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国际期刊上成功发表论文

1.导师

可能看了上一段的话,有人会觉得,你和兄弟姐妹的文章之所以会发表,是因为你的导师好。其实笔者是认同这一点的。可以说,如果没有遇到两位老师,我的博士经历可能会完全不同。但是请不要误解我。我说好的导师会增加发表的几率,不是单纯因为你把导师的名字写在论文上吓唬审稿人(其实编辑的心理素质很好,作者和审稿人也是双盲的),而是因为好的导师会教会你很多有用的东西。不知道经济学博士多长时间见一次导师。三年来平均每周见一次面。当然,和导师见面并不是讨论哪家餐厅的水煮鱼味道正宗(这个可以课后讨论)。经常和导师见面的一个好处就是你会一直有压力,这种压力会不断的推动你在下次见面之前做好向导师提出新问题的准备,问题解决了你的进度会更快。导师的关键就一个字“指导”。指导不是说帮你做研究,而是解决你不懂的问题。当你误入歧途时,导师应该帮助你纠正方向。例如,在进行实证研究时,使用哪种测量模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比如,如果观测值不是独立的,我们需要用聚类来修正OLS的标准差;如果就面板数据而言,应该考虑使用随机效应或固定效应;如果因变量有上下限,就要考虑使用logit模型;如果因变量是离散的且大于三个值,可以考虑用多项式;如果观察值很少,可以尝试非参数检验等等。这时候导师的几句话,可以让新手博士生少走很多弯路。当然,这里有一个大前提,就是导师必须明白你的问题的答案,或者至少告诉你去哪里找答案。我建议所有博士生一定要尽量去见导师。当然你可能会问如果你的导师对你的研究漠不关心或者忙到根本没时间和你说话怎么办?不要紧,你还有一个导师——文学。

2.建立一个话题

如何找到研究课题?首先有两种错误的方式:第一种错误的方式是抱着头自己想,你想掉头发。最后,你发现你的祖父母已经研究了你提出的问题。说实话,任何一个领域发展到今天,你昂着头能想到的经济问题,基本都能被前辈研究出来。第二个错误是总想找个大题目来研究。我在想我是不是可以整天预测股价,这样我就可以靠买股票发财了。当我问他怎么学习的时候,除了扔掉别人不懂的名词,我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博士生找研究课题最重要的途径就是看文献。之前的学习是你的基础,你必须站在这些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远。之前的研究是A,你的研究是B,B来源于A,没有A,你不可能一下子跳到B。

如何阅读文献?这其实是我当医生的时候问的最多的问题。我问导师,导师问我:读文献的目的是什么?一开始,我以为是胡说八道。读文献不就是看看前人研究过什么吗?后来我慢慢明白了导师的意思。目的是需要明确的东西。比如一开始找研究课题的时候,看文献的第一个目的就是看前面的研究包含了什么,有没有漏洞。这时候你不必精读所有的文章,只需仔细阅读一个领域的经典文章,对其他延伸有个大概的了解。导师让我用文字写下每篇文章的研究主题、创新点、结论和漏洞。其实这里的前三部分说起来容易,对我来说最难的是找到漏洞在哪里。我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门课叫“批判性思维”,就是我练的。刚开始不太好涂,后来越来越顺了。后来才知道导师其实是在训练我从审稿人的角度看文章。经过几周的时间,我对自己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了解的差不多了,对这个领域的热点但尚未解决的问题也有了大致的了解。这时候找研究课题就会容易很多。当然,找话题并不是阅读文献的唯一目的。有时候不知道写作的框架,有时候不知道应该分析哪些计量经济模型数据,有时候不知道理论模型的假设,有时候甚至不知道表格的格式。这些都可以在文学中找到,而这些时候,由于你的目的不同,阅读文学的侧重点也不同。

3.报纸

众所周知,出版SSCI必须用英文。有些人说他们不能出版好的SSCI,因为他们的英语很差。如果英语是他们的母语,我肯定可以出版SSCI。如果有人问我对这句话的看法,老实说,我不知道英语是不是你不能派SSCI的主要原因。每个人都不一样。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个人翻译一部你喜欢的作品(哪怕花钱),然后你就能一眼看出你投的是不是好的SSCI。如果你投了赞成票,说明英语是你的问题。如果你不投,说明你的问题不仅仅是英语。有人问我英语不好怎么办?练习!或者你可以找一个英语好的翻译作为你的第二作者。我这里要讲的不是英语,而是你论文的角度,换句话说,你论文的卖点是什么。就像一个商人推销自己的商品一样,对于一篇论文来说,角度非常重要。比如实证研究,很有可能你收集的数据会给你带来各种结果,甚至与你的预期相反。这时候你在文章中下结论的时候,就要格外小心,找一个有趣的角度,看看数据是否吻合。比如我弟弟的一篇文章,原来的假设是,人们在不确定风险下对彩票的预期与上一次彩票的结果正相关。说白了,你看到别人中奖后会觉得自己中奖的几率会更大。结果他的数据结果正好和他的假设相反,不确定风险下人们对彩票的预期和上一次彩票的结果是负相关的!弟弟一开始就慌了,头发都开叉了。但在和导师见过几次面后,他终于在导师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角度,并用“赌徒谬误”解释了他发现的现象。所以,没有坏数据。只要选择合适的角度,认真得出结论,你的论文很可能会增色不少。当然,你的数据必须符合你选择的角度。你不能编一个很牵强的故事,让外行人上当,内行一眼就看穿。

