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育的目标是什么?
1,语文与美育
在青少年全面发展的诸因素中,美育具有特殊的意义。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健全运动的强大源泉。”由此可见美育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美育包括社会美育和学校美育,其中学校美育包括各种学科课程中的美育、环境美化和美育活动。然而,在课程审美教育中,人们往往认为责任只在于音乐、美术等,而未能认识到或注意到其他学科也可以而且应该挖掘美的因素,适时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学生从情感体验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由于语文学科的特点,从某种角度来说,它的美育任务更加义不容辞,它的作用可能更加重大和深远。语文美育能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积累审美经验、提高审美能力、培养想象力、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总之,语文与美育密切相关,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德育只有通过美育才能完美实现。
“德育”的提法不错,“文道合一”的观点早就有了,如韩愈的“文载道论”,提供了理论依据。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惑。比如1游记都教过,所以总结为:“此文表现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他应该怎么做?..... "这就算你完事了吗?学生真的受过良好的教育吗?况且语文有自己的特点,诗文文章似乎不是充满“道”而是充满“德”,所以1定律给所有作品贴上任何标签都是不合适的,这是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
但是,有1个因素可以贯穿诗歌和散文的始终,那就是美。社会生活、自然风光、人文语言等。10分是否丰富,反映这1切的作品和文章也是丰富多彩的,能引起读者的美感。如果能引导学生“上一首诗入情”,细细品味诗情画意的大自然,欣赏个性各异的人物,体会人类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深刻的人生哲理,欣赏建筑、绘画、雕塑、音乐等各具特色的作品的艺术美,欣赏不同风格的语言美...总之,让学生用审美的方式去感受和认识这个世界,并受其影响。能使他们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从内心深处产生1种追求崇高、美好、文明的强烈欲望,从而使人的思想精神发生质的飞跃,更好地实现德育所期望的目标。众所周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这本书以其生动的艺术形象教育和激励了几代年轻人,使他们成为新一代的实业家。有1位科学家说过,正是那些优美的山水诗和散文,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大自然的洁净和美好,决心投身于祖国的环保事业。这是美育的伟大成就。本文教学中德育的本质是美育。只有这样看待问题,并付诸实践,语文学科才能既具有“工具”的特质,又获得更广泛、更深刻的意义。
在语文学科中实施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语文难教”经常被老师说,我也有同感;“语文难学”,很多同学都反映这一点。其实“难”的根本原因不是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也不是学生不想学,而是难以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填鸭式”让学生倒胃口,“填鸭式”让学生晕头转向,纯知识教学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政治图文分析让学生望而生畏。这些做法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提高应试水平,人们重视能力的培养,把教学活动的主要目标放在概括大意、概括中心、整理思路和举例分析写作特点、加强语言基础训练上。虽然这些措施并没有错,培养能力也是必须的,但是如果每天都这样做,成千上万的1定律就会在教学中形成从介绍写作背景到总结写作特点的“八股”,就会出现程式化。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最近被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从长远来看,教育质量可想而知。
希望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回答:“在于美育。”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你所学过的课本的兴趣。”语文的内容极其广泛,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美,如自然美、人文美、精神美、艺术美、语言美、风格美、结构美等等,可谓多姿多彩,美不胜收。青年学生情绪化,易受感染。只要引导得当,效果会很理想。每当年轻人欣赏1的风景,品味1的意境,认识1的典型人物,领悟1的人生哲学,或者领悟1的科学原理时,都会感受到1种愉悦和满足,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注意诱导学生时时体验美,处处感受美,细心欣赏美,勤于创造美,毫无疑问,1一定会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变“苦读”为“快读”,愉悦地掌握语文知识,开阔视野,领略人类的丰富多彩。只要教师能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巧妙地结合美的因素,把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更新1的理念和方法,语文教学就会像拾绿枝或锦上添花一样,生机勃勃,呈现1的辉煌前景,这也许能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2.语文中的美育因素。
