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论文札记

阅读老子《道德经》第十九章原文:弃智弃智,利民百倍;奋不顾身弃义,百姓孝顺;千万不要放弃利润,小偷什么都没有。这三个想法还不够。所以,顺序属于你:简单,少想,学习无忧。灭圣舍智,对百姓大有裨益。在老子看来,这是因为圣人提出的对策都是为了君主的统治;圣人灭仁义,百姓自然会恢复仁义,因为越管越不敢欺。没有巧妙的制作,没有向往,没有偷窃。仅有这三方面的制度规定是不够的,还需要具备以下条件:让民众所接触的现实是原始的,让他们固守一种朴素的心理,削弱他们的贪欲,禁止他们读书,避免他们因欲望无法满足而产生的忧虑。理解:老子纯粹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理解治国的道理。时至今日,这种观点总觉得幼稚可笑。那么,这种观点有什么问题呢?关键是把君与民看成一组不可调和的对立排斥关系,是一元论哲学的翻版。如上所述,一个国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既要考虑国家的管理,也要考虑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从而遵循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是第一位的,管理是为发展服务的,管理是以发展为基础的。谈论政治而没有社会发展,只能把国家变成一潭死水。如果分析发展的合理性,管理是唯一的。没有科学的管理,就谈不上发展。它们是总体指导下的相互前提。但这种科学管理绝不是用政治代替自然规律。我们在哲学上讲一个观点,首先要符合事物的本质属性。如果违背了这个属性,效果会适得其反。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来说,他总是把管理放在第一位,如何恰当地遏制管理第一的现象,需要相互制约。缺乏相互制约的社会体系,要么混乱,要么不利于发展。老子没有站在对立面的角度去理解,没有抓住社会的本质属性,自然就产生了荒谬的观点。由此,当我们想到研究历史发展规律的时候,也犯了这样的错误:要么英雄创造历史,要么只承认群众是推动历史的根本动力,他们是对是错。学习历史的关键是把握先进性的本质。这种进步表现在制度的不断完善,科学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各个领域智慧出众的人才。我们中的一些人,深受一些西方哲学家思想的影响,缺乏基本的独立思考,以至于在这些极其简单的社会学理论面前徘徊,甚至面红耳赤。如果打不赢,就得说英雄也是群众中的一员。目前,研究一些哲学家和名人的机构数量惊人。如果他们缺乏起码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原创力,即使研究这些人几百年,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反而会浪费人家的钱(我觉得专心研究一个名人的书没多大价值)。在某些领域,某些认识问题的方法和方面,仍然远远落后于中国古代先贤,这确实值得我们今天反思。当然,我不在乎过去和现在。中国的进步有目共睹。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进步就掩饰自己的缺点。论文很长,建议大家通过以下链接查看:/gudai/080612/08280589-2 . html。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