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解剖学的发展历程
18世纪,法国人H.L. du armel Dumonceau提出了形成层这个术语,认为形成层是一种生殖层,在皮层中有粘合层。德国人C.F. Wolff在19世纪初提出了细胞和组织分化(分生组织)理论,促进了对植物组织的进一步认识。19世纪中叶,细胞学说提出后,极大地促进了植物解剖学的研究,其中德国人C.W .冯·内格利和h .冯·摩尔贡献最大,他们关于细胞壁形成和组成的论述一直沿用至今。H.von Moore还肯定了导管的本质和形成方式,并描述了表皮的结构、角质层膜、皮孔和木栓的性质以及树皮的形成过程。他也是第一个描述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茎中维管束的复杂结构及其与叶的关系的人。此外,德国E.A. Strasbourg将形态学、细胞学和解剖学相结合,对植物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特别是在裸子植物的形态学和运输系统方面。他提出植物中有两个明显不同的系统──皮层同化系统和中柱运输系统。这一时期植物解剖学的研究非常活跃,如提出了植物组织的各种分类系统;关于细胞分裂、分生组织分化和维管束结构的研究很多。同时,对维管形成层的活动,次生组织,特别是木质部和周皮的发生和结构也作了正确的描述。
1877年,H.A. Debary出版了《显花植物和蕨类植物的比较解剖学》一书,对现代植物比较解剖学的研究有一定的影响,但该书对植物构造的总结不是很全面。直到法国的p·范·蒂厄姆和他的学生们提出了斯特拉学说,他们才对植物有了全面统一的认识。
20世纪中期以前,植物解剖基本上是用各种光学显微镜观察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得到广泛应用,并采用人工离体培养和各种物理生化技术,使我们对植物的各种组织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拓展了植物解剖学的研究领域,如对传递细胞和胞间连丝的研究。
经过两三个世纪的研究,植物解剖学在其他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下逐渐分化出一些分支,如植物比较解剖学、植物发育解剖学、植物生理解剖学、植物病理解剖学、植物生态解剖学、木材解剖学(次生木质部解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