点上,杜甫可以算是一个典范。我们可以看到,君子精神是在孟子中间提出的,比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权贵不能屈”。如果拿历史上的一个名人来说,是谁?我觉得杜甫和杜甫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并且体现出来了。在这里,我要特别注意一下杜甫的身份。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仁人志士。我们可以列一份长长的清单。但这份名单中间的大部分人是那些在政治上有更重要地位的人。这些人物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承担着天下的责任,杜甫却是个例外。杜甫一生基本都是平民。他经常自称“凌渡布衣”和“凌渡有布衣”。他还自称“少陵夜老”,无论布衣还是夜老。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普通人。我觉得把儒家倡导的一种人格模式作为布衣展示出来,意义重大。因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如果你号召大家向诸葛亮、范仲淹学习,那当然是有意义、有价值的。但是人们会发现它很难学。他们离我们太远,地位太高,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在有生之年都没有机会向我们展示这种成就。普通人就是过着普通生活的普通人。普通人能过上普通的生活,达到道德人格的完美吗?对,就是杜甫。儒家本来主张“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说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尧舜,成为圣人。为什么?因为人性本善,人性本善。后来明朝的王阳明甚至主张“满大街都是圣人”。好像满大街都是可以成为圣人的好人。如果我们拿一个非常严格的圣人定义,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像朱那么高,也许有人会问王阳明,你说满大街都是圣人,请你拉一个出来给我看看哪个是圣人?以严格的标准哪一个可以称之为圣人?我想,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至少可以邀请一个人,那就是我们的杜甫。他是平民中的圣人。虽然他主要是平民,但他是圣人。这是我想说的第二点。杜甫是以人文精神为核心内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

先说第三点。杜甫不仅体现了儒家的一些道德伦理观念,而且用自己的行动丰富了这一内涵,甚至使之更具实践性。这也是对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众所周知,杜甫心地善良,关心国家和人民。他关心人民,关心民族,关心国家。因为大家都是从课本中间看到的,大家都是在读杜甫的诗时深刻体会到的,那我们就不说了。我们来看看,杜甫的善心不止于此。除了爱他的家人,他的朋友,他的同胞,他的善良被扩展到了更广的范围。比如热爱其他民族的人。盛唐时期经常发生边境战争,以唐为一方,其他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为一方。这些战争的性质很难确定,但至少有几场战争可以肯定,唐帝国发动的战争是非正义的。比如与南诏的战争,南诏是盛唐东征,南诏是云南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当时无论从《新唐书》、《旧唐书》还是《子同治鉴》来看,应该说肯定是唐朝的错。然后唐朝发动对南诏的战争后,多次失败,战败。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包括许多著名的诗人,被一种谬误的爱国主义倾向所激发。主张要打南诏,打败南诏,这些诗的作者包括高适、褚光熙都有类似的诗。只有杜甫清楚地看到了这场战争的不正义,只有他清楚地看到了这场战争给人民的和平生活带来的巨大破坏。所以他写了《车店》,这首诗在当时是别人写不出来的。只有杜甫是他的善良精神。他觉得其他民族的人也是人,我们的善意也应该适用于他们。我们应该和他们保持和平。他是善良的一种推广。

况且杜甫除了爱别人,本来就是儒家倡导的。儒家是怎么看待仁的?仁就是爱。杜甫的慈悲和仁爱,除了爱别人,还扩展到人以外的其他动物,扩展到宇宙中间的一切生命。那么这一点也很突出。我们无数次在杜甫的诗中看到他深情的描写。动植物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外表强壮有力,如马、鹰、松树等。这些在审美上能让人感到崇高的物件,哪怕是一些小的不那么美的东西,杜甫写的时候也是满满的爱。杜甫看到河对岸有一张密密麻麻的渔网,很多鱼都被那张网困住了,他觉得很对不起那些鱼。他说:“物以有限,仁者有恻隐之心。”他认为有些生物很大,有些很小,有些很小。他们的命运有好有坏。但是人们应该有一颗关心他们的心。我们知道“恻隐之心”最初是孟子提出来的,但是孟子提出恻隐之心的时候,只关注人。他说一个小孩会掉井里,所以我们大人看到会觉得可惜。感觉一个孩子快要堕落了,他只关心人。另一方面,杜甫的关注延伸到所有的生命,宇宙中的所有生命。

