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暴评论论文
《雷雨》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悲剧内涵赢得了持久的生命力。《雷雨》不仅是周和鲁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和人性的悲剧。《雷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生存困境,揭示了人类的精神困境,对21世纪的我们也有很多启示。
关键词《雷雨》戏剧冲突语言悲剧意蕴
曹禺创作的《雷雨》是中国戏剧的杰作。它自问世以来始终保持着经久不衰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其深刻而丰富的文化意蕴:悲剧人物的光辉人性,人类的精神困境,人生困境与命运的奥秘,思想的深刻启示。剧中所有的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悲剧,《雷雨》不仅是周和鲁家庭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和人类的悲剧。本文通过分析其戏剧冲突和独特的语言艺术来探讨其深刻而丰富的悲剧意蕴。
第一,丰富多彩的戏剧冲突
戏剧冲突是指最能表现人物性格和关系,反映社会生活本质特征的高度典型化的冲突。在《雷雨》中,有许多方面:
1,戏剧线索的明暗互动决定了《雷雨》的戏剧冲突。
剧中情节线索纵横交错。五个人中,有四个层次的婚恋,决定了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在剧本中,周平与祎凡和四凤的爱情纠葛是一条明线,而周朴园与石萍的关系则是一条暗线。一开始是明线影响暗线(祎凡为了从四凤那里赢回的爱情,把四凤的母亲石萍招到周公馆),现在是明线占优势;最终,是暗线决定了明线(祎凡抢情人的计划失败,周平正要带着四凤出逃,周朴园突然出现,承认了她和石萍早期的暧昧关系,彻底打乱了既定的游戏)。这两条线索同时并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牵制,将剧情推向悲剧高潮。
2.人物关系的复杂性反映了《雷雨》中的戏剧性冲突。
《雷雨》在人物塑造上充分设置了矛盾和冲突。剧中的八个主要人物可以概括为四段三角关系中的婚恋矛盾:石萍与桂露、周朴园的关系;周平与樊沂和周朴园的关系;樊沂与思风、周平的关系;以及周平与周冲、思风的关系。这四种三角关系交织在一起,矛盾冲突愈演愈烈。同时,剧中每个角色都有错位的情绪。祎凡爱上了钱芳的儿子,但周平懦弱、胆小,害怕她严肃的父亲和旗帜鲜明的道德观念,一开始就抛弃了她,最终把她变成了一个后妈不像后妈,情人不像情人的“疯婆子”,于是祎凡和周平的矛盾愈演愈烈,最终导致了整个悲剧的发生。为了逃避罪恶,周平爱上了仆人桂露的女儿和单纯美丽的少女思凤。四凤应该有她的爱,但是她犯了和她妈妈一样的错误。她爱上的周平原来是她同父异母的哥哥,她怀孕了。周冲是最无辜的。他是一个在新思想新文化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天生充满幻想和浪漫。他对家庭,对社会,甚至对爱情都有很多希望。我用心去爱四凤,但这只是一个渺茫的梦。他缺乏韧性,对封建制度的顽固认识不足,注定了他的悲剧命运。当所有的血缘关系和所有最残酷的事实都在那个电闪雷鸣的雨夜被揭露的时候,一个巨大的悲剧发生了:狂乱冲进雨夜的四凤触电自杀:周冲为救四凤被电死,周平无法面对一切,开枪自杀:樊沂疯了;石萍精神错乱了。从悲剧冲突来看,悲剧人物对爱和自由的追求符合历史潮流,但由于他们所面对的势力和主观条件不成熟,他们的活动也是失败的,他们的命运以灭亡告终。当周朴园让周平认出她的母亲时,四凤说:“妈妈,这不可能是真的。(和周平奇怪的对视,我突然忍不住了)天哪!”我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一个遵循道德秩序的世界里。如此悲惨不幸的事情竟然会发生。他们都很悲伤,他们都失败了,他们都在努力上演悲剧。
3.从属阶级的尖锐对立表明了戏剧性的冲突。
在《雷雨》中,周与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阶级对立。周朴园、周平和鲁大海有血缘关系,但剧中更直接的关系是资本家和工人的关系,是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周朴园是靠压榨工人血汗发家的资本家,而直言不讳、令人憎恶的工人代表鲁大海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水火不容。剧中,鲁大海为了煤矿工人的利益,到周家讨回公道。周朴园在见到石萍之前就已经跟他学过了。在门房里等着迎接自己的罢工代表的是自己的儿子,但见到鲁大海后,他先是明知故问。然后取笑他,最后宣布要开除他。他不为家人所动,没有父子亲情。在这里,金钱和利益超越了人性和家庭。鲁大海认出了周朴园的脸,气得破口大骂,随后兄弟俩发生了“流血事件”和“短兵相接”。随着父子兄弟关系的发展,石萍忍不住放声大哭,引起人们内心强烈的震颤。周和鲁的家庭,除了夹杂着血缘关系、浪漫而悲伤的儿女私情之外,还有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尖锐的阶级对立,这是最不可能调和的矛盾。
