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荒漠化环境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53)
河南省地质调查与研究通报,文章编号:7-80097-870-2-0507-03。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安全的重点已经转向生态环境安全。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已经威胁到中国亿万人民的生存环境,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论述了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危害及成因,并对其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安全的焦点已经转移到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上。对于国家来说,单一的军事威胁实际上已经被多元化的威胁所取代。其中,不受国界限制的环境威胁是危及所有国家和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威胁。因此,21世纪人类社会的安全与进步将取决于人类社会是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一个国家的安全和发展将取决于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两个问题的根源在于生态环境安全问题被重视和解决的程度。
生态环境是由水、土壤、森林、动植物、空气等组成的“复合体”。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生态环境各种要素的“综合支撑”,而生态环境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安全是维持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稳定环境”。一旦这种“稳定的环境”被破坏,国家安全就会受到威胁。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新的战略思想,是对人类行为长期反思的结果,是人类走出困境、摆脱危机、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科学战略和唯一选择。这种发展观将对21世纪世界各国的未来和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它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指出了自然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对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及其相互作用和影响,旨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类的世代发展。可持续发展不是一个可以从单一角度概括的概念,而是一个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概念。经济、社会和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构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系统。
今年北方地区入春以来接连遭遇的沙尘暴天气为近年之最——甘肃遭遇近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沙尘暴天气;北京已经出现了八次沙尘暴,这是近四年来罕见的。宁夏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和东北、河北、天津、河南等地多次出现能见度小于1 000m的沙尘暴天气,是历年来最频繁、最严重的天气。专家认为,土地荒漠化是沙尘暴的主要原因。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问题已经威胁到中国亿万人民的生存环境,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迅速增加的世界人口和日益减少的粮食储备,促使人类有意无意地扩大和加强对有限环境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从而造成了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世界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一场全球性的环境灾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人口迅速增加,该地区的土地开发日益扩大,导致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全球土地荒漠化问题,涉及各大洲100多个国家,全球1/6的人口受到危害。到目前为止,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为3600万km2,几乎相当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中国的土地总面积,并且每年以5 ~ 7万km2的速度扩张,相当于每年吞掉一个比利时加丹麦。从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分布来看,亚洲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第三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263.62万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46%。其中,风蚀沙化土地面积为654.38+83.94万km2,占沙化土地总面积的69.77%;水蚀沙化土地面积25.93万km2,占9.84%;盐渍化土地面积为17.38万km2,占6.59%;冻融沙化土地面积36.37万km2,占13.80%。我国荒漠化分布在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河南、海南、四川、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北京、天津等6543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98个县(市、旗),区域自然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较差。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新疆、内蒙古、西藏、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北省(自治区),沙化面积占全国沙化总面积的98.45%,其他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占1.55%。仅中国北方就有65,438+0,755,438+0,000 km2的沙化土地,相当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辽宁省的土地总面积。
与1999相比,2004年中国沙化土地面积减少了37 924km2,年均减少7 585km2。其中风蚀沙化土地减少33 673km2,水蚀沙化土地减少5 525km2,盐渍化土地增加930km2。荒漠化程度上,轻度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9.07万km2,中度荒漠化土地增加117300 km2,重度荒漠化土地减少1317000 km2,极重度荒漠化土地减少114200 km2。
20世纪90年代末以前,土地荒漠化扩展速度快于治理速度,土地荒漠化面积持续增加。仅从荒漠化面积来看,20世纪50年代平均扩大了1 . 5万km2,80年代末平均扩大了21 . 0万km2。20世纪90年代,年土地荒漠化面积高达2 460km2,大量粮田、草地和林地被沙漠占用,相当于每年减少一个中等县(市)的土地面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共发生沙尘暴23次,明显多于60年代的8次、70年代的13次和80年代的14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有超过772万公顷的耕地因荒漠化而退化,67万公顷的粮田和235万公顷的草地变成流沙或沙漠,每年造成30多亿公斤的粮食损失。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平均每天损失近654.38+0.5亿元,间接经济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的2 ~ 654.38+00倍。近年来,通过治理,土地荒漠化得到遏制,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但总体形势依然严峻。
荒漠化及其导致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全球性溃疡病”,危害多方面,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密切相关。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反过来,人类是荒漠化的直接受害者。过度耕作和过度放牧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人口增长必然增加对农产品和畜产品的需求,导致过度耕种和过度放牧。过度耕作促进了沙漠化的形成条件:土地肥力和作物产量下降,土壤表层板结,土壤流失,水土流失等。与荒漠化有关的社会经济因素包括人口过剩、过度耕种、过度放牧、砍伐森林和灌溉水平低。造成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主要是指异常的气候条件,特别是严重的干旱条件,造成植被退化,加速风蚀和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在1984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得出的结论是:荒漠化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干旱地区和邻近湿润地区的生态系统相对脆弱;人口压力往往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出于经济考虑,未能制定出合理的土地利用模式;政治动荡阻碍了行动计划中长期行动的实施。
土地是一种几乎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没有任何干扰的情况下,再生25毫米的土壤表面需要300年。这种再生速度对迅速侵蚀的土地几乎没有补偿。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大自然的严峻挑战呢?防治荒漠化的人工技术措施通常分为三类,即生物措施、机械措施和化学措施,其中生物措施应用最为广泛。生物措施是指通过建立人工植被,保护和恢复自然植被,最终达到防沙治沙、治理和开发利用沙化土地的目的。其主要优点是: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降低地表附近的风速,减少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种植植被可以改善植被覆盖地区的地上和地下生态环境条件,有利于各种生物的活动和繁殖,从而促进土壤的形成,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加地表物质的胶结,增强地表的抗风蚀能力;植被具有自我繁殖和再生的能力,通过演替,可以形成适应当地环境、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稳定生态系统,因此可以长期固定流沙,防止沙尘暴的危害,并大大降低维护管理成本;人工措施形成的人工或半人工植被,一般可以适度放牧,提供一定量的薪柴和建筑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毁林现象。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生物措施是防沙治沙的根本措施,机械措施和化学措施通常作为生物措施的辅助措施。
土地荒漠化治理是一项以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资源开发和产业建设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土地荒漠化的治理需要在投资机制、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上进行系统创新,才能有效遏制荒漠化,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在荒漠化治理过程中,首先要处理好六大关系:切实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有效处理防沙治沙的关系,预防为主,积极防治;有效处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的关系,以生物为主,综合治理;有效处理畜牧业发展与草原保护的关系,以保护促发展;有效处理生产用水和生态用水的关系,注重节约用水;切实处理好重点治理和综合治理的关系,统一规划,突出重点。
最近,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荒漠化治理的决定》,强调了荒漠化治理土地的重要性,明确了荒漠化治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要求认真做好荒漠化治理的布局和规划。在法律和政策的支持下,通过加强荒漠化环境地质调查,实施科学的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我国土地荒漠化将在一定时期内得到控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国民经济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
陈光庭。2004.砂害控制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36 ~ 138.
范志平,曾德辉,于。2006.生态工程的理论基础和施工技术。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72 ~ 174.
傅宝荣,惠秀娟。2005.生态环境安全与管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
李鸿源,居。2005.生态恢复的原理与实践。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梁从杰,杨东平。2005.中国的环境危机与突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99 ~ 101.
王淑英,高春娣。2004.环境介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77.
土地荒漠化引发的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探讨
兴张永强郭宏伟张文秀玉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郑州450053)
摘要:当今人类社会的安全焦点已经转移到生态环境上。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已经威胁到中国亿万人民的生存环境,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论述了中国土地荒漠化的分布、危害和成因,并对防治对策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关键词: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安全;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