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瘾治疗“杨永信模式”的科学性在哪里?

很可悲的是,整个医学界除了成瘾专家何日辉之外,一片沉默,没有相关机构发声。为在杨永信受苦的朋友难过。从成瘾专家何日辉的官方账号上,我看到了他关于网瘾的系列文章和杨永信的分析,非常透彻。

杨永信,你怎么还没接受治疗?》

前几天我在日辉心理(微信号:r?H X?L 5 191)推送标题《杨永信,你怎么还没接受治疗?文章发表后,很多读者朋友都来咨询网瘾的治疗方法。今天我就他们很多人提出的几个大问题统一回复一下。

有没有“网瘾”这种病?

我认为它是存在的。

不仅是我,很多医学研究者最初都认为“网瘾”确实存在。

是的,“网瘾”是否是一种疾病及其诊断标准,在国内外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主要分为两派。

?一派认为根本不存在“网瘾”这种心理疾病。所谓的“网瘾”青少年,只是在现实太大的压力下,逃到网络上寻求安慰,这根本就是一个行为问题。

?另一派认为这种心理疾病确实存在。因为从精神病学的诊断标准来看,部分“网瘾”青少年确实达到了精神病学相关症状的诊断标准。个人比较喜欢这个学校。

图为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第五版(DSM-V)。

诊断标准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在网上搜索陶然教授的学术论文。简单来说,诊断网瘾,必须满足几个条件。

首先,当事人的上网行为必须是以非学习和工作为目的,这种行为损害了他的社会功能,即学习、工作和交流的能力。他在被迫不做这种行为时,充满渴望和冲动(心理依赖)并有明显的退缩反应(焦虑、易怒、发脾气、尽力上网)。

一直以来,国内外对网络成瘾机制的研究很多。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人员发现,当真正网瘾的青少年玩网络游戏时,其大脑功能区的变化与赌博成瘾患者非常相似。这些发现进一步证实了网瘾的存在。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网瘾可以改变脑神经细胞的形态结构。(据长江日报)

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网瘾类似于赌博成瘾,属于行为成瘾的范畴。目前国内外业内早就公认行为成瘾也是成瘾疾病的一大类型,包括赌博、上网、购物、性行为成瘾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网瘾其实是潜意识层面的一种病理性条件反射。患者在烦躁无聊的时候,就想到上网,一想到上网就感到快乐和兴奋,有一种不可抗拒的冲动。如果家长制止,很容易导致双方发生激烈冲突。其实患者知道这样的行为是有害的,会妨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社交,但是却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和冲动。

需要特别说明一下。我觉得网瘾是一种心理疾病,但绝不是心理疾病。精神病和精神病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医学上,精神疾病指的范围非常广,包括烟瘾、抑郁、失眠、焦虑、多动症等等。但是,精神疾病的范围很窄。很多人把精神疾病和精神疾病混为一谈,但其实他们对精神疾病的理解往往是指严重的精神分裂症。

网瘾应该如何治疗?科学全面的手段有很多,但肯定不应该像杨永信那样。?如前所述,网瘾患者明知上网会损害自己的社交功能,却无法控制自己。这些青少年通常在现实生活中自卑,缺乏自信,然后在网络世界中继续逃避,形成恶行循环,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从根源上看,网瘾的根源是家庭。根据我多年治疗青少年成瘾的临床经验和实践,有行为问题和网瘾问题的青少年,都是源于不正常的家庭关系,主要是父母教育观念和方法的偏差。

最常见的有:??溺爱,父母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盲目满足,不会给予积极健康的引导。

忽视,父母忙于工作和生意,忽视孩子的需求和感受,导致亲子关系冷漠。

控制型,只要孩子不听话,就采取极端措施,包括打骂等。,迫使孩子听话,导致更多的叛逆。

这些教育问题导致亲子关系僵化。如果再深入一点,为什么家长会有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一方面,他们来自父母的出身家庭,受父母影响形成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观点,会不由自主地运用到孩子身上。

父母双方来自不同的出身家庭,会因为观念不同而产生矛盾,会让孩子无所适从。所以有些家庭也存在溺爱、控制等问题,会给孩子造成更多的心理问题。如果不纠正,这个问题会一代一代传下去。所以正确的治疗方法还应该对家属进行心理干预。

2006年,陶然教授创办了国内首个网瘾诊疗基地“北京军区总医院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主要用于治疗青少年网瘾。这个基地采用心理治疗、家庭治疗、行为治疗,甚至模拟现实中的虚拟游戏等一系列系统的方法。

对于一些严重的病例,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因为严重的网瘾可能会引起强迫症、抑郁症等其他精神障碍,甚至出现幻觉、妄想,所以需要服用相关药物,这是一种综合性的科学治疗。所以,不是说吃药就是不科学的治疗方法,也不是说精神疾病不需要吃药。

我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和治疗。我创办的日辉心理(微信号:RHXL5191)主要是针对成瘾、抑郁、学习障碍的高效干预。在行为成瘾方面,干预对象往往是较为严重的复合成瘾,如网瘾、赌瘾等。治疗方法与陶然教授相似。但我们更注重心理干预和家庭干预,这种干预更强更有效,用药也更谨慎。

