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与新儒家论文

儒教,又称儒教,之所以叫儒教,是因为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宗教。起初是指婚丧嫁娶时的司仪。汉代以来,指孔子(公元前5565438+公元前479,春秋时期鲁人)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学,简称儒教,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流派。自汉代以来,它是中国大部分历史时期的官方思想,也是普通中国人的主流思想基础。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最后一个以儒学为官学的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后,儒学受到外来新文化的冲击最大。然而,在经历了各种冲击、灾难甚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根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仍然是中国广大民众的核心价值观,在世界上被视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和民族传统的象征。

儒家思想和理念

儒家是指儒家学派的思想,由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创立。孔子创立的儒学,在总结、概括和继承夏商周尊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完整的思想体系。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因史记而写春秋,上至殷公,终丧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所以殷,三代之幸。”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言不尽信”(《论语》)是他自己的思想精髓。

儒家哲学注重人的修养,与周围的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尊重和礼貌地对待你的长辈。朋友是真诚可信的,“对朋友说话要算数”。为官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职尽责。“君子以商,从基础而生。”。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以德治国,如北辰居其所,群星* * *。”。以爱待人,“我年轻,人也年轻。”我老了,人也老了。" .忠于你的老板。”你礼貌待人,我忠诚地为你服务。" .孝敬父母亲人。”父母在,不远行。”,“如今的孝道,是可以提高的。至于狗和马,都可以养;不敬,有何不可?" .尊重知识,“早上听道,晚上就死。"他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见贤思齐,见贤思齐。“倡导人们达到温柔、善良、礼貌、节俭、妥协的道德境界。

儒家思想的特点和地位

儒家不同于其他宗教。一般的宗教往往试图统一宇宙,将“自然”与“科学”以及“人”与“社会”的问题设定在一个体系下,而人类对“自然”与“科学”的认识在不断增加,所以宗教以往的假设都成了谬误。在一些当时无法理解的基本问题上,各种宗教进行了各种捏造。儒家关注的不是“自然”和“科学”,而是人和社会,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这些永恒的话题上,儒家建立了具有永恒价值的价值体系。

儒家思想的形成

在儒家之前,古代社会的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儒家”接受刘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和、婚、仁、悲)、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传统社会化教育。从教学内容上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建立在华夏民族长期在特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习惯、习俗、行为准则、规范等文化要素之上的。儒家吸收了所有这些文化元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层面。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统治阶级对教育的垄断,由“学在官中”转变为“教而不分”,使传统文化教育传播到全民族。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被全社会所接受,逐渐儒家化全社会。但儒家坚持“道不可三代,法不可次于王”(荀子知望)的原则。

儒家思想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渐发展出基本理论和思想,即君臣父子合一、华夷之分。

汉武帝独尊儒术。

汉武帝以前,秦朝的统治思想是法家思想。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汉字还处于初级阶段,不具备准确表达的功能之后,正统儒学已经基本消失。汉初,当时的主流思想是道家,所谓黄无为而治。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强调儒学是国家的哲学基础,杜绝其他思想体系。鉴于秦朝暴政的崩溃,统治阶级意识到仁政对维护王朝稳定统治的必要性,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想法。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四书五经的经学也成为显学。此时孔子已经去世一百多年了。董仲舒在具体政策上发展了道家、阴阳家和儒家思想中有利于封建帝王统治的部分,成为新的儒家思想。

汉代儒学普及期间,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儒家倾向于用仁政来管理国家,政治家以此为基础来限制土地的过度集中,建立健全的道德体系。提出了一些政策,包括“限民之地,取长补短”,“三纲五常”。

儒学的发展

自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在大多数历史时期都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汉代以后,历代四书五经修改无数次,孔子原著面目全非。魏晋时期儒学演变为玄学。唐朝的政权基本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渗透了道家和佛教。宋代时发展为理学,以周敦颐、程颢、程颐为祖,朱为师,明代王阳明发展为心学。获得官职后。我们现在所说的儒学,来源于宋代的文献。元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都以朱的理学为考试题目,这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民国以后,儒家思想从思想到形式的系统化体系转化为民众和政府的存在,主要是保存了儒家价值观在中国民众思想中的主流地位。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引起了人们对中国文化的反思,出现了各种关于儒家思想的争论。其中,薛恒学派的学者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判断。在中国大陆,建国后,虽然政府当局一度带头“推翻孔老二”,但无法去除儒家思想在国人价值观中的主流地位,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影响至今。但改革开放后,儒家思想被一些人重新重视起来,也出现了今天所谓的新儒家。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存在了几千年,至今仍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有着深刻的潜在影响,短期内不会消除。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国汉族和其他民族最基本的主流价值观。儒家的“礼、义、诚、耻、仁、爱、忠、孝”等基本价值观,一直是指导中国大多数人日常行为的基本意识规则。中国人彬彬有礼、友好温和、诚实认真、吃苦耐劳的气质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教育下逐渐形成的。

但也有人认为儒家忽视了人的个性。周思明教授说:“这一点在宋明理学之后变得越来越严重。是儒家经过董仲舒成为宋明理学,理学后来成为明清伦理。总的趋势是人文精神越来越弱。人的自身价值越来越被忽视和压制,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比如王阳明和王阳明的弟子王根,有些学者像李治公开反对孔子的是非观,他们强调人的自我价值的重要性。”

近代以来,由于中国的落后,面对亡国灭种的现实危机,大多数知识分子不得不反思中国落后的原因。很多知识分子认为儒家思想造成了中国的落后,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十三经。儒家经典有六种:《诗经》、《尚书》、《仪礼》、《景悦》、《周易》和《春秋》。秦始皇“焚书坑儒”。据说《乐记》是在秦火后丢失的。

东汉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论语》、《孝经》和* * *《七经》;

唐代增加了《李周》、《礼记》、《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尔雅》、《十二经》。《孟子》是宋代增补的,后来《十三经注》代代相传。

十三经是儒家文化的基础著作。在传统观念上,《易》、《诗》、《书》、《礼》、《春秋》被称为“经”,而《左传》、《杨公传》、《谷亮传》则属于《春秋经》的“传”和“礼”。后来的四书是指《大学》(一本在《礼记》)、《中庸》(一本在《礼记》)、《论语》、《孟子》,五经是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左传》。

儒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稳居儒家第二位)、、董仲舒、程颐、朱(孔子之后最博学的学者)和(王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