4.人物的心理起伏表现了《雷雨》中的戏剧性冲突。
在整部剧中,心理冲突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深刻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在复杂性。比如说。当陆思凤的母亲让她一起离开周家的时候,她心里很矛盾。她一方面有崇高的爱,一方面有不可抗拒的母命。她该如何选择?虽然后来她决定放弃爱情,听从母亲。但她的优柔寡断,忠孝节义,对人性没有主见,依然一览无遗,给读者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
《雷雨》中,两个场景,不到24小时,三女五男用悲伤化解了所有主要矛盾。用丰富多彩的戏剧冲突来展现悲剧的过程,读者(观众)似乎可以通过明暗交叉的线索、人物之间复杂的关系、不同阶层的对立、跌宕起伏的心理变化,触摸到这个悲剧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作者向读者(观众)展示了周与鲁两家30年的世仇,人间爱情与亲情的酸甜苦辣,演绎了一场人生悲剧。一场人类悲剧。而这个悲剧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戏剧冲突酝酿和表现出来的。
第二,鲜明的戏剧语言
《雷雨》扣人心弦的剧情,简洁含蓄的语言和极其丰富的潜台词。像一把利刃,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飘出的余音没有停止。
1,高度个性化的语言
所谓人物语言个性化,就是人说什么,语言就成为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声音外化。
周朴园:(突然严厉地)你在这里做什么?
鲁世平:我没来。
周朴园:谁派你来的?
鲁世平:(愤慨地)生活,不公平的生活把我送到了这里!
刚才,我还是一个温柔深情,无法从感情中自拔的人。但是,一得知眼前的四鸡妈妈是以前的梅世平,我立刻撕开了深情的面纱,露出了冰冷的脸容。这种改变完全是人性使然,语言无法掩饰。而个性化的语言恰恰暴露了周朴园虚伪的伪君子形象。在与这样一个伪君子的交往中,善良的石萍这个悲剧角色就注定了。
周朴园:那么,就这么定了。我叫他下来,你看着他,鲁家就再也不敢来周家了。
鲁世平:我希望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你。
周朴园:(从内衣里拿出支票并签名)很好。这是一张5000元的支票。你可以先拿走。这是弥补我罪孽的一种方式。
鲁世平:(接过支票,把它撕碎)我这些年的痛苦不是你的钱可以计算的。
无情又无意义,我再也装不下去了,就把它变成语言,绝对!装腔作势,显示威风,甚至在不是自己的人面前,也管不住自己。在这里,语言是赤裸裸的灵魂。语言不需要修饰,但它是本质的、本能的,是高度个性化的。个性化的语言透露出周朴园的居高临下和鲁世平的无比愤怒。恋人谈半句多,这是两个无论如何也谈不到一起的前恋人的相遇场景,多少生命在其中哀叹!
同样,鲁大海的语言是他倔强、鲁莽、幼稚个性的写照,也蕴含着他的人生悲剧。
这些个性化的语言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尤其是石萍的血淋淋的苦涩控诉,让人感受到深深的伤害。产生惊人的悲剧力量。
2.丰富的潜台词
潜台词就是话中有话,意中有意,弦外有音。实际上是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隐”即隐含意义,即语言的表层意义中还有其他意义。可以通过潜台词一窥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周朴园:(出汗)哦。
鲁世平:她不是一个年轻的女士。她是无锡周公馆马梅的女儿。她的名字叫石萍。
周朴园:(抬头)你姓什么?
鲁世平:大人,我叫陆。
“你姓什么?”言下之意是: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也是这样,后来“你是谁?”言下之意是:你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另一个例子是:
下面的潜台词。鲁世平同时扮演两个角色。一实一虚,一口——心,很有意味:
鲁世平:你为什么问这些多管闲事?①
周朴园:这个人是我们的亲戚。
鲁世平:亲戚?②
周朴园:嗯,我们想修复她的坟墓。
鲁世平:哦,那没有必要。③
周朴园:什么?
