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关于地理的短文?只是关于地理的!500字!
“世界上对人类构成更大威胁的气体年排放量超过6亿吨...;据估计,到下世纪中叶,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一将面临沙漠化的危险,每年将有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沙漠化,威胁着60多个国家……”看到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你感觉如何,我的朋友?
”恩格斯说...我们不应该过于陶醉于我们战胜自然的胜利。每一次这样的胜利,大自然都在报复我们。”不是吗?从2300万年前出现森林猿18万年前到人类高度发达的文明时代,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然的索取,自然也是“有求必应”,这进一步滋生了人类的贪婪。他们肆意砍伐地球上的树木,建立化工厂,排放污染物和废物。结果,曾经的山川秀美,蓝色的大地母亲看起来满目疮痍,污秽不堪。这怎么不让人心寒?
至此,人类尚未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我行我素,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换取经济发展。让我举一个最近的例子:
上世纪50年代初,我市木兰河原本是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鱼虾成群,到处都是嬉水的孩子和洗米洗菜的妇女。但近年来,由于河流上游的木兰糖厂等工厂忽视环境保护,没有正确处理污水,木兰河水质恶化,鱼虾随意消失。看着小溪上漂浮的黑色泡沫,死去的鸡鸭,谁敢在河里游泳,用河水洗衣服做饭?河两岸的农民用受污染的水灌溉庄稼,这降低了他们的产量。农民一再要求县当局解决污染问题,但不知什么原因,他们一直拖着。
木兰河的泡沫和牲畜尸体不是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吗?溪流中灭绝的鱼虾何时回归?
当然,环境问题还不止这些,比如世界八大公害,日本水俣病,痛苦病等等,都是人类对自然的无知和自掘坟墓造成的。的确,环境问题一直困扰着整个世界。然而,是谁导演了这场悲剧?是人。当灾难再次降临到人类身上,当大自然对人类进行无休止的报复时,人类终于醒悟,明白了环保的重要性。人类要想征服自然,就必须尊重自然。我们既要谨慎改造自然,又要大胆实践,大胆改进,这样才能驾驭自然,使自己的利益与自然和谐发展。
面对中国严峻的环境问题,我们不能重蹈西方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先污染,后治理”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治理的成本非常高。我们不仅要加快发展,摆脱环境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制约,而且要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来保护环境。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倡导同学们提高环保意识,也建议叔叔阿姨们加入我们的队伍,为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造福子孙后代。
因为: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2.论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
人类作为地球的主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与周围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一方面,人类的生命活动和生产活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不断地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向地理环境中排放废物;另一方面,环境也在按照自己的规律不断形成和转化一定的物质和能量。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并不关心人的存在,不是为了人的主观需要而改变它的客观属性,就是为了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而改变它自身的发展过程。人类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特殊关系。
所谓对立,即人类的主观需要和有目的的活动,必然与环境的客观属性和发展规律相矛盾。人类必须认识环境,根据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从事生产和活动,否则必然会受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不利于人类生存的环境问题也随之而来。
所谓统一,就是人类总是以环境为载体存在于一定的环境空间中,人类的活动总是与其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人类不仅是环境的产物,某种意义上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人类活动不可能无休止地从环境中索取,也不可能无限地向环境中排放废物。当人类的行为受到环境的报复,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时,人类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环境允许的范围。
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发展的。
当人类刚刚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时候,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就已经处于初级状态了。早期人类知道如何在各种环境中寻找食物,生火,制作衣服,挖洞和竞争生存。但由于其活动能力有限,只能通过生命活动和自身的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此时,人类与环境的矛盾还不突出,人们的努力只是针对适应和利用环境,而很少自觉地改变环境。
