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风险知识
供应链属于一个战略合作体。作为合作博弈的主体,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市场不确定性等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各种风险存在。以下是我为您提供的供应链管理基础风险知识,欢迎您参考。
1,协调风险
供应链属于一个战略合作体。作为合作博弈的主体,供应链上的企业都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信息失真、市场不确定性等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各种风险存在。
当供应链规模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时,信息传递延迟和信息传递不准确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整个供应链就会陷入困境。供应链管理中的协调风险是理性成员优化行为的结果。每个成员都是理性的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会隐藏一些敏感信息,涉及商业秘密的信息不会泄露。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一些公共信息(如消费者的订购数量)会被夸大,从而使信息失真,造成信息风险。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来看,每个成员的利益最大化并不一定带来整个供应链的利益最大化。往往这种“内耗”会极大地影响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水平和竞争力。
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企业从合作中获得满意的结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避供应链运作中的风险,如提高信息透明度和享受度、优化契约模式、建立监督控制机制等。特别是要通过激励机制的运行在企业合作的各个阶段实施激励,使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有效。
通常情况下,供应链的整体协调需要一个核心企业或权威企业。虽然它不像企业那样依靠权威来分配资源,但必须有一个类似权威中心的企业来开展协调、主动等活动。这个核心企业也是一个理性的市场主体,其对供应链的决策行为必然会维护既得利益。
沃尔玛的供应链是典型的大型零售型供应链,整个链条以沃尔玛零售企业为中心。这种组织形式使沃尔玛在防范供应链固有风险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供应商眼里,沃尔玛是一个难缠的客户,因为他认为自己是在为客户讨价还价,他不用同情供应商。他们唯一想要的就是最低价。主导地位使得沃尔玛在与供应商的沟通中占据明显优势。他要求每一个企业以最低的价格保证标准的质量,通过使用新技术保持与沃尔玛的信息同步,及时更新自身能力而不被淘汰,等等。通过要求所有供应商遵循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潜移默化地将自己的价值观移植到供应商的企业中,这将增加供应链中企业的文化特征,并逐渐减少企业之间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摩擦和风险。
2、利润分配的风险
供应链是一种动态的联盟形式。没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和合理的利润分配方案,企业很难紧密团结。在当今微利时代,终端需求驱动的订单生产利润空间并不厚。如果供应链不能有效创造利润空间,就会直接质疑供应链的存在。
供应链上的企业是同一个利益主体。在供应链整体利润一定的条件下,部分企业利润的增加会导致其他企业利润的减少,部分企业利润水平低会导致消极合作甚至退出供应链,从而导致供应链的崩溃。
鉴于此,一方面,沃尔玛尽力降低成本,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公平、透明、合理地分配所有企业应得的供应链利润,从而消除供应链因利益分配而分崩离析的风险。
3.资本风险
有些企业在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可能会占用大量资金,如果其财务状况不够稳定,随时会导致对整个供应链的致命打击。
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相互提供信用,所有企业都需要权衡反应速度和效率。一旦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上游产品无法正常出口,下游产品会因为投入品供应延迟而影响生产,导致链条中某个环节断裂。一个环节的断裂会以极快的速度蔓延到整个供应链,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整个供应链将面临崩溃。
4.供应链中的安全库存风险
适当的库存是厂商生产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过多的库存投入使厂商承担过多的仓储成本,影响利润水平;库存过少会增加厂商库存不足的风险。一般来说,为了防止和降低库存短缺的成本,制造商需要在正常周转库存的基础上确定一个额外的安全保障库存。
一般来说,制造商在处理库存信息时,由于公司之间的差距影响了信息的有效流通,信息的批量处理使得公司内的“加速原理”生效,需求信息往往失真或延迟,从而引起采购员和生产计划员的典型反应——“提前期或安全库存综合症”。效果不断加强,直到超出部分增加,同时相应的成本增加。
过剩的产能继续向整个供应链蔓延,扭曲的需求数据开始造成第二种效应——“库存减少综合症”,厂商不得不选择永久性降低产品销售价格,侵蚀企业利润。前一种效应导致库存过多,后一种结果是公司努力寻找出路造成的。这两种效应会继续存在,相互促进。
5.外部环境风险
还有另一种来自政策的风险。政府经济政策的预期会影响供应链上下游实体之间的战略行为。比如政府对行业操纵和垄断的最低容忍线,就会成为供应链的边界,从而制约供应链成员向更紧密的方向发展。
拓展内容: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摘要:金融供应链强调供应链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与协调,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新的研究视角。本文旨在提高供应链中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性,拟构建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主导的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为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金融供应链风险管理
为了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经济,供应链这种商业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连接成一个功能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和整合,将供应链上的企业连接成一个紧密的利益* * *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提升其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关于供应链的构成、运作和协调的研究和实践,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和信息流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效率,较少关注物流和信息流伴随的资金流。
强调物流和信息流中资金流的整合与协调的供应链就是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运作中,资金流的循环和增值是一个从现金到储备资金、生产资金、产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后到现金的过程。通过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整合,保证供应链的顺畅运行和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的资金流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广,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更复杂,影响更深远。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就要把金融风险和供应链风险放在一起考虑。
