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忠的墓在哪里?

南宋名将韩世忠的墓一直在苏州灵岩山。不知道民国以来为什么有学者质疑。有人认为应该在湖州京山,并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详细论证。有些学者仍然坚持苏州论,同一篇文章充分驳斥了苏州论。在没有考古证据的情况下,似乎问题的结论还很难。

韩世忠像南宋爱国将领韩世忠(1089 ~ 1151)。他是个好部长,延安(今陕西)人。出身贫寒,18岁参军,镇压方腊起义,镇压苗、刘之变,屡立战功,建炎三年(1129),授节度使,控制禁军大营左军,次年春,八千水师拦住金兵渡河,与金兀术军在黄天荡(今江苏南京附近)激战四十余天。此役消灭了游牧民族的嚣张气焰,后人传诵。此后,在与金军的对抗中,不时传来捷报。比如绍兴四年(1134),金兵在大邑镇(今江苏扬州西北)大败,此役被视为中兴第一武。统率三万大军,镇守淮河七八年,令敌人望而却步,与岳飞一起成为“中兴大明星”。反对和谈,试图恢复和谈不会成功,反而会被怀疑。绍兴十一年(1141),岳飞和张浚同时被解除军权。他曾为岳飞的冤狱叫屈,质问秦桧:“你没有三个字怎么能服务天下?”从此辞掉官职,杜门谢过客,不再谈兵,常到西湖游玩,享受生活。享年63岁,葬于苏州灵岩山。

在苏州灵岩山西麓的汉墓前,矗立着一座雄伟的“万字碑”。这是四年(1177)宋孝宗立韩世忠为齐王时所设,孝宗亲笔题写“中兴左开国元勋碑”。同时,赵雄奉命为墓碑写一篇文章,周必达写了一本书。两人都是当时的才子,官位极佳,不写论文,不写文字。特别是这段描述韩世忠生平的碑文,约一万四千字。是一篇气势磅礴,让人感触颇深的文章。虽然不可避免地宣扬了“愚忠”,但主要篇幅还是集中在抗金收复上,生动地向人们展示了汉齐王的英姿飒爽。据测量,墓碑宽近九尺,包括乌龟底座在内,高达三十余尺。这么高的碑,一万多字的碑文,在中国大概是绝无仅有的,堪称世界之最。再加上周围地势开阔,其墓的气度确实不凡。

据有关记载,明代弘治年间和清代光年间都对汉墓进行了修缮。1939年6月,飓风吹倒了墓碑,碎了十多块。1946抗战胜利后,当地灵岩寺主持人苗振和其他僧人求助。因为很难恢复,他们只进了两节,做了一排胶。1949后进行修缮加固,列为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时至今日,它的外观依然相当壮观。几百年来,去过朝鲜陵墓的人不多,很多都是借碑抒情,留下了很多感人的诗词歌赋。比如国民党老兵于右任,在1928参观灵岩山朝鲜墓。后来他写了一首诗:“不读齐王的万字碑,功名会怎样?”

但在民国初年,有人怀疑这座墓是不是真正的韩世忠墓,认为它充其量只是一座衣冠冢,韩世忠的遗体不在其中。结果引发争论,因证据不足成为悬案。

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进行了实地考察,查阅了相关史料。吴钊、裴昆、金康对韩世忠墓址的考证表明,真正的韩世忠墓应位于浙江湖州西南金鸡山东麓的吴庆山。论据如下:一、明代万历湖州官志中有齐王韩世忠墓景山的记载。景山是一座山的名字,也是一个古老的集镇,后来改为“青山”。因此,位于吴庆山的汉墓与文献记载一致。二、大众的口碑资料,当地农民称景山墓为“王之墓”、“元帅之墓”,并称墓主人是“非常大官,与岳飞打过仗”。附近有一座桥,名叫“韩佳桥”。当地老农说,据说是汉政府的守墓人修建的,守墓人的后代一直在这里生活到清朝同治年间。第三,墓址气势非凡。金鸡山在墓室西北方突兀,山脊绵延一公里,呈龟龙形。汉墓的位置在“龙头”的右侧,居高临下,俯瞰、吞噬山川。据《文佐武游》记载,韩世忠为武将,葬于右侧,礼仪得当,也符合其齐王身份。第四,墓的规格和形制,背高10米,直径25米,有坟和祠的痕迹。墓前的一个露台上,曾经有墓碑、华表、牌坊、界碑、祭奠用的石桌、石凳,现在有两个石人、两个石马、两个石羊,相当招摇。它的前面是一片开阔的田野,呈斜坡状,有明显的坟墓城市的迹象。它是一座梯形的坟城,顶宽40米,底宽160米,两边各长140米。总之,它的墓雄伟壮观,是属于“王”的。

看苏州灵岩山的汉墓,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第一,碑高三尺,宋朝任何一个皇帝的墓碑都没有达到三尺。韩世忠的墓制规格怎么可以越界?所以这个墓碑肯定是明清时期做的。二、韩世忠死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去孝宗追封齐王。这期间苏州、镇江、扬州一直被宋金争夺,汉墓不会葬在这个战乱的地方。相反,湖州是汉家在大一统后期的辖区,汉家在这里有相当的基础,葬在这里更合适。第三,灵岩山地形比较暴露,山非龟龙之势。不是一个理想的王陵之地,远不如群山环绕的湖州景山。第四,关于韩世忠葬灵岩山的文字记载很少,只有一份史料,苏州府志,是清朝同治的。但有大量史料证明,京山汉墓,最早是南宋嘉泰吴兴帜,是在韩世忠死后50年才编的,其可信度不言而喻。可以推测,由于韩世忠领兵留守苏州多年,坚持抗金,英勇杀敌,因此有关会战及其妻子的轶事也在民间广为流传。这里的人们无法忘记抗金英雄,于是在灵岩山修建了朝鲜墓,作为永久纪念。

