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对美国殖民意识的介绍
1978之后,情况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早期历史领域的专著虽然很少,但论文数量已经相当可观,涉及的课题逐渐增多,研究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同时,未来早期历史研究的重点和趋势也逐渐清晰。
一个
这里说的早期美国史是指1815之前的美国史。注意这里的“America”应该是“America”而不是英文中的“The United States”。不是国名,时空范围比美国更广更模糊。殖民时期没有“美国”,但它仍然是“美国历史”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美国历史”的背景或前奏。美国早期历史在中国大学历史专业的世界史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般的世界史教材通常会用一章来讲述北美殖民地和美国革命的历史。在吴和齐主编的《世界近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版)一书中,美国殖民时期和革命时期所占篇幅为44页,而从那时到20世纪初的美国史则散见于各个章节,约占20页。然而,在中国的美国史研究领域,早期历史并未受到重视。专门研究美国早期历史的人可能不到20个,包括研究生。国内研究者中似乎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观点,北美殖民地的历史只是美国建国的背景,建国初期的美国不过是个“小国”;美国历史的研究应该以美国为中心,美国自南北战争以来,尤其是20世纪以来变得强大。或许是类似的原因,外交史自南北战争以来在美国历史中特别受青睐,研究人员和研究著作的数量几乎相当于美国历史的所有其他领域。从1989到2000年,发表美国史(不包括美国外交史)文章的作者有585人。同期发表美国外交史(不包括中美关系史)文章的作者接近400人。参见胡国成主编:《透视美国:近年来中国的美国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87页。直到现在,这种情况也没有太大的改变。比较不同时期类似主题的文献数量,也可以解释早期历史相对被忽视的原因。中国期刊1979-2007年的文章中,标题中有华盛顿名字的文章有77篇,有杰弗逊名字的文章有71篇。包含林肯名字的文章有186篇,包括富兰克林?罗斯福名下的文章超过366篇。同期期刊文章中,标题中带有“独立战争”(或“美国革命”)字样的文章只有108篇,而带有“内战”(或“内战”)字样的文章达到170篇。注: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2007年3月26日的数据,2007年的数据不完全。另外,本文引用的中文论文除论文集中的论文外,其余均从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下载,下面不作说明。注末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说,早期历史成了某种“意识形态偏见”和“学术势利”的牺牲品。
事实上,中国对美国早期历史的研究并不比美国历史的其他领域起步晚。毫无疑问,老一辈学者对此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黄、丁泽民、张有伦等资深学者出版了美国早期史著作。特别是黄教授在1957出版的《美国早期发展史》,可以说是这一领域的开创性著作。注黄教授后来对该书进行了修订和扩充,改名为《美国史大纲》,1492~1823,由重庆出版社于1985年出版。脚注最后的这本书叙述了从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到《门罗宣言》发表的300多年的美洲历史,内容涉及“北美殖民地的历史背景”、殖民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独立战争、制宪会议、民国前期等。作者以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线索,构建了美国早期历史的框架,对1823之前美国历史上的各种重要事件和趋势进行了叙述和评论。重视早期历史中“人民”的作用,认为人民是推动独立和革命、争取民主的最坚定的力量,同时对开国一代领导人给予积极评价。作者参考了早期历史各个领域的许多代表性著作,并利用了几个基本的历史数据集和历史人物。在当时的研究条件下,可以算是一部有据可查、内容丰富的著作。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书中附有历史图片、地图、重大事件年表、书目、翻译表和索引,方便读者阅读,而这种优势正是后来很多学术书籍所缺乏的。
在老一辈学者中,刘友昌教授和齐教授专门研究早期历史。刘友昌教授是中国早期美国史研究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50年代,他出版了一本160页的美国独立战争史。刘友昌:《美国独立战争简史》,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注意尾部
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他专注于美国早期历史,在殖民地时期的政治制度、奴隶制的起源、美国革命和杰斐逊等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有注释的代表性论文有:《独立战争与美国人民争取民主改革的斗争》,《山东师范学院学报》2、4期,1979;《论托马斯·杰斐逊的民主思想》,《历史研究》第4期,1980;《美国奴隶制的起源》,《历史月刊》第4、5期,1981;《殖民地美国的议会制度》,《历史研究》第1982期,第1期;《论第一次美国革命的成就》,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三联书店,1983;《论北美殖民地政治结构中的民主因素》,《文史哲》第3、4期,1987;杰斐逊与美国现代化,《历史研究》,第2期,1994。注末他对80年代初美国革命成就和影响的论述,挑战了五六十年代美国学者的观点,弥补了国内研究的不足,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他对托马斯·杰斐逊民主思想的论述引起了美国学者的关注。出版《杰斐逊传》1990,评论刘有昌:《杰斐逊传》,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注意尾部
