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毕业论文
摘要:由于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的限制,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较低,观念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教学,直接影响了农村课程改革的发展。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构建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教育环境,是农村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农村地区;小学和中学;教与学;建造
目前,农村中小学分布相对分散,规模小,条件差,教育经费短缺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同时,由于农村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较低,观念陈旧,不能很快适应新课程教学,直接影响了农村课程改革的发展。
一,重新定位农村中小学教师的角色
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角色结构的复杂性。与学生相比,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老师,同志,朋友,家长”角色的层次
面对市场经济、网络时代、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越来越高的社会期望、不同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与融合的冲击、新一轮课程改革,我们农村中小学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老师、同志、朋友、家长”的角色,走出办公室,融入学生,认识学生,熟悉学生,努力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教师只有真正掌握学生在想什么,在做什么;这样才能因势利导,达到“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目的。
(二)三维“导演,导游,导师”角色
在新课程中,角色的转变不仅对教师的指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指导更加重要,增加了指导的难度。树立“导师意识”;首先是信任学生。我相信学生可以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工作获得新的知识,取得进步;其次是善于引导,中小学生学习意识还不够强,情绪还不够稳定,方法还欠缺,需要农村中小学教师及时有效的引导;第三,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的设计。应以激发兴趣、发展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为原则。“导演、导游、导师”三维角色的三种境界都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后者更充分地显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农村中小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的构建
为了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有效实施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构建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块。
(一)探索准备
这是学习新知识的前提,其主要任务是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准备好思维材料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创建一个场景
(1)迁移学习。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和学习法律做铺垫。(2)场景介绍。通过复习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可以用日常生活中的实物、事例、游戏、故事等进行介绍。
问问题
根据新知识的特点,引导学生提问探究。
(二)探索建设
这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准备各种探究材料;指导学生善用探究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多元感官,积极参与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1.独立调查。采取尝试探索的方法。首先,教师准备材料让学生尝试(自学课文、操作示范、写作练习等。)并尝试思考问题(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在尝试中解决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尝试,从而去尝试,去思考,初步理解所学。
通过学生的尝试性思考,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尝试精神。
2.合作探索。采用讨论和提问的方法。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允许学生以讨论的形式发表不同意见,提出问题,互相帮助,共同学习,解决问题。
讨论;进行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讨论的问题是新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启发思维的关键或尝试中遇到的问题。让大家各抒己见,各抒己见。小组讨论后,与全班同学交流。
质疑;学生在讨论中不能理解和解决的问题或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鼓励学生质疑,提出疑难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提问,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新知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3.发现知识。学生尝试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运用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诱导知识进行建构;发现学习规律,总结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3)探索和深化
这是检验、巩固和运用新知识、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形成技能的环节。
1.试试看。这是为了检验新知识,应用新知识;掌握和运用学习方法的尝试;练习的内容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他们运用学习法和迁移法。
实践要围绕目标,突出重点,有基础实践、综合或专项实践、发展实践三个层次。实践要开放多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潜能得到开发。
2.评价。在学生尝试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批评,互相评价,互相讨论,评价不同的想法和观点。通过师生互评,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协作和自主学习的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总结。一方面,让学生谈谈他们在这节课上学到了什么。你得到了什么?另一方面,老师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深化做了简要的暗示。
第三,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教育环境。
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大胆改革和创新传统教育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氛围的有机转换,保证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
(1)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尊重自己、尊重同学、尊重老师、尊重知识、尊重自然、尊重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祖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和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德育内容。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探索它。鉴于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多样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本着着眼大局、从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德育工作。从大处着眼就是对各个年级的学生要达到什么标准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要求,从小事做起就是从平常做起,从小事做起。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就是要结合时代要求、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落实德育的各项措施。我们以“爱你的家乡,爱你的学校”为主题,紧紧围绕发展与创新的内容,开展了少先队和团队演讲比赛。以“养成习惯,收获命运”为主题,开展了争创行为规范示范课;以“歌唱祖国,热爱中国”为主题,连续举办校园艺术节,开展争创艺术教育特色班活动;以“尊重自然,加强和谐”为主题,引导学生把关爱保护环境与修身养性结合起来,开展活动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以“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为主题,开展了尊重社会、强化规则意识的话语;团队以“诚信、助人、尊师、兴教”为主题,每学期观摩交流四次。我们还特别注重新生学习、新队员宣誓、校园日常、毕业离校等一系列人生教育。(二)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他们的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相信学生的能力,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创造的机会还给学生,打开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
