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关于农村家庭十年变迁的论文。

背景资料:我是农民的孩子。十年前,我从一所农业学校毕业,回到农村,在一个有名的贫困镇工作。早期,省道沥青路面贯穿全境,全乡位于海拔650米,总人口654.38+0.2万。10年前我的月薪是165元,2002年是956元。这十年,我下乡,挨家挨户走,深深感受到所在地的宁静和生动的变化。○村镇面貌:1992,集集镇老街破旧不堪,两旁是深色火柴盒般的木瓦房。现在道路硬化了,街道拓宽了,楼房多了,集镇的居民也越来越多。2001建成日供水量1000吨的自来水厂,足以保证满足集镇发展需要的生产生活用水。十年来,25%的村民房屋被拆除,新建楼房,每个村都建起了新的村办公楼。○电报:1992年,县城有几部“砖头”手机的时候,这里手摇电话没有“砖头”多;1993年我单位使用了手摇电话,1994年开通了程控电话,我和我的员工成为了第一批优惠用户。1997年,我用的BP机比我现在的手机还贵。后来陆续用了模拟和数字信号手机。现在移动的竞争对手联通来了。农民可以像城里人一样方便地使用电话。他们想换就换,想打就打。近日,电信地下电缆工程已经竣工,预计我们享受更好的信息服务将不再遥远。数字显示,十年来,电信部门在当地的投入超过10万元。○电气化:十年前电路老化,电价居高不下,农民用不起电,偷电时有发生;因为干线经过隔壁一个村,所以经常造成“他国一村黑,我全镇黑”。另外,因为各种原因,三天两头停电;1996年,乡政府集资500万元,共同建设了全省乡镇最大的自建电站,并配以全乡变电站,农网改造从1999年开始,到2000年结束,实现了同网同价,电价下调至0.4元/千瓦时。同时对11 km高压干线进行了改造。如今,农民开始放心用电。拥有“老三”家电后,他们开始使用家用碾米机。2000-2001年,全乡突然增加了500套,家庭普及率达到45%。○广电:十年前“开路”信号只能看三个节目;1994开始发展闭路电视,增加观看12节目;2000年实现与县市光纤联网,能够收看CCTV 1-8等28个节目。同时,40%的村庄已经连接到农村,同时观看丰富的节目内容。○农业:10年前,“山中果竹,田里稻烟,家中菌鱼牧”,小而全的模式发展;1996期间,我们开发了竹山养羊,建立了万只羊农业教育示范基地,被列入中央电视台《农业教育与科技》栏目。后来“瓜果能摇钱,放弃赚钱”,大力发展竹子、金桔、佛手三大主导产业,建立了3.6万亩竹子、1.2万亩金桔、1.2万亩藤佛手生产基地,实现了3亩竹子、1亩水果、1亩人均。○养殖户:科学意识和开拓意识增强,劳动者素质提高,新技术新品种广泛推广,立体种养业积极发展,做好特色和品牌文章;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改变了过去独立办市场的做法。从1996开始,由政府牵头成立农民营销协会,现已发展会员500家,带动和链接生产大户2200家,在杭州、上海等16城市设立营销网点,年销售各类农副产品近2万吨。2002年被三明市政府评为“市级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2000年,又有30位农民自发到邻县发展500亩杂交水稻制种,积极开拓,拓展了人的空间。○教育:“每村最好看的房子是学校”,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两基”验收达标,教育质量提高,计算机、外语即将进入小学教育课程;随着初中生入学高峰期的到来,撤并小学工程开始了。○计划生育:几乎没有计划外生育,婴儿出生率明显下降。2002年,一孩出生率为5.25‰,二孩出生率为2.24‰,全村年平均出生率为9。出生人口已经不够村办小学招生,从而推动小学撤校并校工程的实施。人口-教育-素质已成为农民普遍关心的话题。○商铺:1992,以供销部门为主,包括日杂、五金、农资、百货、餐饮、机动车维修、裁缝美发师等。近年来,供销网点由个人承包,新增服装店5家,摩托车零售店2家,副食批发店3家,建材1,手机店1。○心态:像摩托车一样,刚开始不敢想,现在已经进入千家万户。十年前,谁也不敢想改革开放会有这么大的变化。现在连农民都说,“没有什么是想象不到的。”

自己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