鲁世平:这个人还活着。④
另一个作用的含义是:
她现在和你没有任何关系。一点亲戚都没有。她没死。现在站在你面前。那次她母子获救。
潜台词之所以和戏剧有着特殊的关系,是由戏剧的特性决定的。欧洲古典戏剧的“三统一”可以注意到:统一的时间、统一的地点(场景)、统一的情节。浓缩剧要求语言简洁、含蓄。《雷雨》正是依靠这种简洁而有味道的潜台词,推动剧情发展,一步步加深悲剧。
3.面向行动的语言
戏剧语言的动作(或者说动作语言和情节语言)是指人物的语言流动(人物语言之间的交流和对抗)对故事的发展起到推动或暗示的作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人物内在力量在剧情发展中的体现。
在第二幕结束时,樊沂和周平之间的对话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樊沂:(冷笑)小心,小心!别把女人逼得太紧,她无所不能。①
周平:我准备好了。②
樊沂:好,你去吧!小心,现在(看窗外。自言自语,暗示着不好的预兆)暴风雨要来了!③
(1)暗示了剧情的发展(她后来确实把一切都抖落出来了),(2)促进了剧情的发展(周平对樊沂的背叛激化了矛盾),(3)暗示了剧情的发展和人物的命运:双关意在让观众明白悲剧即将来临。
这种动作语言既是作品中人物的语言,也是作者的叙事语言(环境描写也在其中)。这种语言有时随意不唐突,有时有意为之:但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剧情发展下去。
《雷雨》中人物的动作语言有时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动机,使读者明显感受到“人为”的痕迹。
鲁世平:前几天我看见她了!(暗示周朴园让剧情继续)
鲁世平:先生,你想见她吗?(推动剧情发展)
鲁世平:先生,没别的了吗?看着公园,眼泪就要喷出来了。强烈提示:不要问。
周朴园:哦。太远了,大家都忘了提。
鲁世平:也许,也许我记得。(推:差点提醒周朴园)
鲁世平:我认识一个叫梅的年轻姑娘。(推:差不多清楚了)
周朴园:哦?告诉我。
鲁世平想看看30年后再次见到自己的周朴园会怎么样,她也想看看自己的儿子,所以她一直用幻想来提醒和暗示周朴园,这当然是合理的。而她那些经常在剧情即将被打断时使用的话语,不仅可以用她理智的头脑来解释,最重要的是,它们恰恰起到了暗示和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将剧情一步步推向悲剧的终极目标。
最典型的例子是以下两个:
鲁世平:哦,先生,一切都好吗?(提示)
周朴园:(指窗户)谁叫窗户开7(直推)
鲁世平:先生,没别的了吗?看着公园,眼泪就要喷出来了。)
周朴园:啊,你可以顺便告诉四凤。告诉她把我樟脑盒里的旧雨衣拿出来,然后在那个盒子里拿几件旧衬衫。
可想而知,如果没有鲁世平开窗的后续动作,如果没有衬衫数量和绣有“梅”字的衬衫的准确说法,剧情如何发展?周朴园的语言是典型的动作语言。它的作用不仅仅是推动剧情的发展。同时也包含了悲剧的意味。三十年过去了。鲁世平至今还那么清晰地记得当年和周朴园一起生活的往事,感慨万千,但当年她被抛弃了,而现在即使见面也不认识对方,即使说出真相也还是要被赶走。人生多悲哀啊!
在《雷雨》中,作者运用高度个性化、丰富化、行动化的戏剧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其内心世界,使人物的性格出现在激烈的戏剧情境中,带来情感表达的惊心动魄的力量,形成了《雷雨》中令人窒息的悲剧情结。
三、《雷雨》的悲剧意蕴
《雷雨》中蕴含的生命情感,让人感到深沉沉重,甚至压抑。也许这才是真正的悲剧风格。与通常的轻佻世俗剧不同,《雷雨》并没有从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层面展现一个警示故事。而是撕开了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中粉饰的温情面纱,以此来审视人类复杂而深刻的灵魂。有“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堪的恨”,有“最雷雨”的女人,有像“一棵脆弱的草”的男人,有经历了岁月的寒冷却仍有一丝温暖的老人,有对生活仍充满幻想的孩子。在这个最浓缩的时空里,所有的人都在纠结和挣扎,要么实现救赎,要么追寻梦想。或者为了保住眼前的一点点和平,所有的努力都是无力的,最终的毁灭是必然的。作者想表达一种人类的命运,人们对一种神秘不可知的力量的“无名的恐惧”和“说不出的渴望”。这是一个23岁青年的激情之作,也需要我们带着激情去读,用心去感受。当然,《雷雨》流行多年不是作为推理剧,而是作为社会剧。作者还表示认可人们对其作品的解释——“揭露大家庭的罪恶”,这或许可以解释这部作品的丰富性。《雷雨》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当时人们的生存困境,揭示了人类的精神困境。同时对于21世纪的我们也有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