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锦瑟》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李商隐《锦瑟》主题赏析

我想知道为什么我的锦瑟有五十根弦,每根弦上都有一个青春的间隔。

圣人庄子白日做梦,蝴蝶蛊惑,帝王春心杜鹃啼。

人鱼在月绿的大海上流下珍珠般的眼泪,蓝色的田野向太阳呼吸着它们的翡翠。

一个本该持续到永远的时刻,在我知道之前已经来了又去了。

——李商隐《锦瑟》

《锦瑟》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有争议的诗歌之一。这首诗以含义隐晦、意境朦胧著称,也以其独特的朦胧美和丰富的暗示性,吸引了历代诗评家、注释家一次次试图揭开她神秘的面纱。

李商隐的诗大多难懂,其中《锦瑟》首当其冲。典故的运用是李商隐诗歌难以理解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李商隐的诗常常是逐句用典,而用典时又是“常用暗用,借用或活用。”(1)甚至一码多用。所以一首诗的意思往往和原来的典故不一样。《锦瑟》一诗中的典故不止一个,这些典故被诗人整合,“经过主观想象的创造,有了全新的形象。”它已经脱离了最初的历史时空之湖的概念,独立成为当下的一个形象。“(2)本文将总结分析历代诗评家对这首诗的评论,并通过分析这首诗中典故的运用来尝试解读和鉴赏。

一、历代学说

从北宋的刘攽、苏轼到现在,有100多位翻译家。历代诗人都对该诗作了瑰丽的阐释,但见解不一,甚至自相矛盾。如果稍微分类的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七项:(3)

1,乐至说

要注意“锦瑟”这个话题,认为这首诗讲的是乐器的乐器。《苏千杂记》说:“金琴只是一个器皿,其弦五十,其柱如是。它的声音也适合怨和。施立的“圣人庄子白日做梦,被蝴蝶蛊惑”是恰当的;王《春心杜鹃啼》,怨;“人鱼把珍珠般的眼泪洒向月色碧绿的大海”,青也;蓝色的田野对着太阳呼吸着它们的玉石。在一篇文章中,歌曲做到了极致。”(4)宋的《周岩诗话》和胡载的《苕溪丛话》也持此观点。作者过于注重题目,忽略了诗歌的本义。(5)

2.哀悼理论

何超在《倚山诗》中说“此悼诗也。第一联以五十弦童女鼓之器悲,深石天皇开始抒发哀思,还有人欲罢不能;第二联是伤心自己变成了异物;腹联亦悲其不能复兴,曰‘思中国’与‘忆’,主旨明确。”(6)郝、朱和朱彝尊也主张这一理论。(7)《孟心石密友史》考证李商隐生平为悼亡诗。(8)这种说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遗憾的是,涉及到悼念对象时,往往是一个巴掌拍不响。

3.爱情理论

从锦瑟这个词,我们可以说它是女人的名字,或者说它是爱情的东西。比如刘,认为是令狐楚家的青衣。宋·姬敏《唐诗三百首·锦瑟·令狐之妾》(9)苏认为“锦瑟是商隐的爱情纪念”。(10)郑旭萍认为这是李商隐写给他嫂子的。(11)这种说法纯属武断,不可信。

4.自伤理论

清代王诗涵认为李商隐在《诗论》中使用金竖琴是在自残。(12)此外,密友王富民也这样说过。(13)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但是对联的求解有问题。比如王富民说“海为官场,月为权臣,日为君主,从而得出权臣不灵,皇帝仁慈难得的结论”(14),这显然是一种比喻。

5.隐喻理论

清代张彩田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玉溪年谱注》中李德裕的怀念之情。(15)而刘文英认为这首诗“意味着整个故事都是因为令狐桃居的无意识,感叹其人生经历的堕落。”(16)这个说法太牵强了。

6.论诗歌理论

由于这首诗被收录在宋代李义山诗集的教科书中,人们认为这首诗是诗人一生的总结。清代王应奎在刘楠的杂文中持此观点。(17)钱钟书、邵德润从形象思维理论上把这首诗解释为一部论诗之作。(18)