2005年,一百多万字的《杰弗逊全传》问世。刘友昌:《杰弗逊全传》,齐鲁书店,2005年。后者是目前中国最重要的美国早期历史书。这部杰作不仅体现了深厚的文学和历史技巧,也反映了一位中国学者对美国早期历史的独特理解。在研究和写作中,他努力追求外国历史研究的“本土化”:一方面,他通过对比中国的历史人物和传统价值观来解读杰斐逊的思想和人格,同时,他在表达中使用了古朴流畅的词语,体现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对于这种尝试,美国历史学家或许有不同看法,但他探索外国历史研究“本土化”的良苦用心,无疑令人钦佩。
齐教授不仅在殖民地教育史和美国革命史方面取得了独特的成就,还在北京大学设立了美国早期史硕士学位项目,开创了国内早期史研究者培养的先河。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她指导了65,438+00多名早期历史研究生,其中一些人去了美国深造,取得了新的学术发展。这些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涉及弗吉尼亚殖民议会、切萨皮克的烟草种植、马萨诸塞湾殖民地的清教主义、宾夕法尼亚的贵格会教徒、北美的“光荣革命”、殖民地的“劳役地租”、殖民时期的妇女、英国与殖民地的关系、英国“文艺复兴”和北美的殖民移民等问题。注释这些论文的缩写或由此衍生的论文,大部分收录于齐主编的《美国历史探索》(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这些问题都属于美国建国前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在中国以往的美国史教学和研究中并没有独立的意义,只是作为美国革命的背景。她提倡研究殖民时期的历史,就是为了突破这个“旧框架”。注齐·,主编:《美国历史探究》,序言,第1页。同时,她在北京大学进行美国史的学科建设,以早期历史为主,与外国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邀请了奥斯卡·汉德林、斯坦利·N·卡茨、迈克尔?卡门、玛丽·诺顿和波尔在北京大学讲学;她主持收集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至今仍在研究和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1978开始,中国的美国早期史研究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可以算是真正的起步阶段。这一时期,涉及早期历史的作者增多,发表论文约150篇。根据杨裕生、胡毓昆《中国美学研究论文集》所列文章统计,1979~1989(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版)(不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注末大部分论文属于政治史领域,涉及美国早期的主要制度、重大政治事件和开国先辈,包括早期奴隶制、“契约奴隶”、清教主义、议会制、美国民族的形成、独立战争、1812战争、华府、富兰克林、杰弗逊、亚当斯、托马斯·潘恩、汉密尔顿、麦迪森等等。自1990以来,早期历史研究领域并无明显变化,仍以前述重要事件、制度和人物为重点,尤其是殖民政治、美国革命、联邦宪法、1812战争以及华盛顿、富兰克林、杰斐逊、汉密尔顿和潘恩。突出的变化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论文数量大幅增加,17年论文总数达到310左右。根据2007年3月25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的数据,计算注释(2007年数据不完整;不包括研究生学位论文)。脚注按平均10年计算,大大超过以往任何10年;二是研究水平提高了,讨论的问题比较具体,使用的原始文献增加了;第三,观点和解释越来越开放,教条主义教条主义开始淡出早期历史写作。这表明,虽然专门研究人员的数量没有明显增加,但在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上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
在讨论美国早期历史的各种问题时,中国学者表现出明确的政治立场和理论取向。他们使用的概念和分析工具,基本上都是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但有一个明显的变化:90年代以前,马、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著作中的词句,在许多文章中经常作为直接引语,甚至作为论据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更多地转化为一种方法和分析工具,或者内化为一种构建解释框架的要素。黄教授于20世纪50年代撰写的《美国早期发展史》,用当时所理解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来梳理美国早期历史的脉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原理来解释早期历史中各种事件和制度的性质和意义。例如,独立战争被视为“北美殖民资产阶级”的斗争,“要求建立适合当时生产力蓬勃发展的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注黄:《美国早期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脚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在早期历史中经常使用。