语文中的美育因素极其丰富和广泛。这里的“美”是1广义的美学概念,即内在与形式、具体与抽象、内容与艺术写作、真与善、丑与恶、欢乐与痛苦、可爱与恐怖、自然与社会...凡是达到1的艺术水平,都能形成一定的美感。这里我想说的是,“真善美”和“欢乐”是美好的,这很好理解。至于“丑恶”“痛苦”,让人产生负面感觉的东西如何形成美感?我们来听听10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博伊劳德。他说,“只有真理才是美丽的,只有真理才是可爱的”。“他认为,只要是现实的,艺术就可以把丑陋的东西描述成可以欣赏的物品,”他说。“绝对没有1条毒蛇或者可恶的怪物可以通过艺术模仿让人赏心悦目。”“精炒的笔墨,可以用引人入胜的绝技,把人们最害怕的东西变成可爱有趣的东西。”小人可恨,但我们津津有味地评论他的1字1行。巴尔扎克用夸张的艺术塑造了葛朗台吝啬的形象。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把丑描述为美。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足以让人落泪,但我们依然敬佩。对此,美国美学家休谟的“同情论”指出,这些物体往往因为满足和满足了人们的同情而具有美感,因此人们可以欣赏它们。
不同风格、不同题材的语文作品都蕴含着丰富的美,是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沉淀,可以作为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下面简单解释一下。
(1)主题、人与环境
1,美好的主题。诗歌如何给人美感?首先,它们有鲜明突出的主题,或歌颂某种精神,如叙事作品,使人学习和被感染;或者阐述某个道理,比如一篇议论文,让人受到启发;或者解释某件事或某件事,比如一篇解释性的文章,让人增长见识。这也是1种功能,功能能让人感到快乐和满足,产生美感。如散文诗《海燕》,通过描写海燕在惊涛骇浪、乌云密布的海面上“傲然飞翔”,歌颂了革命者渴望战斗、英勇无畏的精神,所表达的豪情深深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要让学生具体感受作品的内容,然后深入挖掘主题之美,陶冶学生的心灵和情操。
2.美丽的人物。叙事作品的主题是通过典型人物来体现的。在国内外的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作品中,作家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栩栩如生,如无意识的阿q、忠诚的刘兰芝、勇敢的刘和珍、不屈的窦娥等。同时,作品还表现了丰富的人类思想感情,如同志之情、朋友之情、夫妻之情、师者之情、父爱之情、思乡之情、忧国忧民之情等。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的欣赏,深刻体会生活的美好,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3.环境很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先说自然艺术美,自然艺术美指的是作家笔下的艺术自然风光。从不同的角度看,它们各有特色,如动态美、静态美、色彩美、立体美、想象美等。如王维的诗《松树林里的月光,小溪里的水晶石》,画面的静止被流动的泉水的动静所衬托,环境的静谧被流动的泉水的声音所衬托,色彩分明,如月亮的银白色、松树的墨绿、想象中的树(黑)的倩影、天空的靛蓝色、石头的各色,构成了1醉人如画的静谧景象。语言朴实自然,流露出作者安逸的隐居情怀。可见,学生在受到自然艺术美的影响时,既要仔细品味具体的景物意象,又要兼顾作者的感受,因为景物描写往往在景物中蕴含感情,体现1种含蓄美。
先说社会环境的艺术美。作者描述的许多具体而生动的典型社会环境为学生提供了了解某一地区社会特征的机会,如风、欲望和人们的感情,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旧中国的鲁镇,吃了祥林嫂,大革命时代的俄国,出了革命妈妈等等。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结合人物、主题等因素去欣赏典型的社会环境,让他们在艺术氛围中具体了解客观世界的现在和历史。
(2)语言艺术和作家风格
诗歌和散文的语言艺术风格是丰富多彩的,富有表现力的,如“言外之意”的含蓄幽默之美,含义丰富的词语的凝练雕琢之美,近乎写生的相互自然之美,色彩的绚丽丰富之美,不同变换句式之美,富有魅力的修辞艺术,准确严谨之美和音乐节奏之美,等等。为了增强语言的艺术魅力,作家们煞费苦心地提炼字、句、意,誓称“语不惊人死不休”,往往是“为了1字的稳定,为了对丰富的小吃和寒冷天气的宽容”。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欣赏语言的时候,一定不能孤立地去做,要看它是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思想和内容的。
此外,不同作家的语言艺术和作品风格也是五花八门,如杜甫语言严谨,李白文字华丽;秦牧散文的博大,杨朔散文的诗意,朱自清散文的细致描写,语言的细腻,犹如璀璨的群星。教师不仅要通过课堂上的材料让学生了解特点,还要结合课堂上的相关阅读,鼓励学生深入理解。
(3)作品的结构
美学家休谟认为,合理的秩序和结构是1种美,因为“秩序和结构适合于使心灵感到快乐和满足。”
1,完整,和谐,美好。这意味着文章的各个部分都是比较完整的,内部巧妙的联系和外部恰当的组合,* * *着同一个表现主题,体现了作者完整的思考。同时各部分比例适当,能有效表达内容,如“风头、五花肉、豹子层”等。文笔细致得体,首尾呼应,体现出对称和谐的整体美。
2.结构流畅美观。这里指的是结构上的连贯,即思路清晰,脉络分明,起承转合自然全面。比如朱自清的《绿》,对“绿”赞不绝口,寓意流畅,流动之美。
3.逻辑严谨美观。这是关于结构中内在联系的严密性和合理性。内在关系本质上是因果关系,比如清晰描述前因后果的记叙文,阐明很多“为什么”的议论文等等。这些深层关系用10分就很清楚了。再比如剧情安排恰当,观点和素材的高度是1,说明对象的特点和顺序安排的和谐都体现了1的合理性。
结构属于形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结构艺术的欣赏和语言1一样,也要联系具体内容的需要,否则就失去了实质意义。
