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国防的演变,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论文

拍了~ ~ ~ ~ ~ ~ ~ ~ ~ ~ ~ ~ ~ ~ ~ ~ ~ ~ ~

从文献计量学角度研究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1985年前的学科初创、1986年至20世纪末的学科建设和21世纪以来的学科转型。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演变与国际战略形势的演变、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以及经济学的学术进步密切相关。战争形态的发展也促进了新中国国防经济的进步。从总体上看,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阶段性、动态性和不平衡性,滞后于主流经济学的发展。进一步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后国防经济学的发展呈现出跳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未来有与主流经济学融合的趋势。

[关键词]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演进特征

[文件识别码]A

[文章编号] 1005—4952 (2010) 01—0080—08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经济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有很多经验和教训。对此进行总结和研究,无疑可以长期观察在国家利益导向下,围绕军事战略变革,军事投资、军事生产经营、军事人力资源、战争冲突、裁军等国防经济问题的思想变化过程。对于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研究,根本任务是全面回顾国防经济学的演变。在全面收集、整理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当代国防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分阶段、分专题梳理不同线索,如不同阶段的军费研究、军事经济研究等,确立学术发展本身的基本事实,揭示其发展脉络,并在有限范围内作出简单评价。评价标准将采用还原历史、解释历史的方法。作为科学公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经济学本身是一门历史科学。本文在回顾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基本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学科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基本特征,为学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为国防战略决策提供了学术依据。

一、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发展

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正在成为当代经济学领域中一门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应用价值的学科。从文献中发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研究是从新中国成立开始的。经过前17年的思路形成和视野拓展以及“* * *”十年的战备动员研究,真正系统的学科研究开始于80年代中期。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发展,建立了一门包括国防经济学基本理论和许多丰富内容的比较完整和现实的分支学科。从国防经济学的演变来看,似乎分为三个时期,即1985之前的学科创建期,1986到20世纪末的学科建设期,21世纪以来的学科转型期。

(一)1985之前的学科发起。

这个时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49 ~ 1966,1966 ~ 1976,1976 ~ 1985。

国防经济学研究从1.1949到1966。

新中国成立后,国防经济学在战争经济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的实际,运用新的手段,全面研究新中国的国防建设。现阶段,国防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国外国防经济发展的经验。从文献聚合的角度,主要研究美国国防经济政策的深刻影响和问题,大量文献被翻译和介绍。学术界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方法,对美国国防经济发展中的战略问题、军费变化、军事经济、军事采办与军火贸易、军事人力经济学和裁军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美国依靠其军事实力,通过增加军事拨款,广泛建立军事同盟和基地,目的是称霸世界,主要思想支持是“实力论”。在这一阶段,虽然国防经济学学科尚未正式建立,但其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以及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已经与当代经济学的范畴有了很大的不同。

2.1966 ~ 1976国防经济研究

现阶段理论研究因“* * *”的爆发而趋于停滞,国防经济的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战备经济领域。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近十年来的研究课题基本都是针对苏联的战争威胁,集中在战备动员和“劳武结合”的军备建设上。“* * *”后期,国防现代化提出了重视国防科技,减少军队人数,提高军队战斗力的要求,所以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很多。但现阶段具有长远影响的学术成果很少。主要著作(译著)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等地方报纸,如社论、特约评论员文章、新华社通讯稿、摘要稿等。党的文献也占一定数量。这些资料都代表了当时中央和军委的声音,受到高度重视,也反映了当时国防和战备学术思想的演变。这一阶段,苏联海权的崛起受到初步关注;台湾省学术界对中国* *事务和海权的研究有所进展。代表著作有:《国家建设随笔》(台北国防研究所,中华大电出版社1966)、《杨震海权随笔》(台北国防研究所1968)、《魏儒林与刘重平的《中国* * *事务》。

3.1976 ~ 1985国防经济学的发展促进了国防经济学学科的建立和一批国防经济研究机构的出现。1975年,* *提出“军队要整编”的主张。进入新时代后,确立了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总目标。围绕这些重要思想,学术界更加重视国防建设中的科技经济研究。这一阶段的几次现代局部战争直接推动了国防现代化的学术研究。针对战争准备的需要,认真研究现代局部战争的主要经济技术特点,提出对策的应用研究,已成为现阶段的一个亮点。