随着人类活动能力的增强和所用工具的改进,人类开始懂得改变环境,学会了耕作、养殖、衣着和居住,人口大大增加。特别是在农业文明时代,人们把大片的荒山草原变成了良田,水利的发展为农业的丰收提供了保障。然而,在其发展的背后,与环境的矛盾是突出的。由于无节制的砍伐和开垦,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草地的破坏导致了沙漠的扩大,不合理的引水灌溉导致了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这些矛盾的激化,让曾经繁荣的古巴比伦文明变成了沙漠,也让玛雅人无法抵挡干旱、洪水、沙尘暴的侵袭,不得不抛弃自己的文明,离开自己的家乡...这是早期的环境问题。遗憾的是,人们没有引起警惕,没有意识到这是环境报复。当时人类生产力还不发达,对环境的破坏还不明显,环境问题还没有到危及人类生存的地步,所以人类还是我行我素。在现代工业时代,情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人类的数量,生活的范围和规模都今非昔比。“人定胜天”的思想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人类在改造环境的同时,对环境的破坏也在增加。与此同时,环境的结构组成、物质流通的方式和强度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环境问题变得清晰起来。现代工业开采了大量的地下矿产资源并投入到环境中,伴随着产品的生产和消费,排放出废气、废水、废渣,其中许多难以处理和同化,对人类和生物造成了难以承受的伤害。随着这些危险废物的不断积累,环境质量逐渐恶化,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现代工业也带来了人口问题和城市化问题,农业现代化也催生了很多环境问题。可见,人类在创造高度物质文明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负面的副作用,从1934年美国的“黑色风暴”,到中国大跃进时代的内蒙古“人造沙漠”。从20世纪60年代的伦敦雾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事件、比利时马斯河谷事件,到当今世界人口剧增、森林锐减、臭氧层空洞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这些都是人类与环境对立关系的具体表现。
当然,哪里有反对,哪里就要团结。从古代人的被动适应,到现代人有意识地改造环境以适应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体现了人与环境的统一关系。从树栖到穴居,从穴居到民居,从采集天然食物到发展农牧业,这些都是人类适应环境的过程。应该说这也是人类和环境统一的过程。随着危害人类生存的现代环境问题的出现,人类开始反思自己,并做出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封山、植树造林、种草、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视资源的控制开发和环境治理等。,使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不断改造环境,创造更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与环境相协调的空间,从而达到统一关系的最高境界。比如英国的“雾都改良”、美国的“死河复活”、日本的“花园工厂”、中国的“三北”防护林和700多个自然保护区,都说明了人类活动与环境关系的统一和改善。
幸运的是,保护环境和促进生态平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人类的知识。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人与环境”会议,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于同年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1976以来,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讨论解决大气臭氧空洞问题,联合国也通过了2000年前停止使用“含氯氟烃”的决议。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会议,各国首脑出席。这些对策可以说是促进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关系由对立走向统一的新举措。
必须看到,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始终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对环境资源需求的增长,这种关系也在不断发展。解决人类与环境的矛盾,一方面要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另一方面要大力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实现人类与环境的高度协调。因此,有必要理顺以下几个关系:
①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即人类当前的行为或目标要与整体的长远利益和命运相一致,人类的各种生产生活活动都要有利于生存环境并获得最大的利益;
②人类活动能够不断地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获得良好的生存环境和长远利益,健康快乐地生存;
③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可以建立良性的互补关系,从而实现协调系统各要素的有机整合。
④人类文化必须促进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化人们对自然利用的认识,建立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⑤在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伟大工程中,人类的组织结构和知识结构必须健全,全民参与意识必须强化,主体决策必须正确;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必须是全方位的,人类必须始终处于地球最大环境容量或承载能力之内,必须始终处于最佳生存环境。