另一方面,杜甫也用自己的行为和实践使儒家倡导的仁学更加实用。在这里,我们想把中国古代的仁和仁义精神与西方的博爱等等做一点比较。我个人认为,源于宗教的西方博爱精神,当然是一种有价值的价值伦理。但是我们把它推到了原点。它当初为什么会有这种博爱精神?一个是服从神灵的指引,是他叫你去爱;还有对人类祖先犯下的原罪的救赎——亚当夏娃犯下的原罪。当然,还有一种更低级、更低的境界,就是生前行善,死后入天堂。所以行善博爱之心,是对未来天国入场券的预付款。我先在这里交一张入场券,死后可以进入天国。然而,中华民族的仁义之心却不是这样的。儒家强调仁、义、理根植于心,由心自然流露,自然而生。孟子有很好的判断力。他说:“我老了,人也老了;年少轻狂,还有年轻人。”那就是我们的爱首先是因为我关心我的家庭,我爱我的老人,我孝顺我的老人,推而广之,我爱其他家庭的老人;我爱我的孩子,推而广之,我爱全世界的孩子。是一种由近及远,由近及远的自然情感流动。我觉得这样的流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生出一颗爱的心,更自然,更符合人性,更实际。而杜甫的诗和他的行为很好地诠释了这样一种伦理价值。我们看杜甫的诗。他在很多地方写了自己和家人遭受的一些不幸,以及自己造成的一些痛苦,同时延伸到全世界人民。他去鄢县探亲时,突然发现小儿子饿死了。当然,他很难过。一个孩子饿死了,他觉得很惭愧。他觉得作为父亲,没有给他提供足够的食物,让他饿死,很痛苦。但同时他马上想到,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比我更穷,那些失业的人。他所指的失业者是失去土地的农民。他也想到了戍边的战士们,他们比我更痛苦。于是他把关怀从家庭延伸到整个民族和国家。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的小屋被刮花了,漏雨了,他睡不好,床也潮湿了。此时他所想的是“有千千万万宽敞的楼房,天下穷人皆大欢喜,风雨犹如山。”他想要的不仅仅是我有一个坚固稳定的小屋,有一个住的地方,而是让天下所有的穷人都能有这样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所以,他的善良是提升的。

我觉得最典型的作品是甘元年杜甫在铜鼓写的那组诗。这组诗叫做《甘源铜鼓县歌》。当时杜甫从甘肃天水逃到四川成都,因为实在活不下去了,想逃到成都。途经铜鼓,也就是现在的甘肃成县,在宝成铁路上,我去看过。然后杜甫到铜鼓的时候,正是隆冬时节,在那里呆了一个月,生活陷入绝境。他在那里写了七首诗。我们来看看这七首诗的顺序。第一个说:“一个客人有一个美丽的词,他的头发挂在他的耳朵上。”也就是说,我有一个客人,他的名字叫杜子美,他已经白发苍苍,生活非常贫困;第二首歌是关于他的家人的,他写道,为了给家人找点吃的,他拿着铲子在冰天雪地中间挖了一种野生植物,叫黄杜,拿回去喂家人。可惜我没怎么挖掘。回到家就是“男呻吟女唱歌”,就是全家人呻吟着靠在墙上,说不出话来。第二个是关于他对家人的关爱;第三首《远方有一个哥哥》,思念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哥哥;第四首《有个妹妹在离钟》,认为他的遗孀还拖着三个年幼孩子的妹妹,离钟很远;然后五六七歌想到国家的命运,想到战争没有尽头,天下大乱。他的整个思维过程,他的一个感情的方向,也是一个由近及远,由近及疏的情感过程。我觉得发展这样一颗善良的心是最符合人性的,也是最实际最自然的。所以,在这方面,杜甫是儒家仁爱精神的杰出诠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