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内容

板块构造学说是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麦肯齐和摩根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学说,是海底扩张学说的具体延伸。板块构造,也称为全球构造。所谓板块是指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

即地壳和软流圈之上的地幔顶部。根据新的全球构造理论,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已经发生并继续发生在大陆和海洋地壳。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是像大陆漂移理论设想的那样发生在Si-Al层和Si-Mg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像传送带一样在整个地幔软流圈上运动,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

地球是唯一适合板块构造的行星。

太阳系外发现的巨型类地行星被命名为“超级地球”。“超级地球”引起了科学家们对研究地球可能是什么样子的浓厚兴趣。2014来自哈佛大学的科学家指出,这些类地行星也适用于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构造理论是指构成地球固体地壳的巨大板块的运动理论。板块运动经常导致地震、火山爆发和其他重大地质事件。基本上,板块决定了地球的地质历史。地球是唯一适合板块构造理论的已知行星。地球板块的运动被认为是生命进化的必要条件。

“超级地球”也适用于适合板块构造的行星。

然而,哈佛大学行星科学家戴安娜·巴伦西亚(Diana Valencia)和她的同事发表在《天体物理学》上的一篇论文预测,“超级地球”(其质量是地球的一到十倍)也将通过板块构造为维持生命提供必要条件之一。论文作者巴伦西亚(Valencia)表示,“这些超级地球中的一些也可能处于其太阳系中的‘可居住区’,这意味着它们刚刚远离其母恒星,有液态水,所以会有生命。虽然只有这些行星的热和化学演化才能最终决定它们是否适合居住,但这些热和化学特征极其依赖于板块构造理论。”通过全面模拟这些陆地面积较大的超级地球的内部结构,巴伦西亚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了“超级地球”的质量与其板块应力值之间的关系。这些应力值,有些非常缓慢,缓慢地改变着地球的地幔。应力值是板块变形和俯冲(一个板块沉到另一个板块下面)的驱动力。因为这些“超级地球”比地球质量大,所以这种驱动力也比地球大得多。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间有一个地震活跃的洋脊,也称为中脊,由两个平行的脊峰和一个中间的峡谷组成。太平洋也有一个地震脊,但不是在大洋中间,而是在东边。不是很崎岖,也没有中间峡谷隔开的两排脊峰。它通常被称为太平洋中部崛起。洋脊实际上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区域。转换断层是被许多横向断层切割成小段的大洋中脊。不是简单的平移断层,而是一边裂开,另一边水平错位的断层。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两个板块碰撞,接触带被挤压变形,形成一个褶皱的山脉,把原本分离的两个大陆缝合起来,叫地缝。一般来说,在板块内部,地壳相对稳定,而板块之间的边界是地壳相对活跃的地带,火山和地震活动、断裂、挤压褶皱、岩浆上升和地壳俯冲频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