一,金融供应链风险的定义
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之间的偏差,强调造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是指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由于各种不可预测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导致供应链延迟或中断,降低资金流和物流的协调性,增加供应链的财务成本,导致资金供应不足的风险。
根据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以将其分为两类:外源性风险和内源性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和物流顺畅协调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导致供应链中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以实现,导致资金流转缓慢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间合作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和信息风险,如企业违约导致银行终止贷款、客户信用评级不准确导致应收账款催收困难、关于资金的信息传递失真等。
了解金融供应链的风险有助于全面防控风险。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是强化阻力较小的内生风险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的敏感性。因此,必须加强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协调,增强供应链的协同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如前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作用,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和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缓慢或中断,保证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因此,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提高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性。
在由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第三方物流企业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将专注于生产、销售和其他核心业务。在原材料供应、产品制造和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在及时获取原材料和产品供求信息的同时,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也就是说,从连接消费者的零售商开始,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和库存信息及时反馈给制造企业和供应商,让制造企业及时调整对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和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和库存信息可以有效降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这种物流和信息流的整合互动状态实现了物流和信息流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供应链上的其他企业提供仓储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融合在一起。比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提供贸易代理,签订购销合同和管理收付,并在此过程中系统分析相关资金数据,实施企业信用评级,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对供应链的影响,并及时反馈给其他连锁企业;此外,根据供应链上企业的金融信用等级评价,建立供应链上的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不仅可以避免链上企业建立单独的金融信用体系带来的不必要的重复和高昂的金融物流成本,还可以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和金融服务的一体化管理,以供、产、销竖起的物流和信息流的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金融信用风险和信息风险,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提供商”、“金融服务提供商”、“信息提供商”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作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性。
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信息流的传递涵盖了供应链运作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整理,再反馈给所有的连锁企业。如果包含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失真,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是实施风险防范机制的前提。
收入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形成的利益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会出现个体企业因缺乏激励而出现“不道德行为”,甚至供应链解体。链条上企业之间的收益公平分配是实现* * * *最直观的表现,也是保证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通过协商确定收入分配原则,在操作中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方案,是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第三,建立相关保障机制
防范金融供应链中的风险,形成企业承担风险、享受利益的双赢局面,链上企业应保持高度信任,这可以通过缔结合同、建立信息技术平台来保证。
1.通过缔结各种合同来保证信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利益相关者之间维持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是契约,契约将为供应链运作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确保各方提供完整的信息。因此,在供应链建立之初,我们就应该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和合作谈判订立各种合同。在运作过程中,供应链上的企业应严格遵守契约,保证高度的信息享受,提高协调性。因此,核心企业在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要把信用的评价作为一个重要标准,严格筛选拟加入的企业,把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可能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
2.建立信息技术平台,促进信任。
为了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准确,实现信息共享,促进成员之间的信任,供应链中的企业可以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ERP系统平台,利用EDI等信息处理技术,建立一个物质和资金数据共享度高的信息网络,从而保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调,实现供应链金融服务与物流、信息流活动的无缝结合。这就要求供应链企业加大信息管理硬件的投入和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从而加快交易处理流程,降低信息风险和成本,实现信息传递和沟通的质的飞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