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优秀论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家庭环境不同,父母水平不同,家庭教育的目的也不同。教育有法不依,这是真理。不同的家庭背景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所接触到的大多数家庭教育,无论是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还是综合素质来说,都是可取的,因为家庭在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和处事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和学生在出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时表现出家庭教育的缺失,这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认真反思。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原因:
1.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与高等教育体系对接过程的差异,在未来仍然由考试成绩决定的条件下,家长在基础教育阶段总是表现出“期待孩子成功”的期待。期望孩子成绩优异,报各种学习辅导班;期待孩子多才多艺,给孩子上各种美术课;期待孩子将来成为成功人士等等。,还会导致教育目的简单化,过于注重学习过程而忽视孩子思想品德的培养,以物待人,独立性等等。统计显示,在孩子的基础教育阶段,80%以上的家长能够主动联系班主任和学科老师,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在家里,也会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以防孩子放松学习,落后于其他同学。一般来说,在中小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知识,相应的家庭教育也主要是围绕如何提高孩子的智力,重点是培养健康、团结、友爱、活泼、快乐的学生;到了高中,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大部分家庭都在围绕升学进行家庭教育,重点是提高学习成绩,如何提高升学机会,如何进入大学。但是,与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相比,高等教育阶段面临的问题和任务更加复杂,差异更加突出。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自身的专业能力、人际沟通协调、心理适应等能力,还要面对很多以前从未遇到过的与职业规划、恋爱、成长相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大学后,社会和学校对家庭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每个家庭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是不平衡的。子女进入高校后,多数家长认为经过多年培养,教育任务已经完成,子女可以独立学习生活,管理责任应由高校承担;也有一些家长觉得,由于孩子高中学业负担重,管理严格,所以只关注孩子大学的物质条件支持,其余的就不管了;还有一些家庭因为自身原因,父母外出打工,自身因素,无法照顾孩子的大学生活,或者根本不关心。大多数学生都去远离家乡的地方学习。在和父母的沟通上,没有每天面对面的沟通,只有一次远距离的沟通,主要是通过电话、短信和各种新媒体。所以大学生虽然有很强的独立处理问题的欲望,脱离了父母的控制,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时候非常渴望和父母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希望给自己鼓励和勇气。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高校的家庭教育基本上处于停滞或失衡的状态。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和模式,在问题和困难面前,表现出不同程度、不同层面的家庭教育缺失,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带来的不仅是工作上的困难和挑战,更是思考工作、改革教育方式的强大动力。
2.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自上世纪末以来,全国高等教育进行了重大改革。经过新世纪十五年的发展变化,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大众化教育,但也造成了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学生数量增加、教学质量下降、就业困境等问题日益突出,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学生切身利益之间存在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也受到新时期各种新兴思想的冲击和挑战,传承下来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大学生复杂的思想现实存在矛盾。校舍的不断扩建,专业设置的增加,学生数量的增加,造成了学校快速扩张与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随着新思想、新问题、新困难的出现,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没有与大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产生了偏差和矛盾;学生不断变化的自我意识和心理困惑与辅导员多年的工作经验之间存在矛盾;在整个社会层面,存在着* * *与共同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家庭教育的距离,导致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高等教育的滞后。
3.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的缺失和不足。根据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到的父母类型的不同,我们可以简单地把他们分为:
1)专制型。专制型家庭教育是指父母要求孩子绝对遵守父母制定的规则,对孩子表现出不太积极的态度,对孩子的惩罚严格执行。这部分父母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较好,文化程度中等偏上,综合素质较高。但他们的孩子被严格控制,必须按自己的意愿做事,所以常被称为“虎妈”或“狼爸”。这种观念来自于中国传统“子不教,父之过”的影响。他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为孩子做一切事情,特别是干涉和限制孩子的人生规划、工作和婚姻,往往以孩子年龄小、社会经验不足为借口,要求孩子绝对服从他们的一切计划。一般来说,这种教育模式伴随着孩子的成长过程。一定时间后,他们教育方法的缺点会逐渐显现,但他们始终相信只有自己的教育方法才是最正确的。这类孩子往往表现出依赖性,没有主见,缺乏独立性,不知道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在人际交往和处事能力上容易出现障碍,不仅耽误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也使他们错过了健康成长的机会。