语文中的美育因素远不止这些。只要深入挖掘,会有很多新的发现。只要合理利用,学生可以受益匪浅。
3.美育的实施
以上简要论述了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作用和因素,那么如何实施美育呢?下面是1的几种通用方法。
精心设计的欣赏点。
教师要在转变观念的前提下,精心设计教学,钻研教材,发现和创造尽可能多的“景点”,来“娱乐”学生。各种诗文都有各自的审美因素。即使在应用文中,短信也有其简洁明了之美。因此,可以从教材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进行挖掘,把具有典型意义的美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要根据教学目的和不同材料的特点,合理安排课堂思维活动的顺序、轻重缓急、方法和步骤,预估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准备具体的方法和材料进行启发和启发,并期待其效果。总之,备课的时候要综合考虑,要有周密的计划。只有课前精心策划,才能“赢”课。
营造氛围有利于诱导。
为了使学生能够以积极热情的态度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或技能,有效地接受美的教育,营造1良好的欣赏和研究氛围是非常重要的。这时候老师的语言是10分,一定要充满热情和激越,不能平淡和冷漠。比如在教“雨中登泰山”之前,如果你说“同学,你去过五岳之首的泰山吗?你有没有享受过在雨中攀爬的无穷乐趣?你见过雨中的奇异风景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1的雨中,去领略泰山独特多彩的美吧!”这样学生的精神可能会被1唤起,会表现出一定的兴趣,跃跃欲试。这样就开了一个1的好头。在教学过程中,经过启发、示范、讨论、发言、总结等1系列师生活动,形成1高潮,使气氛更加热烈,因此有望收到更好的效果。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善于诱导。及时准确的启发和引导,往往能引发学生的灵感,点燃智慧的火花,使他们豁达开朗,兴趣盎然。这种“指导”可以是非定向的,比如“看看这部作品的美”,但1是定向的,有1个层次,由大到小,由浅入深,这是为了节省课时,突出重点,也是因为对象是中学生。比如:“这篇文章在人物心理描写上很有特色,要多加注意”——重点描写xx段的心理活动,看看有哪些精彩,有哪些最典型的细节和关键词,结合其他内容去实现。用1的步骤想一想,说说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段创造出这样1的美好形象等等。
讨论比较。
抛出“奇文赏析,疑点解析”的问题,让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热烈的讨论,让大家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可以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形成讨论知识的良好习惯,形成温馨的课堂氛围,提高学习兴趣。然后让同学们在全班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到步骤1,扩大交流范围,让大家都达到一定程度的美。
有比较才有辨析,而诗歌往往需要多角度多层次的比较,才能显示其优劣和特色。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精彩部分时,可以与主题相近但质量较差的文章进行对比,以突出美感;比较类似的优秀散文,说明美的特点。1句,让学生在思维中真正懂美、知美,为创造症状打下基础。
想象、联想和再创造。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活动时,让学生根据审美对象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广泛的联想,进行思维的再创造,显得尤为重要。德国著名美学家黑格尔曾说:“最杰出的艺术技巧是想象,但同时要注意不要把想象和纯粹被动的幻想混为一谈,后者是创造性的。”比如在文学作品中,作家通过语言描绘生动的形象。还要通过对这些语言的理解,调动以前表象的积累,在脑海中再现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的生动形象。这是1种再创造的想象。这样才能对审美对象产生美感。但这还不够。我们需要到步骤1去相互联想,由浅入深分析,联系时代背景,观察作者感受,理解内涵,加上欣赏者的性格特征,如相关经验积累,兴趣爱好,知识水平,综合分析能力等。从而形成对审美对象的整体审美判断和评价,实际上是6544。
口头和书面相结合。
审美对象大部分可以口头欣赏,典型的或应该掌握的可以深入品味,仔细分析,用文字表达,让每一个1的学生都能认真学习,真正欣赏美,有序揭示美,快速培养审美能力。
演示总结很重要。
如果教师放任自流,不做示范,只让学生做活动,不做总结,那就叫“放羊”,效果往往很差,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所以,除了传授规律,善于启发之外,首先要示范,以身作则;总结到底,巩固提高,才能真正起到老师主导的作用。
鼓励写作创造美。
经过课内外的审美教育或审美熏陶,学生逐渐增强审美判断能力,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在科学引导他们观察和体验客观世界的基础上,热情鼓励他们亲自写文章、创造美,在练习中表现他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判断和兴趣,体会作家创造艺术美的酸甜苦辣。构图是1种创造性思维,这是审美意识的最高境界,因为它能创造出一个前无古人的全新的艺术形象。
结束语
美育是语文教学(包括课内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人类悠久灿烂的文明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美育素材。只要我们热情实践,探索1套科学方法,1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把语文教学质量提高1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