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歌与现代生活议论文3000字
进退两难-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反映在技术转让上
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是因为虽然发展中国家在实施技术转移和促进自身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却遇到了以下困境:第一,如果全面深入地实施技术转移,虽然会促进自身技术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随着外来技术的不断输入,文化的传播会对我们民族或国家的传统技术和文化造成严重的冲击。其结果是,可能导致我们的传统技术和文化失去独立性,甚至崩溃。其次,如果只是为了强化民族意识,弘扬传统文化而吸收外来技术,排斥其文化,将与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背道而驰,阻碍技术转移的深入发展,可能导致。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传统技术文化与外国现代技术文化的关系,即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从理论上讲,传统的技术和文化大多是特殊的,而现代的技术和文化大多是普遍的。因此,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可以归结为技术与文化的特殊性与普遍性的关系。这个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围绕这一问题举办了题为“现代性与个性”的国际学术研讨会。
不同的态度-
面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国外技术文化观
在古代,中国和中国创造了远远领先于当时世界其他国家的伟大成就。因此,他们形成了“文化中心主义”和崇洋媚外的外国技术文化观,即认为中国是世界文化的中心,不需要向其他国家学习,世界各国只有臣服于中国才能生存发展。这种态度决定了当时的技术转让只能是单向出口。而不是同时积极引进技术,正如一位外国学者所说,“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800年的两千年间,中国给予西方的比她从西方得到的还多。”到了近代,中国虽然被西方列强打开了国门,但他们仍然没有改变上述态度,仍然轻视西方的技术和文化,阻碍外国技术的转移。中国改变了上述态度,形成了“学中用西”的外国技术文化观,即在不改变他的传统社会文化的情况下,将西方的技术器物纳入中国的技术文化体系并加以应用。受此影响,近代中国虽然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器物,尤其是先进的军事武器,但却未能及时吸收西方先进的技术管理制度、社会制度和文化意识形态。例如,中国企业“官办”或“官督商办”的管理体制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在技术转移方面进展甚微。甲午战争后,维新派通过实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文化变革,即承认和引进西方的技术制度和文化政治制度,促进了技术转移,从而修正了“中体西用”。结果文化转型没有最终完成,“中体西用”的理论没有彻底改变。在封建腐败的政治制度制约下,技术转移未能推动中国近代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当时国际政治斗争的形势下,充分认识和引进前苏联和东欧的技术和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文革时期,中国基本采取全盘否定外来技术和文化的态度,自主发展自己的技术和文化,导致技术转移停滞不前。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始积极引进西方的技术和文化,同时也积极输出自己的技术和文化。
日本古代是落后的。
在中国形成了“以绳魂训人”、“以和魂训人”的外来技术文化观,其中“以绳魂训人”中的“训魂”是指古代日本人自发产生的“同命* * *”的思想意识,是“和”思想的雏形;“迷彩”是指包括
大陆科技包括中国,是指“绳纹-弥生”(相当于原始社会末期至秦汉时期的中国)时代的日本人,他们将本土科技文化与外来科技文化共存统一,形成自己的科技文化。“和魂与才”由“索魂与才”衍生而来。和魂不仅包括“绳魂”“指的是中国汉代以后的技术,不仅包括《迷彩》中的技术器物,还包括技术体系及其概念。在上述思想的指导下,古代日本人积极引进和吸收中国的技术(如各种铁器)和文化,并创新出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技术和文化。面对西方列强的恐吓,近代日本最初也像中国一样采取了排斥的态度。但明治维新后,改变了态度,即从“和华才”转变为“和洋才”,即坚持自己的传统技术文化,应用西方近代技术器物和社会文化制度,促进了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也使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当然,日本的“和洋才”思想也有其不足之处,即日本在引进西方政治法律思想时,选择吸收符合“和”的德国民族主义思想,却排斥英美法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法律制度思想,镇压与之相对立的自由民权运动。这为日后日本滋生民族主义和法西斯军国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将日本推向了侵略战争的深渊。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强力干预下进行民主改革,废除战时封建主义。认识和引进欧美的技术和文化,从引进德国的民族主义和法制,变成了引进欧美的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但日本天皇意识依然存在,军国主义势力屡屡抬头。可以说,近代日本总体上还是遵循“和洋才”的外交态度。