现阶段国防经济的研究方法仍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但在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下,出现了一些运用现代观点和方法的学术成果,如“系统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极大地推动了当代国防经济的创新;同时,学科的建立为各类研究机构科学利用学术资源,开展现代战争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平台,促进了下一阶段国防经济学繁荣的到来。

(B) 1986到20世纪末学科建设

这一时期,国防经济被正式列入学科目录,成为应用经济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学术研究空前繁荣,钱学森、黄祥功不可没。一批专家学者相继涌现,一批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始通过教材建设、科学研究和招收研究生等方式研究国防经济学,一批专业刊物出版,一大批学术专著涌现。一年一度的学术会议逐渐成为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的常规活动。这一时期的学术研究是在几次现代局部战争后国防现代化面临的现实问题、高技术战争的深入发展和80年代前后新军事革命思想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的。在军事战略与经济建设的关系、国防经济资源配置、军品属性等理论方面,以及军费开支、军事经济与军事采购和军贸、海权理论、国防动员理论、军事人力经济学等理论与实践方面有很多著作。在这个阶段,国防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大相径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理论国防经济学和以数量方法为基础、重视实证研究的当代国防经济学都得到了发展。而且两大理论体系进行了多学科的对话,对于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以及学术体系的构建都提出了各种方案。这一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1986至1993的稳定发展期和1993至20世纪末的学术活跃期,以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标志。以往的国防经济学在方法、对象和内容上都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后来,随着当代经济学方法的引入,

(三)20世纪以来国防经济学的转型。

严格来说,国防经济学的转型发生在1985正式开始学科建设之后,但明确提出是在21世纪初。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框架内的国防经济理论为中国国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国防经济建设中的实际问题越来越多,要求运用定量分析等工具直接推动当代国防经济学的发展。在研究方法上,需要使用更加规范的研究假设、模型构建、科学计算、实证验证等研究程序,并向普通大众普及,即从强调归纳研究、演绎研究向强调演绎研究模式转变。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当代国防经济学更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学科体系,如研究军费等资源的配置及其效率。在研究内容上,更注重现代国防经济学科体系的构建,以威慑、规避战争、战争的爆发和终止、战略影响、军备竞赛和军备控制为主要研究内容。这样,曾经被广泛使用的军品生产和消费的研究范式开始向研究战略、战争、军费、军品和士兵的范式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中青年国防经济学家,如蒋、、、吴希之、陈、、郝万禄等。当然,国防经济学学科的转型不会一蹴而就,可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二、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演进的因素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防经济学的发展演变是全方位的,主要表现在发展的阶段上,包括研究方法、对象和基本内容的选择,研究范式的变迁(即研究国防经济学的一种科学习惯和学术传统)是主要线索。由于国防经济学学科的应用性,它的发展与国防经济的现实密切相关,包括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国防战略的演变、军费经济的发展、军事经济的改革,都对新中国的国防经济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决定新中国国防经济学演变的主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维护民族独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人民的一项重大任务。与此同时,治愈战争创伤,建设家园也成为全民族的主要任务。1949 ~ 1966时期,我国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比较* * *,军费开支与国民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初步建立了适应国防战略和国力要求的国防工业体系。积极防御战略有效地抵御了外敌的威胁和入侵,赢得了国防建设。在这一阶段,由于中美在现实中互为敌人,学术界以美国战略的变化、军费的增加、军事经济的相关问题以及间歇发生的所谓“裁军”和军事人力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学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中苏关系不好,苏联在中苏边境部署了数百万军队,并以核战争相威胁。中国不得不暂时放慢经济建设的速度,积极备战。在“打早、打大、打核战争”的战略指导下,采取“挖深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方针,把更多的经济资源放在国防建设上,同时注重“劳武结合”。这一阶段,学术重心转向苏联的战争准备和海洋扩张,海权理论进入研究视野;但研究方法几乎没有变化,研究内容相对狭窄,其中对战略对手的研究较多。随着改革开放和冷战后期中苏关系的缓和,裁军和军转民成为世界潮流,如何将国防资源用于民用目的以及国防资源的经济效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许多学者相继探讨了经济国防问题,这直接推动了国防经济学学科的诞生。