1.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教学就是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制造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难题,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训练。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我们鼓励学生“敢问”,帮助学生“会问”,引导学生“善于问”。在提问的形式上,学生可以在课前提问,供老师备课和听课;上课提问,供师生讨论交流;课后提问,供大家学习探讨。在提问内容上,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即把握从哪里提问,如何提问。
2.给学生选择权。如果教学要打动每一个学生,就必须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权利。在更多的教学环节中,要变教师的“指挥”为学生的“选择性”,寻求“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选择”的新机制。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意向选择,就会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寻求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3.给学生尝试的空间。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不是老师给的,而是通过自主尝试和实践探索形成的。从模仿到探究再到创造,学生逐渐被建构为“自主学习”;基于大胆尝试的课堂教学模式:定位-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交流-反思-内化。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从不尝试到敢于尝试到愿意尝试到善于尝试,形成自主意识,强化探究意识,提高挫败感,推进成功感。
4.为学生创造一个世界。对学生来说,课堂应该是学习和成就的展示。但学生中有“三怕”:怕老师,怕提问,怕学生。我们要培养“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只有体现了这种精神,才能表现出孩子的求知欲,学生敢于学习,敢于提问,敢于与老师斗争和争论,才能创造出一堂好课,才能实现孩子真正的发展目标。树立我能、我能、我很棒的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实践、创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三)挖掘校本课程资源,增强学校教育的合力
由于农村地区的差异,农村经济文化不平衡。积极发掘和开发一切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是改善农村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1.校园资源。“一个校史,一个老师,一个奖章,一个作品,一个项目……”,这些如果统计整理出来,就是活的教育资源。
2.地方教材。“民俗、地方文化、特色产业、人才、人力……”既是编写乡土教材的基本内容,也是最好的教育资源。既能弥补国家和地方课程的不足,又能让受教育者看到、感受到、心甘情愿地接受。
3.家长沟通。“家长开放日,专题讲座,每学期家长学校咨询活动……”深受家长欢迎,加强了他们对学校工作的了解和沟通。同时,学校也收到了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社会要求,从而不断完善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难怪有人说父母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4.学生活动。“红领巾电台、国旗下讲话、团徽下宣誓、板报专栏、校规校训”等有益活动,让学生了解多彩的世界,感受劳动的艰辛,体验对知识的需求,触摸对知识的渴望。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使学生得到“尊真、尊美、启智、强身”的高尚素质教育。
(四)利用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很多农村学校和老师习惯在大考试、小考之后,向社会公布自己的分数,然后认真排名,甚至把分数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这种做法偶尔可能会给学生适度的压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但是,频繁使用这种方法,甚至作为控制和刺激学生的有力武器,必然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长期这样下去,会破坏学校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一直生活在焦虑和抑郁中。最可怕的是,会对排名靠后的同学造成毁灭性的心理打击。教育无小事,任何教育措施都应该首先考虑学生的利益。我们在课堂上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评价形式;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对学生的理解和实际效果。对正确的给予充分的肯定,对原创的观点给予表扬,对错误的不要直接否定,更不要贸然批判。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阅读材料和师生交流中获得正确答案。因此,使用激励性评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他们的自主发展。
四、多种方式促进农村中小学教育发展
(一)调整农村学校布局,以信息化促进学校发展。
农村学校比较分散,规模小,条件差,在教育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有限的经费在学校之间平均分摊;推进教育信息化只能是杯水车薪,只有集中投入才能有成效,而集中投入的前提必须是调整学校布局,合并一些师生不足百人的“口袋学校”,集中力量和资金建设示范学校,因地制宜搞好“电脑、闭路电视、广播”的“乡乡网”和各类学校的信息网络建设,促进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农村“民转公”和代课教师太多,素质低,观念相对落后,教学方法相对陈旧。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建设农村学校卫星网的“天网”和互联网的“地网”的同时,要加强“人网”的建设。一是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培训等方面向乡村教师倾斜,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二是通过支援发达地区贫困乡村学校,城市和乡村学校轮流教老师,定期派城市老师下乡,* * *享有“人脉”资源;第三,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农村办学水平;第四,加强学历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农村教师的学历水平和基本技能;第五,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利用独特的农村环境,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农村新课改中,环境和设施并没有老师想象的那么完善。但是,没有活动场地,没有专业教室...,总是困扰着课改如期进行。作为课改的先行者,你是否想到了农村那些平凡朴实的山川、田野、村庄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比如踢毽子、打沙袋;荡秋千、推广泥鳅、跳秧歌、龙灯等活动;对学生的自主参与、小组合作、兴趣爱好、创新思维都有很大的启发。因此,只要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组织引导得当,创新提高,就会事半功倍。
(四)建立校本教研制度,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忽视校本教研,分数管理盛行。为了扭转这种人不受重视、利益驱动取代职业追求的被动局面,必须建立和完善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集中交流”为重点的校本教研制度,通过教学反思、交流讨论、集体备课、协作尝试、讲座评价、案例评选、探索创新等活动,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E)邀请家长走进教室,加强家长和学校之间的联系。
家庭不仅是学生温暖的港湾,也是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诚挚邀请家长参与课程改革。不同年级的老师要和家长联系沟通,做好宣传,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举办家长开放日和开放周,邀请家长走进教室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通过平等对话。在对话中相互理解,在理解中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六)完善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积极性。
教育评价具有识别、改进、激励、管理和研究功能,其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而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教师教育教学全面量化管理办法,不再“以分奖励”,注重管理,促进教研,综合评价教师工作;在学生评价中关注学生发展,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杜绝公布成绩、按成绩排名的错误做法;鼓励学校、家长和社区建立有效、合理、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激发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热情,在教育教学中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