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论文
面对社会主义文艺的跨世纪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体系已被提上了文学理论研究的日程。未来,中国特色的文学理论结构体系应该是多样化的。从理论视角和方法上,可以从人类文化学、文艺心理学、文艺社会学、文艺形态学、象征文艺学的视角和方法来研究和探讨文艺规律,甚至进行理论总结。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立足于人类生活最基本的生产实践层面,从整体的角度审视文学现象,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它的结构系统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新时期以来,出现了各种与“美学-历史”相统一的系统模式和艺术生产模式,有人主张艺术反映论和审美创造论,应该鼓励。坚持千篇一律,构建“统一范式”,有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精神,不利于学术繁荣发展,也不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诚然,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健康发展,在新的文艺实践中,文艺理论研究应该努力建构新形式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这需要从多方面入手。我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科学总结人类文化的实践经验,特别是社会主义文艺的丰富经验,因为这种文艺实践经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更高阶段,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和改造世界的审美活动相结合的伟大实践,具有许多新的审美特征和优秀的思想艺术传统;同时,它是不断吸收人类文化一切有价值的思想艺术成果而创造的文学艺术,有着辉煌的成功经验和深刻的挫折教训。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我们进行新的理论思考的宝贵财富,应该成为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主要理论总结。第二,广泛研究分析从古至今西方文论的思维材料,特别是西方现当代文论的思维成果,去其糟粕,取其优秀合理成分,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理论思维角度和内涵。比如“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面对资本主义现实提出的一些新思想、新主张,欧美一些在文化上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者”和“新保守主义者”的人,如弗雷德里克·詹姆森、伊哈卜·哈桑、丹尼尔·贝尔等,都对后工业社会或后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评论和分析,值得我们关注和引导。第三,要认真梳理中国古代文论的优秀成果。这是非常宝贵而丰富的理论遗产,有其不同于西方文论的思维方式、体系、范畴和命题。我们需要对其进行艰苦的分析和转化,将其吸收并整合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中,从而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新体系。我们在20世纪做了所有这些事情,但显然我们没有完成。在上述工作中,我认为关键环节是认真学习邓小平的文艺理论,学习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鲜明态度,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相结合,从而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思想和思维方法。本文就此阐述了个人的一些看法,并请方嘉等同仁指正。每一个理论体系都要有其逻辑起点。黑格尔说,“一个原则作为一个体系,需要通过某种特殊的东西来提出和贯穿”(注1)。这个基本的“原则”,笔者认为,就是制度建设的逻辑起点。从理论建构的根本层面看,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是实践;从理论发展来看,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此出发,从人类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宏观基本实践出发,从人类社会的宏观结构出发,确定文艺是人们掌握世界的“艺术”方式,是审美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而科学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逻辑起点。列宁根据俄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党性原则。十月革命后,他提出了建设无产阶级文化和“艺术属于人民”的思想。我想这是列宁文艺思想的逻辑起点。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围绕“为了群众,怎样为群众服务”的问题,提出了文艺首先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拓展了他的文艺思想,这是毛泽东文艺理论的逻辑起点。康德说,“制度需要方法”(注4)。我的理解是有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或方法。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邓小平同志坚持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文艺的创作和发展中,要把建设社会主义的长远目标和现实任务统一起来。在指出文学艺术对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意义后,他说:“无论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提高全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学艺术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这就把文艺在建设高度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崇高使命和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现实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了。“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精神生活需要”主要是涵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级阶段的现实任务。应该从当前人们的审美需求和审美水平出发,进行艰苦卓绝的审美创造,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前瞻性。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同民族、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文化水平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文化传统和艺术爱好”。社会主义文艺应该满足这种不断发展的多样化的审美需要。但是,随着人民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文艺要适应和引导这种审美需求的提高和发展。“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关系到党和国家命运和前途的重大问题。它既是当前文艺义不容辞、不可替代的现实任务,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长期战略任务和历史使命。“提高全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既是前两项任务的具体内涵,也是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出的建设* * *社会主义的理想境界。马克思恩格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发展”(注5)。人的这种全面发展要求每个劳动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水平。社会主义文艺不能排斥也不能忽视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邓小平同志指出,文艺的这三大“责任”,是把社会主义文艺的长远理想目标与现实任务统一起来的典范,是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建设中国特色文艺理论不可忽视的宝贵财富。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相统一,是邓小平文艺理论辩证思维的又一特色。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历来把文艺的一般规律和文艺的特殊规律结合起来,马克思在《季金根》中批评拉萨尔“把个人变成了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提出要“更莎士比亚化”。要描写时代“比较突出的人物”,反对“把人物写得太抽象”。而恩格斯则赞同戏剧应该“与莎士比亚戏剧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完美结合”,他也多次表示,他是从“审美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结合的“最高标准”来批评文学作品的,即他首先尊重文学艺术的审美规律,把文学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来考察。列宁的文学党性原则明确指出,在文学艺术事业中,绝对需要保证个人创造力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以及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在谈到文艺创作时,毛泽东详细阐述了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关系和要求,指出“我们的要求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这一切表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既揭示了文艺积极反映历史生活的一般规律,又注重文学审美创造的特点和规律。邓小平的文学思想继承了这一理论思维传统,创造性地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文学创作和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如在阐述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创作原则时,重申了列宁“艺术属于人民”的思想,继承了毛泽东“接近工农兵群众”、“表现工农兵群众”的观点,并针对当时出现的错误思潮,具体阐述了我国人民几千年来的优秀品质和革命精神。以及一次次书写辉煌篇章的史实,明确要求“文艺创作必须充分表现我国人民的优秀品质,歌颂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在同各种敌人和困难的斗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文艺不能批判落后的思想和丑恶的现象。邓小平同志在论述文艺要为促进四个现代化发挥作用时,提出除了在思想领域肃清林彪、“四人帮”的政治思想影响外,还要“同妨碍四个现代化的各种思想习惯进行长期的有效的斗争”,明确提出要“批判剥削阶级思想和小生产保守狭隘思想的影响,批判无政府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克服官僚主义”。这些都是根据建设发达的社会主义的需要,对马列主义、毛泽东关于歌颂革命的无产阶级和人民、批判人民内部的缺点、揭露人民敌人的观点的文艺思想的新的阐释,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文艺创作的基本指导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