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清楚的意义和意义是什么?

闲聊

魏晋名士主要探讨了本质与目的、有与无、动与静、一与多、体与用、言与意、性与名教等诸多哲学命题。说话有一套既定的程序,说话通常会有一个对手引起争论。一个论点要么是反驳,要么是讨论。一般情况下,辩论的双方分为主体和客体,数量不限,有时两个,有时三个,甚至更多。谈话的座位叫“谈作”,谈话的用语叫“谈段”,讲话的引语叫“谈正”,谈话的语言叫“谭峰”。在交谈的过程中,一方就主题内容提出自己的意见来建立自己的论点,另一方则通过对话“提问”来推翻对方的结论,建立自己的理论。在和对方讨论困难的过程中,别人也可以对讨论的话题发表赞成或反对的意见,在讨论结束时称为“谈帮”,要么主客和睦,握手言和,要么各执一词,于是有人出来调解,暂时结束讨论,这叫“一次”,以后可能还有“四次”、“三次”,直到得出结论,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魏晋“清谈”的内容与形式

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常见事物的谈论而言的,也称“清谈”。士绅名流相见,不谈社稷,不谈民生。谁想谈论如何治理国家,如何让强兵人民富裕起来,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等等。,因谈论世俗之事而被嗤之以鼻,被讽刺。所以不谈论世俗之事,而谈论老子、庄子、周易,就叫“明言”。

这种“清谈”在当时非常流行,尤其是对于统治阶级和有教养的人来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事情,一种浪漫的举动。他们一起讨论,一起辩论,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支持自己的论点,从而驳倒别人。因为上层社会的普遍参与,“说清楚”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说清楚”的方式多为口头。就口语而言,有几种方法。一是两个人对话,也就是所谓的主客对答。一个人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称为“大师”;提出不同意见和问题的人称为“客人”。“说清楚”的主要形式是主客体互相问答,很难来回。二、一主多客或者一客多客。不过主客体都以一个人为主,其余的都可以插话。三是“主客兼施”。当别人没有高人一等的意见要表达的时候,有人可以设置自己的疑惑并解答,以表达自己高人一等的意见。有一次,大家争论一个问题,最后都是不善言辞。当时的宰相谢安,“自叙其意,写了一万多字”,侃侃对此谈得很有见解。之后的我充满了自我满足感,四个座位没有什么不佩服的。

当时人们把* * *来“倾诉”作为表达感情的好机会,很多名人和闲人都热衷于此。但其目的并不是讨论政治,而是为了消遣和显示自己的清高,官员和文人不谈世俗之事。《兰亭序》中说,“永和九年,春末初,我会在会稽山中的兰亭亭修东西。一批有才华的人到了,但很少是长的咸的……”“修毛”本来是三月三沐浴除垢、泼水采兰、祈福吉祥的活动,但“人才济济,却鲜有长咸”显然多于一般的“修毛”;是东晋文人的大型脱口秀。

“说清楚”是辩论演讲,与现代演讲的相似之处在于,它要求一个新的、不同的观点,需要“看到人们没有看到的,说人们没有说过的,探索正义的微妙之处,以达到美的境界”。如果你步别人的后尘,学习别人的智慧,没有新意,那就很烦了。孙胜去尹浩家“说清楚”,直到废寝忘食,不肯离开。如果他们谈论的都是同一个老故事,他们就不会相互吸引了。

好的“谈”当然要求理论思路不落俗套,同时要有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次,刘八去王蒙家“谈心”。刘走后,王蒙的儿子问他的父亲:“谁赢了,你还是刘巴?”王蒙说:“韵脚虽不如我,但说到破就难倒我了。”韵脚和押韵都很美,很好听,“要破”就是理论上,一炮而红。前者包括语调、和声、用词准确犀利,是“说得清楚”的形式;后者是谈话的内容。可以看出,王蒙把“说清楚”的内容和形式并驾齐驱。

在“谈话”中,气氛一般很随意。当兴奋时,它通常由手势、身体动作甚至舞蹈来辅助。到了醉酒的时候,就没什么顾忌了,还有些粗话。

“说得清楚”也有诡辩者。当然,诡辩家需要有敏捷的思维和口才。王苟子和据理力争,王苟子不可能赢,但反过来说,“徐福捧,王捧许立”(实际上是交换命题),王苟子还是输了。由此可见许逊的诡辩是多么高明。

《谭磐》是为适应当时封建士大夫阶层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继承了东汉的清逸风气,反复辩论一些形而上的问题。王弼、等玄学派学者是著名的代表。玄学发展的结果,谭磐必然是虚无主义的,后人更是一针见血:“谈虚无,恰似听春日蛙秋蝉。”

“请讲”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对应的是魏晋贵族制度和封建等级特权的政治现象。其相应的经济基础是汉末以来强大的地主经济和士绅庄园经济。随着士绅制度的崩溃,士绅政治经济特权的丧失,必然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