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种论证方法如下
议论文方法也是议论文写作三要素之一,是指运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证与论证之间逻辑关系的纽带。如果说论证解决的是“需要证明什么”的问题,论证解决的是“证明什么”的问题,那么论证方法就是用来解决“如何证明”的问题。
论证方法分为四种,各有特点和优势。现在我结合2006年中考试题给大家讲解一下:
一、论证方法的类型和作用:
(一)演示方法
论证法:简称例证法,是根据需要,通过引用某些事实来证明观点正确性的方法。要求事实充分、确凿、有代表性。
例1:(2006年删除南京艺术学院附属中学)信息时代是为会使用信息的人准备的。把数据的所有碎片都当成信息的人,是不能正确使用信息的;那些把所有有用的和没用的东西都塞进脑子里的人,是无法成功利用信息的。只有对你真正有意义的信息才能称之为信息,其余的都是垃圾,只会让你更加无知。也许我们都有过这样的“超负荷健忘症”。听了一场毫无意义的演讲,我们不仅一个字都没记住,甚至连车停在哪里都忘了。
问:这篇论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举例论证。提到了“超负荷健忘症”的例子。其作用是证明不加选择地获取信息的严重后果(危害)。
2006年,海南省课改实验区被删除。歌德几乎花了半辈子学习绘画,却没有成功。面对人生不断的阻碍,他及时调整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孙中山年轻时,悬壶行医。最后,他发现治疗一个人并不能拯救社会,于是他转向革命,最终取得了世人敬仰的伟大成就。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的人是通过不断的实践找到成功之路的,而不是一开始就站在正确的起点上。所以不能盲目相信自己的利益,靠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尝试各种发展路径,与时俱进调整努力。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有找到自己,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实现自己最大的价值。
问:这一段用的是什么演示方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示范法(例证法)。作用就是用这个例子来证明成功人士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找到成功之路的,所以要学会在实践中尝试各种发展路径,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的努力。
举例论证的作用:事实胜于雄辩,用确凿典型的事实证明观点,会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二)引用论证法
引用与论证:简称引用,是指引用正确的科学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的见解、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来证明论点。
例1,(随州市2006年修订)古人云:“信书不如无书。”读书的最终目的是把“死”书活读出来,让它们发挥作用。“死”与“生”之间,互为服务,相辅相成。我们强调读“死”书,但并不坚持。“死”和“生”都是为了人。人要书“死”,书就“死”;人要书活,书就活。这就是所谓的“妙用,一心。”一个好的读者手里有一把金钥匙,可以打开书籍的神秘。书是死的,但金钥匙是活的。“死”和“生”的关系,大概就像书和金钥匙的关系。我们必须有书,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有一把漂亮的金钥匙有什么用?所以,说到读书,你得先读书。
题目:文章采用引用的方法。请找出它并解释它的功能。
参考答案:古人说“信书不如无书”。作用是引用古语阐明“死”和“生”不是绝对孤立的,而是互为利用,相辅相成的。
功能:使用权威的文字,使推理更加深刻、透彻、有说服力,注重理论的力度和文章的思想深度。
(3)隐喻论证
隐喻论证:简称隐喻论证,人们用熟悉的事物作为比喻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百色市,2006)人生最苦的事是什么?穷?不沮丧吗?不是。旧的?死了?都不是。我说过,人生最难的事,就是背负一份未完成的责任。人若能知足,则穷而不苦;如果你能安静下来(不要做额外的希望),虽然失意,但不苦;老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事情,对于一个有哲理的人来说,苦一点也不算什么。只是一个人只要活着,就应该做点什么。如果你没有完成你该做的事情,就像肩上有了几千斤的重担,再也没有痛苦。为什么?因为良心,无处可逃!
(附:本文中心论点是:人生是最苦的事,莫若背负着一份未完成的责任。)
问题:这篇文章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它的功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隐喻论证(隐喻论证)
“如果你没有完成你应该做的事情,就好像你的肩膀上有几千斤的重担”,这生动地展示了人生中最苦涩的事情,而默里正背负着一份未完成的责任。
隐喻论证的作用:深入浅出地解释观点,形象地证明观点,使观点更清晰,更容易让读者理解。
(4)、比较论证法
对比论证:通过比较一个事物的利弊或其优缺点来证明一个论点的方法。
例:(江苏盐城市2006年删除)陶渊明不是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是曲眉侍奉权贵,顾不是清朝大官,...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不以其高官厚禄为荣,生活节制,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被后人传颂。相反,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繁华一时的,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殆尽。
问:除了例题示范法,本段还使用了什么样的示范法?它的功能是什么?
参考答案:比较论证的作用是通过正反比较,使论证更加透彻、深刻。
比较论证的作用:可以使是非对比清晰,是非更加明确,给人以生动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