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母校杂记

忘了哪个作家说过,没有人永远18岁,但有人永远18岁。私底下18岁只是一个统称,代表你年少轻狂,懵懂却无所畏惧的日子。过了那个时间点,那种冲动就很难再存在了,剩下的只有对过去的怀念。

昨天回学校,和还在读博的舍友聚在一起,跟他说了我的国庆旅行。他说,你干嘛闹了这么多事还特意回学校?你一天都不能呆。让我也看看。经历了这么多麻烦,我为什么还要回来看看?

晚饭后,我在校园里逛了逛,回到了教工楼。巧的是,我遇到了几个以前的同学,回学校来看他们。我心想,我不是唯一一个想回到学校的人。室友说:“你看,XXX(我的一个同学)去年毕业,今年年底领了证。今年年初,我们聚在一起,调侃他今年要生孩子了。就在上个月,某人的侄女出生了,现在微信头像已经换成了他和侄女的合照!”“真的,这么快?”我注意到了一点不同。“另一个呢?现在呢?”“他,对象还没有。今年年初,他的公司因为疫情发不出工资,已经倒闭。他让同学现在就推到上海。”好像毕业没多久,以往学生的人生轨迹都朝着这样不同的方向航行了。

聊完,室友去调研了。不得不说博士的科研生活真的很辛苦。他说国庆期间一直在搞科研,没怎么出去。不过好在他有一个女博士生,两个人一起学习的辛苦中有一丝温暖。

室友做科研,我也不能再打扰他了,就又出去校园散步了。从我第一次入学到现在,学校的变化真的很大。当时很多都没建,现在已经很大了。我认为把它们都走完要花很多时间。

学校西半部是本科生生活区。人多,活动多:打篮球的男人,打网球的姐妹,手挽手走路的小情侣,拿着书匆匆而过的学霸,还有边走边还在讨论学术的大神们。他们熙熙攘攘,生气勃勃,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想想我的本科,曾经迷茫过,活跃过,学术过,堕落过,就像这个大杂烩,滋味复杂。

转身来到东边,是研究生的生活区。不像本科生,这里异常安静,甚至有点冷清。大家行色匆匆,偶尔有老师路过,给这一带增添了社交气氛。大概是本科之后,经过了18年代表的冲动,渐渐平静下来,活力少了很多。

晚上晚饭后,学校操场正在举行音乐节。台上唱着歌,台下的学生兴奋地挥舞着手机。活动做的很好,我想,我本科这种组织规模的活动很少。我回到系楼舍友那里拿行李。我的室友还在努力写论文。他告诉我,一篇好文章,一个好的专利导师,会给他加薪。不错,我告诉他。

拿着行李,走出学校,再次离开。远处,图书馆的灯还亮着。告别了我的室友,他还是要回到实验室辛苦研究。让我看看学校门口的四块石碑:南京大学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就像我刚进学校的时候一样。

转过头,我想:明天,也许一切都会一样。但转念一想:明天,它应该会改变。

—————2020年10月8日南京到上海的火车上,6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