2)溺爱型。溺爱家庭教育是指父母对孩子无原则的过度溺爱和纵容,盲目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现在95年以后出生的学生家庭,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庭的中心人物。这类家庭一般家境殷实,经济优越感强,待人接物态度高调,社会地位高,权势方,高官厚禄,子女前途无忧。同时,家族世代娇生惯养,孩子是祖辈带大的,各种复杂的环境导致爷爷奶奶过度娇惯,导致家庭教育缺失。这种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普遍傲慢、任性,缺乏责任感,容易脱离群体。每年大学报到日,总能看到全家出动的场景,大包小包陪着孩子去报到,家长忙前忙后,而孩子却高高挂起。
3)无为型。无为是指父母无力或不作为教育孩子,孩子享有极大的盲目自主权。这种家庭多是因为父母文化素质低而贫困。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除了简单的情感努力,能吃饱穿暖,不做违法的事情,他们无能为力。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仍然可以交流。进入高校后,父母因为孩子离开家乡去外地读书,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当他们遇到问题时,不仅双方无法沟通,反而会形成严重的代沟,心理隔离时有发生。久而久之,如果把对父母的不满发泄在别人身上,甚至会报复社会。这样的家庭环境下的孩子,是非观念淡薄,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出现极端犯罪。综上所述,家庭教育缺失是一个严肃而深远的话题。每个家庭因为环境和教育方式的不同,培养和造就了完全不同性格的孩子。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教育虽然有法,但没有法,巨大的差异表现在教育理念和行为上,造成不同程度的效果损失。只有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才能共同承担起培养优秀社会人才的重任。
二,解决家庭教育缺失现象的对策和措施
大学家庭教育的缺失让我们学会反思:在新时代,如何利用好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将传统教育方式与新时代的变革有效结合,促进进一步提升?笔者从学校、家庭和学生三个方面提出思考,寻求解决办法和措施。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社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在巩固和提高学校教育的基础上,必须对家庭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加强教育的基础,进而提高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家庭教育作为大学生人生成长的社会组织,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在大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学院层面:主动拉近与大学生家庭的关系,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作者所在单位有一套完整有效的与学生、家长、老师的沟通机制:知心工程工作手册。学院严格规定班主任“十必谈、十必接触”谈话制度,特别指出学生在夜间不归、无故旷课、受到纪律处分、心理异常、学习困难等情况下,必须通知家长并做好相应的谈话记录。这样,家校沟通不畅的症结得到了有效解决,以学生为本、以成长为本的理念得到了更好的贯彻。定期召开辅导员和家长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努力建立以高校为核心、以学生为纽带、以家庭为网的庞大网络体系,利用新媒体的有效传播机制,向家长通报学校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征求家长对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想法。在这个网络系统下,我们将逐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和大众传媒的一体化、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协调有效的整体。
2)家庭层面:家长要在社会环境中提升自己,与时俱进,努力树立教育孩子的现代意识,多创造机会让家长和孩子多交流,多接触新鲜事物和想法,多参加集体活动。父母用现代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健康活泼开朗,适应社会的能力强,能够通过自己的探索成长。父母通常用鼓励和谈心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成长过程。父母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孩子以积极、阳光的方式面对生活,有助于培养冷静、健康的人格,使孩子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所成就。前几年,辽宁省教育厅开展了“千名辅导员走进千家万户”的社会实践活动,有效地开辟了家长与教师沟通的新渠道,搭建了他们之间的桥梁,弥补了实际工作中的不足;近日,江苏省无锡市的几位家长在山里办起了“私塾”。父母成了自己的老师,用独特的方式探索孩子的成功之路。所有这些现象表明,新的社会呼唤教育观念的更新。虽然处于探索阶段,但终于迈出了改革的一大步。
3)学生层面: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只有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与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完整的、成功的教育。自我教育的含义是指教育对象在其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把自己作为教育对象,按照教育主体规范和自我发展的要求,通过主体的自主性,经过自我选择、自我内化、自我控制的过程,有意识地改造和提高个体主体性,使自己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高度自省、自律的活动,是个体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重要能力。
第三,结论
因此,在家庭教育过程中,由于其双向性,一方面家长的观念在促进和转化中得到升华,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不断被激发,从被动教育到主动追求成长进步,最终形成更高的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成长的能力,从而保证家庭教育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