一般来说,就是从脑科学、医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社会学等角度客观分析孩子的问题,进行深入、系统、人性化、高效的心理干预和综合治疗的医学知识。

只是帮助青少年治愈和戒除网瘾?远非如此,我们需要帮助他们重建家庭关系,回归学习轨道。重建家庭关系主要是通过家庭治疗,上面已经提到了,不再赘述。?网瘾少年往往是学生。他们的主业是学习。戒网瘾是为了回归学习轨道,健康回归社会。这涉及到学习障碍的治疗。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技术已经成熟。目标是让这些孩子以积极专注的心态回到课堂,快乐高效地学习,快速赶上学习进度。我们甚至不排除,让他们学会“上瘾”,从一个问题少年变成一个优秀少年。?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心理干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并且不断迭代。用了不到30个小时的心理干预,治好了一个“网瘾+恋物癖+学习障碍+抑郁症+社交恐惧症”的归国高中生。(详情请点击“优秀父母为什么养“问题”儿子”和“优秀父母为什么养“问题”儿子”。

医学上有没有「电击疗法」?

它是存在的,但是已经基本被淘汰了。

我看到大部分报道和评论文章把杨永信的方法称为“电击疗法”,也有人称之为“电击疗法”。这两种疗法根本不是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先说后者。目前“电休克疗法”已发展为改良电休克疗法(MECT),主要治疗严重精神障碍(常包括重度抑郁症、重度精神分裂症、有暴力倾向的双相障碍等)。).在药物和心理疏导对患者无效的情况下,在麻醉状态下,患者基本不会感到疼痛,其体细胞的细胞膜会迅速恢复到零电位,往往会明显改善病情。但这种方法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有效率在70%~80%左右,对部分患者无效。即使是有效的患者,也要用药物和心理治疗来治愈。因此,电休克疗法应用于临床,主要针对重症患者,是一种更人性化的治疗方法。

电休克疗法是另一种疗法,一般是在病人清醒时对其身体施加电流,以使其痛苦。从技术上来说,就是建立进攻性的有条件发射。很久以前是用来治疗所谓的“同性恋者”(同性恋目前不算精神病,这是另一个话题)。电击疗法也被用于治疗强迫症。简单来说就是把电击的痛苦感觉和某种行为联系起来,让患者一想到这种行为就会痛苦,从而减少这种行为。少年被强行震哭。

但是这种方法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和伤害,而且治标不治本,所以目前这种治疗方式已经基本被淘汰。如果杨勇相信这种方法,其实就是以电击疗法的名义进行折磨。从报道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将触电的痛苦与网上的行为联系起来,而是将触电的痛苦与孩子的一切不听话联系起来,逼迫孩子“乖乖”向父母道歉,或者谎称愿意留下来接受治疗。这不是治疗,这是暴力威胁。

所以,家长对此是完全清楚的。不能因为电休克疗法曾经属于药物疗法,就盲目崇拜和接受它。我们应该认清事物的本质。

痛苦的电击

孩子带来哪些心理障碍?最有可能也是最常见的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PTSD通常是指人在遭受重大挫折、打击或重大自然灾害后出现的心理障碍。有报道说,杨永信的疗法对青少年的生活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们以后想起这段经历,还是会害怕,会有回避行为,甚至会失眠、抑郁。

而且这种方式并没有真正解决网瘾少年或问题少年背后的家庭问题,往往会恶化亲子关系,使家庭矛盾更加激烈,甚至使家庭破裂。根源问题不解决,就容易反复。

为什么那些家长愿意把孩子交给杨永信?

是痛苦和无奈。

据报道,很多家长明知孩子受到身心折磨,仍要求孩子留在临沂网戒中心“治疗”。很多朋友说,这些家长是不是脑子进水了??其实我很能理解这些家长。很多问题少年不一定是网瘾,而是有行为问题,比如逃学,打架。这些问题来自家庭,就是亲子关系变得很僵化,家长很无奈,学校也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这些父母是痛苦的,如何帮助他们走出痛苦,催生了巨大的禁欲市场。?临沂网戒中心等类似机构正是抓住了家长的这种心理。当孩子叛逆时,父母会把他们送到这些机构让他们服从,即使他们使用痛苦的电击疗法。所以,他们的行为看似愚蠢,实则是无奈之举。

我想说的最后一句话。不仅是网瘾,青少年成瘾和行为问题都需要深入、系统、人性化的高效心理干预和综合治疗。而国内具备这些条件的机构很少,我们专业人士还需要努力,给深陷痛苦的家长和孩子一条出路。

批评杨永信不是目的,而是让公众了解这些问题,进一步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和科学的处理方法。

各种报道和评论都是为了让更多的家庭学会反思和提升自己,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孩子身上。家长要了解孩子成长的心理变化过程。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同时,也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规范,让孩子在尊重和理解的环境中成长,而不是走向极端。

父母要学会成长。没有问题孩子,只有问题家长。

更多权威分析或资讯交流,请联系何日辉(VX: vx:herihui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