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代国防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国防经济学理论史研究认为国防经济学诞生于20世纪初。从学科上看,西方国防经济学是从经济学中对战争的研究开始的。当然,苏联的国防经济学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侧重于军品和战略中的经济问题,偶尔也会讨论国防的经济效益,但苏联的国防经济学强调的是国家在分配国防资源中的主要责任和义务。从各个时期对美苏国防经济理论的翻译和研究来看,对中国的国防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前,影响学术界的主要是苏联国防经济理论,表现在方法、对象和内容等方面。之后,中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由于苏联解体,学术重心开始转向西方,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理论被引入中国,运用当代经济学范式的国防经济学论文也越来越多。除了学术著作的翻译和对外国文献研究的影响,冷战后中外军事力量转移国际论坛,以及西方大学和中国相关大学举办的学术交流,促进了国防经济学学科的国际化,裁军问题的研究也引起了联合国的重视。

冷战结束后,各国国防战略大幅度调整,军事和国防资源大规模转为民用。美国提出经济安全论,投入国防资源维护美国的霸权地位,维护其全球经济利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销毁了主要军事和国防资源的剩余部分,实施军转民战略。中国早于美苏国防战略的转变。* *于1975年提出军队整编,1985年决定裁军100万后,军费大幅削减,国防工业体制机制改革,1992年作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决策,国防资源配置手段开始规划。这些新变化对国防经济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术界对国防建设的目标、军费的规模、结构和效益、军品的性质、军工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答案。这一阶段,国防科工委资助完成了“中国国防科技工业民品发展战略”、“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等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军转民与地方经济发展”专题研究。中国和平利用军事技术协会与联合国共同开展了军转民宏观有效机制与区域发展、建立军转民国际交流培训中心等研究。

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国内外几次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直接推动了我国国防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国防经济学的研究。战争的原因显然是经济因素,这是国防经济学演变的主要原因。为了解释这些战争的经济原因及其内在联系,学术界开始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和新古典增长模型进行研究,这可以视为中国国防经济学转型的开始。还应该看到,由于冷战的结束和各国国防战略的转变,现代局部战争一度成为战争的主要特征,过去被忽视的战争经济动员和国民经济动员问题重新得到重视和发展。国外相关著作被引入中国,研究和平时期的战争准备、平战转换的批判性评估、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军费筹措,乃至后来对非战争经济动员的关注,直接推动了国民经济动员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一批国防经济学机构相继成立,成为新时期以来国防经济学进步的核心动力。一是武汉军事经济学院成立全军军事经济研究中心等军事经济学术机构,出版《军事经济学院学报》、《军事经济研究》等期刊,招收培养国防经济学本科和研究生。接着,国防大学成立了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并于2004年出版了《中国国防经济》杂志,承担了大量高水平的研究课题和学科建设任务。与此同时,许多地方大学相继建立了国防经济研究中心和其他相应的学术机构,学术成就空前。国防经济学的方法其实离不开经济学方法的创新,这一点和西方不同,因为西方的国防经济学研究更多的是一般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方法进行研究,而我国的国防经济研究最早是从军事院校开始的,研究军事和国防问题往往需要解决一些经济问题。从学术发展来看,国防经济学的方法往往落后于主流经济学。比如更早的关于经济数量方法的文章,发表于1964,直到1987左右才再次被提及。在《经济研究》第九期上发表了一组“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探讨”的文章,然后国防经济研究所普遍采用了数量方法和数学模型。从国际学术界来看,“国防经济学对现代经济学的诸多贡献中,对现代经济学基本方法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博弈论领域;对现代经济学基本方法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冲突理论的提出上。在中国,国防经济学对经济学的贡献可能主要在于拓展了经济学的应用范围,在方法上,更多的是推动了经济学原理在国防经济研究领域的应用。

1993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极大地推动了国防经济学的演进。无论从一般经济学期刊、国防经济学专业期刊,还是相关研究课题来看,所讨论的国防经济问题都更广更深,呈现出与经济理论同步发展的前沿。它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许多过去无法测量的问题,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比如军事预算PPBS体系的研究,军事经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军费分配结构定量分析模型的优化,都需要大量的数据和经济模型。这些任务只有受过当代经济教育的学者才能高质量地完成。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博士从事国防经济学研究,直接推动了国防经济学的发展。比如《中国国防经济》历年发表的专业文章,大部分都是运用经济模型的论文。即使是国防经济史的文章,也采用了规范的研究范式,在研究方法、对象和内容上呈现出一些差异。政策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此期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了《毛泽东屯垦思想及其对边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现实意义》、《中国国防经济运行与管理》、《高技术战争经济理论》等课题的研究。

