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信息科学相近专业
公安情报学是将情报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安警务领域,在公安情报工作实践中抽象和总结出的原理和规律而形成的具有部门和行业特点的应用信息学科。探索和厘清情报学与公安情报学的关系,是建立公安情报学学科体系的基础,是明确其独特的理论结构、性质和功能,掌握公安情报学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特点、方向和演变规律的前提。
信息科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二战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技信息呈几何级数增长。为了应对和解决“信息爆炸”问题,促进科学交流,提高研究效率,学者们开始关注和研究信息交换、信息扩散、信息检索等问题,并产生了一系列情报学理论著作。美国Sarah Sevic在《情报学导论》(1970)中认为,情报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和传播系统特征的科学[1]。前苏联情报学家米哈伊洛夫在其经典著作《科学传播与情报学》(1976)中认为,情报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科学传播的理论[2]。我国第一本官方情报学教材《情报学导论》(严益民,1983)也认为[3]“情报学是以信息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以整个信息交换活动为研究对象。情报学是专门研究科学信息的构成和特征以及科学传播全过程规律性的科学学科。”此外,戈夫曼的信息传染理论[4]、费森的微观信息传播理论[5]、维克利的信息传递理论[6]以及冯的“信息叠加”和信息交换对数变换理论[7],都把信息交换从科学技术领域扩展到社会信息的范围,重视对传播过程的研究,从而发展了科学信息交换理论。直到今天,传播理论仍是我国情报学领域的主流研究范式之一。
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情报学进入了发展低谷。在此期间,许多出版物停止出版,发表的文章数量急剧下降[8]。因此,情报学领域就情报学的学科建设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讨论的焦点是将“情报”扩展到“信息”的概念,将“信息科学”扩展到“信息管理”的领域。文献[9]统计显示,中文情报学期刊中以“信息”或“情报学”开头的论文数量逐渐减少。一方面,这种困惑和痛苦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从历史上看,我国情报学专业一直依附于图书馆学、文献学等传统学科,在图书情报领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包括公安情报领域,积累不多。我国大多数高校的情报学专业特色并不突出,各校情报学专业的发展方向集中在图书情报和竞争情报两个领域。笔者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找到公安情报学有效论文73篇[①],其中以“公安”、“情报”为关键词的论文35篇(其中公安情报学理论论文5篇,公安情报工作论文18篇,公安院校图书馆建设论文12篇)。以“犯罪”和“情报”(或“情报学”)为关键词,检索到26篇论文,25篇不重复;以“情报”、“刑事”(或“侦查”)为关键词,检索到26篇论文,13篇论文无重复。73篇论文中,12篇为传统图书情报内容,因此有61篇完全与公安情报领域相关。统计显示,几乎所有的公安情报论文都发表在公安期刊上。公安情报类教材也不在少数,主要有刑事情报学和刑侦情报学,如主编的《刑事情报资料教程》、余凤玲主编的《刑侦情报学》、倪、巩俐主编的《公安基层情报信息分析》。到目前为止,国内还没有一本名为《公安情报学》的专业基础教材。这些都表明公安情报学的建设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一门学科有它的普遍性和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当代情报学研究可以尝试分成具体的领域和行业来研究。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信息工作特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也必须有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情报学理论是支撑整个社会情报工作的“骨架”,是指导情报实践的方法论;公安情报学是众多情报种类中的一种,是“有血有肉”的。有“骨架”却没有“血肉”,情报学的研究只能在纯理论的世界里徘徊,这也是目前中国情报学陷入困境的原因之一。情报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公安专业知识相结合,是我们构建公安情报学学科的原则。公安情报学应该围绕这一原则进行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有自己的特色。
情报学是指导具体情报实践的方法论科学,是一切情报工作的基础。从事某一方面的情报工作,必须掌握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这个意义上说,情报学教育旨在让人们掌握信息运动规律,建立信息思维,培养信息素质,使人们能够运用情报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