7.其他人

有人认为诗若穷尽,则无味,主张不要深究。比如明代的王世贞在《论全唐诗》中说“不懂则无,懂则有。”(19)梁启超也认为这首诗“开了一句话,要我解释。我甚至搞不清原意。我认为它很美,给了我阅读的新乐趣。”(20)这种说法过于强调感性印象,只能作为欣赏笔记。

纵观所有的理论,不乏客观的言论,但很多诗评家在违心的时候,往往会加入太多武断的臆测。人们在谈论世界的时候,往往把这首诗当成事实,不惜曲解诗歌,而不顾诗歌的叙事性和史实性的区别。

第二,解决问题

汉魏六朝以前,诗与题的关系比较松散,但从唐代开始,诗与题的关系开始紧密结合。诗歌不仅“逐字逐句地写出了主题”,而且“诗歌的理解往往依靠主题来提供线索”。(21)另一方面,由于唐宋时期的题名大多是明确的,“那些题名模糊的,往往暗示着这首诗是诗意的,但却有其他含义。”(22)

《锦瑟》这首诗的题目也引起了很多争议。很多评论者认为《锦瑟》的标题只是以这首诗的前两个字命名,其实和无题诗是一样的。比如《连州诗》:“倚山是一首无题或有题的诗,有所指,但不一定有所指。”《锦瑟》是一首特别的歌。它的做法和《毕成》的三首歌一样...把前两个字作为标题是没有问题的。”(23)余寿珍和施蛰存也同意这种说法。(24)这个说法虽然有道理,但是也有瑕疵。既然李商隐有意做无题诗,为什么不把一首风格和做法与无题诗相似的诗命名为“无题”呢?所以《锦瑟》虽然看似只取了两个字作为标题,但应该有它的含义。这首诗确实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但也不仅仅是简单地“截取前两个字”以作对比开始,与字面无关的无题诗。虽然我写的东西和约瑟夫有关,但我有值得信任的地方。

第三,索隐

面对一个美丽而又令人困惑的诗意境界和一大堆不同的假设,一开始我不禁眼花缭乱,但仔细搜索之后,我发现混乱中有线索可循,多样中也有相似。很多猜想其实都是诗本身的指挥的暗示,以及不同读者对时间的不同感受和联想。它们往往是一体的,而不是窥一斑而见全豹,但也不一定是互斥的。如果我们根据诗人提供的线索找到它的主题和基调,并整合各种原本可以相通、兼容或平行的理论,我们或许可以在不严格观察其丰富内涵的情况下,更接近这首诗的真实本质,我们也会对其艺术特色有更实际的观察和理解。

一般来说,韵脚的开头和结尾都有较多的叙事和直接的抒情成分,往往把整个思想都包含在其中,有时甚至一百分都分不出来。但是下巴和腹部的连接往往敷衍了事,图像密度很高。这首诗的第一副对联以“五十弦”之形,以“一弦一柱”之悲音引出“思过年”,最后一副对联以“忆往事”回应“思”字,以“惆怅”唤醒思过年的感觉,某种程度上告诉我们,这首诗是诗人追忆过年往事的作品。当然,这种对中国人生命体验的虚妄感有着非常广泛的内容,既可以涵盖诗人的丧痛乃至爱情生活的悲剧,也与诗人描写自己不幸的生命体验、充满感伤情调的诗歌创作有关。我个人认为,伤害一个人的生命体验,吟咏悼念,叙事创作,对于李商隐这样一个处境凄凉孤独的君子,“能伤春复来”的诗人来说,可以说是三位一体的。锦瑟既可视为诗人凄凉人生体验的象征,又可视为其感伤人生体验诗歌创作的隐喻,正如他在《让府东阁醉有作》诗中所言:“有美名,人生体验美。”当然,根据、房中曲、西溪等诗,认为是与怀念妻子王有关,但实际上这是齐头并进的,因为哀声包含了哀声。