例如,美国北部的工商业者被称为“资产阶级”;美国革命被定性为“资产阶级革命”;美国革命建立的政权被称为“资产阶级民主* * *和制度”;下层阶级与社会精英之间的冲突被视为“人民”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学者试图用毛泽东的“持久战”理论解释美国独立战争的过程,认为战争必须经历武装起义、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击四个阶段。美国的胜利是必然的。注李世亚:《论美国独立战争进程的内在逻辑》,杨等主编:《美国历史文选》,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第60-68页。中国学者更关注普通人、黑人和妇女在独立战争中的作用,因为他们相信“人民是历史的真正推动力”的理论。注刘友昌:《北美独立战争胜利的原因》,《历史教学》,第1957期,第25~31页。注意尾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中国学者试图吸收和借鉴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和政治学的理论概念,研究早期历史的相关问题。一篇博士论文试图运用国家建设理论分析邦联国会的运作和意义,试图说明美国早期国家建设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充分肯定邦联作为美国最初国家形态的地位。注:方磊:《邦联国会与美国早期国家建设》,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注末有学者尝试借助政治文化的概念研究早期政治思想,以突破片面关注精英文本的局限,将普通民众的政治观念和主张纳入政治思想史研究的视野。注李建明:《美国独立战争前的政治争论及其意义》,《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马萨诸塞州宪政运动的意义和影响,《历史研究》2004年第1期;《美国革命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历史研究》2007年第1期。注末,有学者运用社会学和宗教学的理论,从“跨大西洋视角”研究北美奴隶制和黑人文化的变迁。注高:英国历史传统与北美奴隶制的起源,《历史研究》第2期,2006 54 38+0;大西洋视角下的北美奴隶宗教:一种文化混合物,提交给2006年8月举行的“从国际视角重新审视美国历史”国际研讨会。当然,这种尝试总体上处于“初级阶段”,仍有明显的局限性和不足。因为中国本土的社会科学理论还不够发达,中国学者可以利用的理论资源大部分来自欧美学术界;如何借助国外的理论资源获得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仍然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问题。
在美国早期历史的研究中,信息的缺乏曾经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中国的美国史研究起步较晚,资料积累严重不足,尤其是早期史领域。所以大部分学者写作时主要靠引用美苏学者著作中的史料。黄教授在上世纪80年代初写道:“博斯廷的《美国人:殖民时代的经历》一书,包含了殖民时代政治、战争、宗教、科学、出版、语言风格、医学、艺术等方面的丰富信息。当我们研究殖民时代的美国历史时,我们不得不参考和选择具体的史料。”注黄:开创美国史研究的新局面,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编:《美国史论文集》1981~1983,三联书店,1983,第12页。按照严格的标准,布尔斯廷的书是一部通论性的著作,所以引用史料必须非常谨慎;但在当时的条件下,能看到布尔斯廷的原著,是很多研究者羡慕的事情。在研究美国宪法的制定时,使用麦迪逊的《1787联邦会议辩论纪要》和海因曼的《美国建国时期政治论文集》是非常有价值的。美国开国元勋的个人文献在国内一些图书馆可以找到,但大多不全。此外,由于条件的限制,许多研究人员没有接受过美国历史的正规培训,对使用原始文献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史料的解读能力有限,因此一些在国内可以获得的第一手文献没有得到有效利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获取美国早期史料的渠道逐渐拓宽,美国历史文献建设不断进步,利用史料的条件明显改善。刘有昌教授对杰斐逊的研究充分利用了各种版本的杰斐逊文献集和著作集;大多数研究汉密尔顿的文章都引用了汉密尔顿的文献和著作集。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以及高校数字化数据建设的进步,通过网络获取早期历史资料和研究文献变得越来越方便,这对提高研究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近年来,南开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陆续开放了Readex的“美国档案”系列数据库、Gale的“18世纪文学”数据库和“早期英文书籍”数据库。加上“JSTOR”、“EBSCO”、“ProQuest”系列数据库,以及大量免费的数字文献网站,研究者可以极大地利用各种史料,掌握相关研究信息。最近,一项关于约翰?温斯洛的博士生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各种版本的温斯洛作品,以及马萨诸塞湾殖民地和一些村镇的档案汇编;一个研究邦联国会的博士生,从网上获得了全套邦联国会会刊和全套邦联国会议员书信集。他们都没有得到在美国做研究的机会,但是在数据工作上达到这样的水平,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在一定程度上,早期历史和外交史一样,已经成为中国美国史研究的最佳领域,其发展潜力确实令人振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