润色文章

终于,在无数次撞墙拉头发之后,论文完成了!那么有可能提交吗?当然,还没有。首先,找一个组织把你的论文变成工作论文。这样做的一个目的是防止有学术不端行为的人剽窃你的成果,或者恰好有人和你有研究碰撞。另一个目的是让别人阅读或引用你的文章。在把它变成一篇工作论文之后,你应该把你的论文寄给这个领域的专家和资深学者。发帖的目的不是让别人夸你的论文有多好,而是让别人挑你论文的毛病。同时,你应该抓住每一个机会在各种相关会议上发表你的论文。学术陈述的一个目的是让人们记住你,另一个目的是让你的听众对你的论文挑毛病。有些人做学术演讲怕别人挑毛病,觉得丢脸。事实上,这是大错特错的。为什么?因为在你把论文提交给SSCI之后,期刊编辑会找到一三个审稿人,这些审稿人会对你的文章挑毛病。如果缺点太多,编辑退稿是肯定的。而是要在审稿人看你的文章之前,尽量用语言为你论文中的问题辩护,能修改的修改,不能修改的至少要修改,修改和辩护的过程就是你文章的打磨过程。当画龙点睛的时候,准备好贡献吧。

5.投稿文章

向《SSCI日报》投稿大多可以在网上完成。一般来说,你应该写一页的求职信和文档,简单地说你希望你的杂志发表你的文章。贡献结果的可能性从好到坏分为几个等级:

一年级期刊直接邀请你写稿子,然后发表。但是这种情况很难遇到,大三很少有机会出现这种情况;第二个层次是你给SSCI期刊投稿,期刊回复不加修改直接发表。这通常发生在书信日记中,它要么被接受,要么被拒绝。第三层是你给SSCI期刊投稿,期刊回复需要修改后重新提交。这叫做R &;r(修订并重新提交),修订并重新提交,以便在杂志上发表。这是最有可能成功发表的结果。第四级也是R &;r,但重新提交后被拒。第五关是投稿后将稿件发给审稿人,审稿后被拒绝。最后一关是不发给审稿人,编辑直接拒绝。你一定不要认为最后一级的概率很低。事实上,如果你向一些非常好的期刊投稿,编辑很可能会直接拒绝你的文章。退稿的原因各种各样,可能是本刊类似文章太多,可能是你文章的结论不是很有意思,等等。如果说直接拒绝有什么好处的话,唯一的好处就是处理的很快,不会占用你很长时间。

如果过了编辑这一关,不管发表不发表,至少有机会得到审稿人的意见。当然,评论者的评论可能是两个“差评”。这种情况下,编辑会委婉地通知你投别的学校(其实是拒绝的意思)。你应该仔细阅读审稿人的评论,因为SSCI期刊的审稿人一般都是你论文领域的专家,给出的意见会有些建设性。如果两个审稿人都是“赞成”,或者两个审稿人的意见都有好有坏,但是编辑认为这个时候可以再给你一次机会,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获得了修改重新提交的机会!

R & ampR(即修改和重新提交)是什么意思?这意味着你在本刊发表的概率大大增加了。但是请注意不要太早庆祝,也不要准备香槟什么的。概率大增并不代表最终会发表并获得R & amp;也有很多R最终被拒的情况。审稿人和编辑提出的问题可能很难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仔细阅读审稿意见的每一个字,弄清楚重新提交后如何让审稿人和编辑满意。修改后,你应该附上一份书面说明,清楚地列出你是如何针对审稿人和编辑的每一个意见做出相应修改的。可能有人会问,审稿人的每一条意见都要修改吗?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我只见过两位老师中有一位曾经说过,审稿人的几条意见都不好,他决定不改了。我当时就觉得这老头太残忍了,然后文章就发表了。然而,无论是作者还是我的兄弟姐妹都不敢做出如此大胆的行为(当然,有勇气的同事也这么做了,但后来被拒绝)。所以,笔者认为作为大三学生,还是按照意见来改比较好。修改完成后再次提交。这个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如果你收到一封电子邮件,通知你你的文章将在几周内被杂志发表,那么恭喜你!你完了!此时,你的姿势应该是头微微倾斜45度角,眼睛湿润。如果你嘴里能吐出一句格言什么的就完美了。......

6.收场白

文笔很长,情节不够跌宕起伏。我相信在这里能看到的人不会很多。但如果有一个搞学术的新人的一些启示,也算是作者没有白写。

笔者见过很多学术牛逼的人,有些牛逼到甚至可以称之为尴尬的人。和他们聊天,发现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基本功特别扎实,思维特别活跃。说实话,做好学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正成为天才确实需要一段时间,但在SSCI出版这个小方面,即使是悟性不高的人,如果专心学术,坚持不懈,也只是时间问题,除非他从不尝试。只可惜“专心学术持之以恒”这个词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容易。尤其是对于我这样的大三学生来说,整天看文献,在电脑前写论文,真的需要一定的毅力。无论如何,年轻是劣势,也是资本。正如我的老师对我说的,你还年轻。如果你从现在开始专注于一个领域,总有一天你会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