第一句以金竖琴开头。面对锦瑟的悲伤,诗人做了一个愚蠢的演讲来哀悼。锦瑟多少跟弦无关,却被人言之凿凿,指责为“无端”,一种痴怨之情油然而生。所以薛雪在《一首乱世佳人诗》中说:“这首诗全是‘无端’二字,妙就妙在此。”(25)锦瑟有那么多弦,不是“错”也不是“不对”,诗人执意抱怨:锦瑟,你怎么有那么多弦?就锦瑟而言,“五十弦”是诗人诗中常见的做法,如《七月二十八日晚与秀才王正儿一梦》:“香菱五十弦遭雨打”,再如“五十弦作,中路分宫签”,可见这在诗中并无特殊用意。有人说诗人在中国年近五十(按年表,此时诗人四十五岁),感慨时光流逝,不禁回忆起过去的岁月。其实《五十弦》就是为了营造一种氛围,去看沉重的过去和爱的九歌。诗人写这个不是为了让人死。所以,要理解这首诗,首先要理解主旨,不能拘泥于专栏,击鼓传花。宋代诗人贺铸写《玉案》:“谁是金色花之度?”,但这幅对联绝不是中国的作家年。因为“花年”和“年华”是不一样的。这个“中国年”不能解释为年龄,而是指“青春”,也就是所谓的青春。“每一朵花都有一个青春的间隔”意味着:诗人聆听锦瑟复杂的琴弦,思考中国的过去;声音复杂混乱,不好说。我们的战斗精神对过去的中国新年是非常广泛的,所以诗人不会只感到他失去了青春。此时的他,应该是“默而忧思,思之千年;悄动,见万里。”这时候,他也许在想已故的国旗,也许在想会议生活的创作,但所有这些想法都是由悲伤的鼓声和乐器声引发的。是诗人听到“一弦一柱”的哀怨声,不禁触动自己的生命体验,沉浸在过年逝去的记忆中。威廉·詹姆斯曾说:“人的意识并不是他自己看来的一大堆碎片。乍一看,似乎可以用‘链’或者‘系列’这样的词来形容,其实是不合适的。意识不是拼凑出来的。”(26)因此,诗人的思想此时不可能只是一个历时性的活动,即一个片段一个片段,同时应该是* * *,许多画面同时浮现在诗人面前。一个诗人看待事物,思考人,是有道理的。以前书法家一般只关注这一句“逗下四句”,而妙处其实是“一弦一柱”二字。第一副对联由“五十弦”和“一弦一柱”组成,是文字的延续,而两句由“一弦一柱”和“思中国”是一脉相承的。此外,这幅对联是对联和颈联的内容和表现的一般提示,表明它们所描写的不仅仅是竖琴的声音,更是诗人“思中国”的声音。“音乐志”论虽然不完全适合每一句所写的场景,但说明中间四句直接描述了音乐的境界,颇具欣赏性。

开始联盟的意图很明确,就看下面怎么承接了。《颛顼》的最后一句用的是“庄”这个代号。这句话的关键在于“迷”字,既描写了如梦似幻的恍惚,又描写了醒来后的空虚与幻灭。从描写音乐境界的角度来看,这种迷离的境界和迷离的感情,描写了竖琴如梦似幻、扑朔迷离的声音;从表达诗人的中国历感和生活经历来说,它是一种象征。在其他诗歌中,诗人多次用梦来描述他生活的变幻莫测,有时他直接使用蝴蝶梦的佳能。如《天使的生命除了梦还有什么》《我有一个大梦》《可怜我秋日梦蝶》《寒村枕蝶》等等。可以和这句话交叉引用。说“孟晓”是幻灭的速度。尽管《孟晓蝴蝶》是出自庄周,但诗人一旦使用它,就不仅仅是一个“传神”的问题了。王迪在这幅对联的下一句就是传说中的杜宇,也就是杜甫。在李商隐的诗中,“伤春”指的是忧国忧民、伤国忧民时感伤的人生体验。所谓“永恒的变心不比伤害春天多多少”、“故意伤害春天来告别”、“过年什么都没发生,只是伤害了春天自己”。一方面表现了声音的悲伤,如杜鹃泣血;另一方面又像是隐喻了自己的爱恨情仇,却托付给了一首布谷鸟泣血般的诗。诗人的诗中有很多把自己的诗与鸟鸣相提并论的例子,如“聪明的牙牙怎会无心,美好的瞬间未必有美好的时光”“五者伤心欲断,一书无情”。