总之,60年来,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演变与国际战略形势的演变、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变化、国防战略和军事战略的发展、国力的增强、经济的学术进步密切相关。战争形态的发展也促进了新中国国防经济的进步。这些发展往往立即反映在新中国国防经济学中,显示了国防经济学与时俱进的特点,也反映了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理论工作者积极投身国防经济学,将理论研究与国防建设实际紧密结合的扎实学风。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对国防经济理论和实践的贡献是巨大的。

三、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主要特点

诚然,历史机遇使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发展更加曲折,但改革开放后,学术成就显著。

(1)从总体上看,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具有阶段性、动态性和发展不平衡性的特点,滞后于主流经济学相关学科。

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特点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周期相一致。其独特之处在于,它与国际战略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与主要国家军事战略的变化密切相关,这是与其他经济学科不同的。但60年的学术经验表明,国际因素对国防经济的影响明显从属于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所以地方特色是国防经济的主要因素。但从不同时期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来看,学术研究往往立足于国内实际,对国际战略形势变化对国家的影响做出合理的推论和解释,从而服务于国内政治经济要求和本项目的战略要求。从国防经济学发展的动态来看,国家的重大事件或国内形势的变化往往会对理论研究产生现实需求。围绕特定时期重大事件的研究很多。一旦重大事件的影响消退或新的因素出现,学术对象就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向,对正常的学术发展和学术积累产生负面影响。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看,表现为理论研究和对策研究比例不平衡,对策研究过多,基础理论研究往往被忽视,学术空白不断出现。比如关于“扩散国防”的研究,从80年代学科建设初期就开始了,但是一直到2005年左右才有一场学术争论,可见那场争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当时并没有解决。不平衡还表现在军队院校和地方院校学科发展不平衡。从国外的学术经验来看,国防经济学的研究者更多的是学术机构中的经济学家。然而,在中国,军队是国防经济的重镇。虽然进入新世纪以来,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迅速,但学术梯队的形成和学术领域的科学拓展还需要很长时间。如果从国防经济学学科本身发展的滞后性来看,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式或研究方法的落后,这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国防经济学本身在国际范围内出现较晚,我国的国防经济学研究脱离了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处于转型期,旧范式的影响仍然很大,但新范式并没有获得* * *知识。

(二)改革开放后,国防经济的发展呈现出跳跃性、稳定性和连续性的特点。

所谓改革开放后国防经济学的跨越式发展,主要表现在学科建设上。更多的高校投入到国防经济学的建设中,更多的教材被翻译、引进、编写和出版,更高的培养层次不断涌现。学术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来自于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政策的连贯性和国际战略形势的发展等越来越有利于中国和平与进步的有利因素。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都追求* * *和效率的前提下,学术的发展和分化,思想的不断进步,视野的不断开阔,学科的不断拓展和融合,带来了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快速进步。

(三)新中国国防经济学呈现出与主流经济学融合的趋势。

直到21世纪初,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基本范式仍然是政治经济学,所谓范式转换问题刚刚提出。国防经济学的研究团队是否来自经济学、国防理论、历史学等领域,其研究对象都离不开国防问题和经济(历史)问题,差异无非是视角或工具应用,但研究对象的本质是一样的,并没有因为表述不一致而得出相反的结论。不同视野的结论只有互补的意义,所以,不同学科用一种学术语言交流的障碍会越来越少,这是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趋势,表现在很多成果上。所谓学术转型或范式转型就是这个道理,也指与主流经济学的融合,形成一个普遍接受的范式。

综上所述,新中国国防经济学6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国防经济理论的发展和为国防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国防经济学的发展受国际战略形势、国家发展战略、国防和军事发展战略、社会整体进步和学术进步的变化影响,与主流经济理论的发展是一致的。新中国国防经济呈现出强烈的阶段性特征。新世纪国防经济的转型及其与主流经济学的不断融合,将为国防经济学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这个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