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历史
昭通,一片古朴神奇的土地,历史文化悠久。1982年,在昭通市北郊的山洞中出土了一枚人牙化石。经鉴定为“早期智人化石”,距今约65438+万年,被称为“昭通人”,填补了云南省猿人阶段与晚期智人阶段的空白,表明昭通市是人类起源和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在距今约1万年至约4000年的6000年间,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已经广泛使用磨制石器,并学会了制陶、纺织、农业和放牧等技术,开始在城市生活和定居。从西方周末到春秋初期,杜宇部落进入蜀国,“教民以农”,带去了先进的农耕文明,得到了蜀人的拥护,成为蜀国的国王,有“王迪”的称号。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用蜀郡太守李冰挖了一条烧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进一步治理云南,派常庆将李冰挖的烧路延长到建宁(今曲靖),史称“武赤路”。随着中原文化的南传,昭通地处“五尺道”枢纽,是云南受影响最早、最充分的地区。
公元前135年(西汉武帝建立元朝第六年),汉武帝改变汉初“关蜀以忧之”的封闭政策,重开“南夷之路”,在西南夷地区设郡,扩大了中原与西南边远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西汉在昭通市设立诸提郡(县),昭通首次纳入中央政府管理。随着商品的免费发放和中国文化的影响,昭通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从西汉建元六年到唐朝天宝年间,昭通被封为“朱提”,800多年间由一郡、一县或一南郡、一诸侯都督府统治。汉晋时期,发达的农业经济,灿烂的青铜文化,特别是白铜的发明,闻名全国的朱棣印和儒学的兴起和传播,说明朱棣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繁荣程度之高,韩萌碑和晋代霍壁画墓的发掘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尤其是汉代的小菊碑,更是有“天下奇珍”、“海中第一石”的美誉。著名学者梁启超、罗振玉、袁家固、、赵范、方、谢等纷纷对这块碑进行了考证。此碑是云南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块汉碑,其碑图、碑文、铭文用于研究古云南。霍壁画中的“韩毅不去”写实画像是现存唯一的金代壁画,对研究汉晋时期的古代民族历史和云南民族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朱棣文化受到云南、夜郎、巴蜀、荆楚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但其主要文化特征仍属于成熟的中华文化体系。换句话说,朱体文化是一种复合的、区域性的文化,它以中华文化为主体,包含了许多周边文化因素。
唐宋时期,南诏和大理两个地方政府先后统治云南。昭通与中原文化疏离,未能充分接受南诏和大理文化的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唐代窦沙关袁子崖是唐代中央政府与作为封建大一统国家的南诏地方政府关系史上的重要实证文物,也是唐贞元间中原、巴蜀、云南交通史的真实记录。学术界认为,袁子的《摩崖石刻》具有“维护国家统一、划定疆域界限、借鉴民族和睦、弥补唐代书籍不足、记载书籍错误、留下元书痕迹”等六大史料价值。现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纪念碑位于今天的演金县豆沙镇。石刻高约60厘米,宽约25厘米。全文八行,直下左,122字。解读为:“唐贞元十年九月二十日,宣威驻滇大使满文宝,小使判官刘有言,吐槽承崔,持节书,南诏钦差,程,成都少尹庞使助理。当时我们的右侍中尚书,枪毙了成都尹、古御史魏高,并派巡察监督古御史马邑,统一营垒,设置驿站,于是《史记》问世。袁子体。”宋风乌蒙。袁志乌蒙路。明代设乌蒙府。清雍正九年,完成土改,归流后,乌蒙改为昭通。追溯到唐宋囚禁统治的近500年间,中央政府的建立中断。今天的昭通被称为“乌蒙”(阿蒙)已有一千多年了。土司制度的形成和逐步完善,以及因用兵、开荒、民族迁徙而形成的土著文化、移民文化、民族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同样值得关注,也是昭通历史文化资源中极其宝贵的财富。
清雍正五年(1727),改地为溪,乌蒙府改为昭通府。经过雍正、乾隆、嘉庆三代,实行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生产、繁荣文化的方针政策,昭通社会经济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以兴修水利和引进种植高产作物为代表的农业开发;朱棣的银铜辉煌:大规模的铜运输促进了水陆交通的建设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儒学的逐渐复苏;非本土宗教文化的进入等等,昭通历史文化似乎进入了繁荣的朱棣文化的又一个循环。不幸的是,清末那场匆匆而来的动乱又一次断送了昭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美好未来。
民国时期,昭通成为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交界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有时被称为“小昆明”。华中初期云南地方组织领导人刘平凯、李国主,中国中央军委确认的中国人民解放军33名军事家之一的罗炳辉,就在昭通产生。昭通还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著名的扎西会议。
第二,昭通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多样的
昭通文物丰富。全市有新石器时代遗址20余处,包括著名的鲁甸夜市山遗址、马场遗址、乔家小东门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4000年。根据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研办公室1983第六期《科学研究通报》及相关论文,对安阳殷王武丁之妻傅浩墓出土的部分青铜器进行了检验,表明三千年前殷代铸青铜器的铜矿来自今天云南的永善、巧家。从战国到秦汉,很多墓葬出土的器物都有一些滇文化因素,一些巴蜀文化因素,还有一些类似于杜琼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在昭通市潘迎、水井湾和白沙出土的许多陶器上都有“描绘符号”或一种古老的少数民族文字。著名的孟晓纪念碑的发掘与“梁队”有关。9个县(区)有近千座崖墓,为云南之最。在镇雄县以北的昭通市北坡,有东汉以来彝族乌蒙、芒布的一些遗址。在演金的豆沙关、威信棺岩和永善桥湾有许多悬棺。早至新石器时代,晚至明代,板岩墓分布在巧家、绥江、演金、大关、镇雄、宜良、威信等地。
第三,昭通的历史文化得到了显著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昭通市先后发掘了大关县岔河崖墓葬、昭阳区象鼻岭墓葬、鲁甸县马场新石器遗址、昭阳区撒鱼营盘村土坑墓葬和小湾子崖墓葬、水富县楼坝墓葬和剪刀湾墓葬以及战国张滩坝墓葬。这些考古发掘出土了许多珍贵文物,对研究云南和昭通的历史,乃至整个中国的考古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昭通历史遗迹多。
全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袁子题刻摩崖石刻;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野石山遗址、纪念碑、故居、扎西会议遗址、水田寨中央红军总部旧址、铁炉红军标语、鲁甸托古清真寺、官斗山石刻群、霍壁画墓等。
第五,昭通有丰富的文物收藏。
市文物管理处和65,438+065,438+0个县(区)的文管所、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馆藏文物65,438+07,497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6处。如“孟琴”铜印、建国元年双鱼铜洗、巫师陶俑等;有骑鹿青铜俑、盖梁青铜壶、载羽宝瓶青铜朱雀、天王镇小鬼铜像等国家二级文物10件,国家三级文物278件,一般文物517件。昭通是云南省文物丰富的地区。
第六,昭通有着灿烂的人文历史。
从古至今,昭通的人文历史汇聚一堂。杜宇流传的传说和农耕文明,蒙北被誉为“海中第一石”、“天下第一石”。国学大师刘平凯、、龙云、鹿晗、,著名学者小、邓、张锡禄、时代英雄谢,以及一大批杰出的人才和英雄人物,使昭通的山水独具特色,人文荟萃。
众多历史文化资源的存在,为昭通文化产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和潜力,也是昭通文化发展繁荣的基础。这些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也给了昭通人丰富的文化营养。昭通作家现在在这片土地上形成不是偶然的,这与这片土地上历史文化氛围的滋养密不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