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张志新、姚钦德《谈韩世忠墓址》指出,南宋嘉泰《吴兴帜》不仅版本拙劣,而且没有任何关于韩世忠墓的记载。还发现嘉靖《吴兴故事集》、清乾隆《湖州府志》、同治《湖州府志》、光绪《五星记》、光绪《武城县志》等。,没有发现任何含有韩世忠墓的材料。所谓“湖州京山汉墓”是有大量史料证明的,最早是南宋嘉泰吴兴帜,这是没有根据的。

那么,明万历《湖州府志》中为什么会有景山邱含世忠王墓的记载呢?经查阅多部吴兴地方志,初步推断是《万历湖州府志》误记清河郡王张俊之之墓为齐王韩世忠之墓。原因如下:1。张浚、韩、岳都是南宋大将,也曾帮助陷害岳飞。他的事迹广为人知,被封为“国王”。第二,张俊之的墓确实在景山,这在吴兴的《故事集》和甘龙的《湖洲正史》中都有记载。第三,《万历湖州府志》没有记载张浚墓。所谓公开的口碑资料,将景山墓称为“王陵”、“元帅墓”,并说墓主人“有非常大的官,与岳飞打过仗”,也与张浚的身份相符,可见极有可能是装错了。而且明确说这是“韩世忠墓”,也许只是少数人的误传。

最重要的是墓葬规模。宋朝比较注重礼仪,大臣的丧礼要按照《礼记》的相关规定进行,如:“一品、二品之丧礼,不得以石为棺、室”。《宋会要》也载:“大臣荀戚卒...墓中所有石羊、老虎、岗哨各两,三级以上加两个石人。”在甘德统治时期,规定一个礼物是“一个墓方花园,有90个台阶,一个高18英尺的坟墓,90个随葬品和6块石头。”(《宋史》卷122)景山墓中已发现石棺,墓上也有石像、马、羊及许多石制品。可见这座墓的形制与宋代的礼制不符。华表、牌坊、石人、石马、石羊的排列在明清墓葬中较为常见,所以很可能是明清墓葬,而不是宋墓,即既不是韩世忠墓,也不是张浚墓。

至于所谓苏州灵岩山汉墓的不合理性,不能成立。首先,墓碑是在宋孝宗的授意下建造的,上面刻有碑文。实测碑高5.35米,龟座高1.7米,额高1.2米,总高8.25米。它类似于明代徐达的墓——墓碑。问题是宋代墓志的高度,找不到相关资料。但根据相关情况,估计不会比韩墓碑小,说韩世忠盗墓是没有根据的。第二,说苏州当时是战乱地区是不对的。建言四年(1130),金军在反金势力的进攻下开始向北撤退。绍兴四年(1134),南宋各路军队均有建树,绍兴和谈后疆域基本保持在淮河和秦岭。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大举南侵,未渡长江。三灵岩山成为“龙”的趋势没有一致的标准,也不能以今天的交通状况来判断。如《灵岩山志》对灵岩山的形势倍加赞赏,黄明西苑所作《汉齐王墓诗》称灵岩山为“龙脉”。4.灵岩山汉墓的记载很多,如明代洪武《苏州志》、《郑德姑苏志》、《武夷志》、《吴中灵岩山志》、《清代江南志》等。自清代以来,苏州和吴县的地方志中几乎没有不包含灵岩山汉墓的。

汉墓中墓碑的石碑太高,但龟丘较小,与明清时期龟碑短小稳重的风格不同。碑文基本风化,字迹磨损,说明碑文经历了长时间的风吹日晒,与明清墓葬中文字清晰的碑文有所不同。汉墓墓碑边缘的云纹古朴;碑上的龙短小、古朴、浑厚有力,区别于明清时期的曲曲折折、鳞次栉比、细长的风格。这些都构成了汉代墓碑区别于明清墓碑的鲜明特征。可以说,韩墓碑的流传顺序具有明显的宋代风格,宋代《韩世忠传》以碑文为依据,说明其墓碑不可能是赝品。

最后,韩世忠为什么葬在苏州?直接原因是碑文上写着“我葬于此”。是宋高宗下令把他葬在苏州的灵岩山。间接原因应该与韩世忠长期居住在苏州有关,苏州曾是汉政府所在地。这是纪念碑吗?据《宋史》记载,韩世忠下葬时“赐御袍、丢辛冠、水银、冰片以收”。“许慎奉命护其事,吴、常州县令赶奉”。汉墓不可能是衣冠冢,当时也没有修建衣冠冢的制度。更不可能像有些学者推测的那样,为了防备金人他人的破坏而建造这样的假墓。

学者的争论转了一圈,还是回到了苏州灵岩山汉墓。争论是否真的澄清了韩世忠的墓址,似乎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古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