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科技立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技术发明模式从模仿向自主创新的转变,日本也从原来的技术引进转向技术出口。然而,在技术输出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文化摩擦,这就要求日本彻底改变“和洋才”的对外技术文化观念,以适应新时代技术转移的需要。但日本在这方面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效。在欧洲白人尚未进入美洲大陆的时候,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印第安人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技术和文化。自从哥伦布在1492年发现这块大陆,欧洲白人就来到了这里。面对白人的技术和文化,印度人普遍持这样的态度:他们认可白人技术器物的效用,有选择地引进帮助他们狩猎和战斗的技术器物(如枪和刀),拒绝接受白人的社会制度和价值观。结果和白人发生了文化摩擦。但是,在整个印第安民族中,每个部落对白人的态度都不一样。比如易洛魁人和五大文明部落吸收了白人的技术器皿和文化体系,改变了他们的传统习俗,但他们却努力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相反,大平原各部落的印第安人顽固地保留着自己的传统技术和文化,全面排斥,武力反抗。最后,
白人来到美洲后,面对印第安人传统落后的技术文化,自然产生了白人技术文化中心主义的外部技术文化观。他们强迫印第安人接受他们自己的统治,并使之成为白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为此,他们武力屠杀反叛的印第安人,摧毁印第安人的宗教偶像,强迫他们放弃民族宗教文化,信仰白人基督教文化。为了最终完全同化印第安文化,白人的态度和行为遭到印第安民族的抵制,导致白人在向印第安人转让技术的过程中屡屡发生文化摩擦。像这样的文化摩擦在今天的美国依然存在,这充分说明白人所持的种族主义的外来技术和文化观是完全错误的。在古印度,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佛教文化及其建筑和雕塑技术。从此,印度文化圈成为世界三大文化圈之一。古印度除了引进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和丝织技术外,主要是向中国输出其佛教文化及其建筑艺术,并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可见,古印度在对外关系中采用了“印度文化中心主义”的对外技术文化观。在其指导下的技术转移主要表现为单向出口。到了近代,印度在西方列强的压力下被迫建国,成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首先用武力征服了印度,摧毁了印度的传统工业。然后又强行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推广到印度,从而破坏了印度的传统社会结构,摧毁了以封建主义为特征的封建庄园制度。此外,英国还试图将英语作为印度的官方语言,迫使印度人放弃佛教而皈依基督教,以达到全面同化印度文化的目的。在这方面,印度人虽然被迫接受英国的技术器物和资本主义文化体系,但他们拒绝英国的基督教文化,坚持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与英国殖民主义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今天,印度人仍在努力保持和发扬他们的传统文化。因此,可以说印度在近代形成了类似于“和洋才”的外来技术文化观念,即“佛魂与洋才”。受其影响的技术转移仅限于客体层和制度层的范围,而印度的文化传统和技术特点仍保持在观念层面。
在技术转移的历史进程中,无论是自愿的还是非自愿的,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上述国家大多承认和吸收外来的技术神器,或承认或排斥外来的社会文化制度,而完全排斥外来的文化价值观,维护自己的文化传统。这就是为什么这些国家或民族能够提前认识和引进外来的技术文物,却在引进他们的社会文化体系和价值观方面滞后。
文化变革和技术国有化—
理解和对待传统
与现代关系的对策
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消除文化摩擦,促进技术转移和社会发展?
如果我国传统的社会文化体系及其影响下的技术体系客观上落后于国外的社会文化体系,那么我们就应该果断地实施文化变革;如果中国的社会文化制度客观上优于外国,那么我们就应该坚持这个制度,改革它所属的各种管理制度。另外,如果中国的科技文化价值观客观上落后于外国,就要通过吸收外国的文化理念来更新。近代中国实施的许多文化变革都以失败告终。也未能彻底改变落后状态。这表明,在中国实施技术和文化变革既紧迫又艰巨。对于当前和未来的中国来说,实施技术和文化变革仍然是一项未完成的历史任务。
传统的不都是落后的,还是有优秀的成分要继承发扬,现代的也不都是健康的,还是有糟粕成分要丢弃淘汰。以一种“扬弃”的态度去理解和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在处理传统技术文化与现代技术文化的关系上,不能完全抛弃,追求“高精尖”的高科技或高科技,这样就会滋生自由化、自私化的所谓“现代文化”。相反,要加强用现代高科技或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或传统产业的改造,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弘扬我国传统技术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通过技术文化创新将外来技术文化本土化、民族化,使之成为我国传统技术文化的一部分,既能促进我国传统技术文化的发展,又能保持其相对独立性。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巨大而深刻的文化变革。中国依靠文化变革,让自己的科技和文化融入世界的大潮。要使中国的科技文化走向世界,同时中国要通过科技文化民族化来振兴和发展民族科技文化,使中国的科技文化民族化。中国将在21世纪的发展中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