总之,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无处不在。消除对立,加强团结,必须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实现经济建设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协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之间的高度统一。否则,那些只考虑满足人类发展需求,不考虑环境质量,甚至只考虑眼前的做法,只会破坏团结,强化对立。人类发展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两者的关系也无法改善。此外,环境破坏的遗产也会影响后代。
3.由SARS引发的环境问题思考。
——由非典引发的环境问题思考。
近30年来,由于人类破坏森林、环境污染、工程建设不当等原因,改变和破坏了生态环境,使病菌处于活跃状态,繁殖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新的疾病不断出现,正在给人类健康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本文旨在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关键词:生态环境变化有害健康
2003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非典”占据了大部分头条,但它并不是世界卫生组织监测的唯一一种怪病。非典,致命的埃博拉病毒已经在中非肆虐了五个多月,禽流感正在席卷比利时和荷兰的养鸡场并传染给人们...可怕的新疾病层出不穷。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大约增加了30种新疾病,导致数千万人死亡。美国医学研究所警告说,传染病将继续出现。生态学家在研究疾病的成因时发现,大多数人类新疾病的起源都是从动物身上感染而来,而这一过程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甚至是天气和气候。然而相比之下,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大得多。几乎所有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如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环境污染、大型工程建设不当等,都会打破生命与自然的和谐,改变病菌和病媒的生态,提高病原微生物的流动性,从而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首先,人类破坏森林,打破自然生态平衡,给病菌提供机会。20世纪80年代,委内瑞拉葡萄牙的农民夷平了数百万公顷的森林,将它们变成了农田。这些农场吸引了和人一样多的老鼠和田鼠,这些啮齿动物还把一种叫做“瓜纳里托”的病毒带到了这个地区,导致发烧、休克和出血,超过100人被感染,其中1名∕ 3号患者死亡。从65438年到0999年,马来西亚的猪农砍伐森林以扩大水产养殖规模,导致无家可归的果蝠开始栖息在棚顶的椽子上。他们携带的尼巴病毒污染了猪的饮用水,导致猪患上了一种叫做“弥勒咳”(因为从那么远的地方都能听到)的剧烈咳嗽。病毒迅速从猪传播到养猪户,引发严重脑炎,感染者死亡率达到40%。马来西亚政府关闭了8个农场,宰杀了1万头猪,才最终扑灭疫情。美国康涅狄格州爆发的莱姆病也是如此(病原体为布氏疏螺旋体,通过寄生在鹿和老鼠身上的蜱传播):人们在郊区开发活动中破坏森林,导致狐狸和山猫失去栖息地,携带布氏疏螺旋体的老鼠失去天敌数量剧增,从而使人感染患病。
类似于森林的减少,大量湿地的消失,草原的开垦等土地利用方式的盲目改变,也破坏了生态平衡,诱发了许多疾病。
其次,环境污染为病菌提供了滋生和传播的温床和渠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而这些环境一旦被污染或破坏,就会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的危害,导致“现代病”和环境怪病的增加。世界银行在研究了1997中国的环境问题后指出,由于中国环境污染加剧,环境事故接连发生,与环境污染密切相关的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上升。
热污染不仅导致海水热膨胀、极地冰川融化,还会造成海平面上升,加速生物物种灭绝,还会对人类健康造成诸多危害。它完全降低了人体机制的正常免疫功能,包括致病病毒或细菌对抗生素的耐热性增强,生态系统的改变降低了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从而加重了各种新老传染病的并发症和流行。热污染使温度升高,为蚊、蝇、蟑螂、跳蚤等感染性昆虫和病原微生物提供了最佳的繁殖条件和传播机制,形成了新的“相互诱导链效应”,导致疟疾、登革热、血吸虫病、恙虫病、流脑等病毒引起的疾病扩大和反复流行。特别是由蚊子传播的传染病,目前呈现急剧增长的趋势。近日,美国纽约发现一种由蚊子感染的“西尼罗河病毒”引起的怪病。
沿海污染和海洋变暖的结合可能会导致有毒的赤潮和其他疾病,例如生活在漂浮生物中的霍乱细菌。有人认为,20世纪末美国佛罗里达州沿海的儒艮死亡现象与海水富营养化和海水表层温度上升导致的有毒赤潮有关。
此外,有毒或化学物质对环境的污染,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生活垃圾,特别是医疗垃圾污染和环境卫生差,还会引起其他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
第三,大型工程建设不当造成了生态环境的变化,为病菌的繁殖和传播创造了条件。比如,埃及对尼罗河的治理和阿斯旺大坝的修建,改变了河流的水文特征,破坏了尼罗河流域的生态平衡,增加了尼罗河下游沿线人群感染血吸虫病的概率。血吸虫病最初只在尼罗河水量丰富的季节流行。阿斯旺大坝建成后,尼罗河下游流动的河流因大坝阻隔而不复存在,尼罗河下游的活水变成了相对静止的“湖泊”,为蚊子提供了滋生和传播疾病的环境,使水库下游的居民受到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威胁,发病率急剧上升。
无数事实证明,改变生态环境的人类活动可能会给人类健康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世界各地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人口膨胀、化肥农药的滥施、滥采、热带雨林的入侵、湿地的开垦、不洁的生活环境,都会给各种病毒提供可乘之机。非典的肆虐再次告诉我们,人类控制传染病的斗争远未结束。面对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生存的挑战,需要全世界采取一致行动,不仅在卫生防疫方面,而且在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保护方面。
太过分了。自己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