由于生命的伤害、哀悼和叙述是三位一体的,这幅对联也包含了诗人对亡妻的怀念。当这位诗人风华正茂时,他疯狂地爱着他的妻子。现在妻子死了,他就像“春蚕到死”一样,甚至死后还会像布谷鸟一样日夜哀恸。

对联之后,格律诗的“起”和“承”,该“转”笔了。笔到这里,大概已经到了前面的一个点,好像是一个结,意义还有待应用。这时,在所有的幻灭中,“一个潜在的细节会突然引起他的注意,从而打乱他构图的平衡。”(27)那么潜在的细节是什么?当然是诗人描述的丰富多彩的神话传说。于是他抖出腹联。

“海”的句子既有鲛人在南海哭泣时眼泪变成珍珠的传说,也有“沧海一粟”的经典。既是对锦瑟孤独凄苦的音乐境界的描写,也象征了诗人被遗弃、被抛弃时孤独的人生体验。“海中有泪”其实是诗人的想法,他死去的妻子会在月光下思念自己,夜夜哭泣。诗人把锦瑟明演奏的音乐意境描绘得模糊而朦胧,也象征着他毕生的追求就像“蓝田对日呼吸其玉”一样难以捉摸。类似的境界或感受也经常出现在诗人的其他诗歌中。比如“光离蒲外远,烟中有微响”“如何使雪月明夜更在姚明十二楼”等等。钱钟书曾指出:“今天我们不说‘珠子是眼泪’,而说‘珠子有眼泪’是看到珠子虽然是圆的,却还含着疲倦的眼泪;成了不可多得的戏码,依旧酸酸刺鼻。不失人气,必不可少。”(28)让我们看看诗人是如何把他对亡妻的思念放在里面的。相传,傅母亲的陵墓在蓝田玉山,那里埋葬了许多唐代文人和妇女。李商隐的旗子也埋在虞山上。这句话说的是玉山上,王的灵魂在月下生机勃勃,如紫玉,无所寻。诗人在《山的崇拜》中写道,他去蓝田玉山祭祀妻子。“从来不是长绳,水到云端难恨。欲为麻姑买海,一杯春露寒饥。”妻子之死,犹如东流之水,有着无尽的恨意。

影片结尾绑在一起,明确提出“这种感觉”这个词,与“中国年”的开头相呼应。“此境”指的是对联和腹联所概括的情境,即一个人悲惨人生经历的各种境界。诗里的意思是:这样的感情,不要等到今天的回忆才开始感到压抑,那时候就已经是枉然了。“惆怅”二字概括了“思中国”的所有感受,所有的迷茫、悲伤、孤独、幻想都统一在这个字里。当时的遗憾,不仅在过年的时候强调了过去的悲伤,还把过去和现在对立起来,加倍了今天回忆起来不能容忍的失望和悲伤。如果说对联、腹联是听到脑海中浮现的琴声的情境想象,是与琴声相对应的发自内心深处的悲凉之声,那么对联就是鼓声琴声过后的幻灭与沉思。锦瑟悲凉的声音停止了,但寂静中,仍有无边的惆怅,回荡着悠长而苍凉的余味——“千丝万缕怎能如词,我为世间永恒的爱情悲伤!”

第四,欣赏与分析

纪晓岚评价说:“从思考中国的那一年开始,传承‘这种感觉’这个词,封面开始有了乐趣,但是里面有阻力,所以召回了。”(29)

这是一位雄心勃勃、才华横溢的诗人在回忆关于你的悲壮话语时,奏出的一曲生命悲歌。整篇文章笼罩在一种浓重的悲凉气氛中,反映了一个没落时代诚实却又必然软弱的知识分子的悲剧心理;不仅不满环境的压抑,也无力反抗环境;既追求想象,又感到空虚幻灭;我对自己的悲剧命运深感痛心,对悲剧的原因感到惘然。

这首诗整体上类似于诗人自成一章的性质。但由于他在回顾《过年的经过》时,并没有使用通常的表达生活的方式,而是把自己的悲剧人生经历和悲剧心理变成了一幅独立的、有据可查的画面。这些画面既有形象生动丰富的特点,也有内涵模糊、抽象、朦胧的特点。这使得它们不仅缺乏通常抒情方式的明确性,而且比通常的抒情方式更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但这些模糊的象征性画面都局限在“思中国”和“惘然”的范围内,所以读者感受和理解上的一些具体差异并不影响对诗人悲剧人生经历和境遇的整体把握。整体意义的清晰和局部意义的模糊,象征画面的鲜明和象征意义的朦胧构成了该诗的最大特点,同时该诗的优缺点也在于此。

纪晓岚说“中间四句失而梦幻,所谓‘惘然’也。”(30)的确,这首诗最难以捉摸、最不确定的是中间的四句话。仔细想想,不难发现,这四句话所展示的象征性画面,在意象构成和寓意上,具有诗画乐三位一体的特点。他们都用诗歌的语言和一致性,把锦瑟的各种艺术意境化为生动的画面,从而概括他在中国生活的各种人生境界和感受,传达他在中国的迷茫、悲伤、孤独和惆怅的感情。这与西方立体派画家毕加索的名作《格尔尼卡》的表达方式类似。我们都知道《格尔尼卡》是一幅关于战争经历的画。“这幅画的内容是用象征的手段反映普遍的暴力,当然也应该反映格尔尼卡的悲剧。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幅画的形式是为了打破内外的对立,建立一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31)当画家表达战争带来的痛苦时,经理说”。画中有很多张着的嘴似乎在叫喊,表现出极大的痛苦,但这是一幅画,没有声音。通过这些张开的嘴巴和伸出的舌头,毕加索似乎在说,我想表达和表达这种恐惧,但艺术达不到这个目的。我能做的就是‘我想表达’。绘画不能发声,也不能说话,所以艺术家要做的就是把无声的呐喊表现出来。毕加索想让他的艺术达到他直接感受到的强度,让它充满力量,但绘画做不到,所以他只能表达这种无声的呐喊。”(32)那么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诗人是想表达自己的迷茫、悲伤、孤独和忧郁,但诗人是不可能喊出“我迷茫”或“我痛苦”的。因为诗贵于寓意,歇斯底里的呼唤和呼喊都是诗。因此,诗人必须通过物体,即形式意象,将内心的痛苦外化。当然,诗人可以选择他需要的意象。因为此时诗人的思绪是无穷无尽的,他不可能用一种特定的五香来传达内心的感受,这就使得他所选择的意象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诗人希望自己的诗歌能让自己内心的痛苦达到可以直接向主诉说的地步,所以和毕加索一样,他遇到了“从极度痛苦到难以表达”的问题,诗人选择那些意义模糊的象征性画面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痛苦。同样,诗歌是一种停滞的语言,写在纸上也是无声的。诗人能做的是“我要表达”,这种无声的呐喊通过锦瑟表达出来,所以这些画面具有音乐意境、画面意象、诗歌意象的三重意蕴。这些多重暗示的融合,一方面使其含义特别丰富复杂,另一方面又具有三者之美。可以说,诗、画、乐三位一体的象征意蕴是这首诗整体构思的根本特征。如果读者不能把握这一特点,单纯从诗歌这一方面去探究,必然会产生误解。

虽然在时间、空间、情感上没有固定的顺序和逻辑关系,但中对联所展示的象征性画面都带有一种悲凉迷茫的情绪。再加上工整的对仗、哀怨的押韵和相关的意象,全诗仍有明显的整体感,哀怨的情感与飘逸灵动的诗歌语言相融,使这首诗更加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