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洋资源开发的论文
自15世纪以来,世界强国的秩序几经变迁。15年底,世界第一代海洋强国葡萄牙和西班牙称霸海洋。1580后,西班牙击败葡萄牙称霸海洋。英国在1588年7月击败西班牙后,也迅速成为海上霸主。在英格兰和西班牙的大战中,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建立了强大的海上力量,被誉为世界的“海上马车夫”。海洋商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获得了海上贸易的霸权。整个17世纪是英国和荷兰争夺海上霸权的世纪。因此,英国和荷兰堪称世界第二代海上霸主。19年末20世纪初,在马汉海权论的影响下,德国海上力量迅速发展,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的竞争愈演愈烈,最终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大战中,英国仍然占领了海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海洋的重要性。法国、德国、美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积极发展海上力量,相继成为第二代海上霸主或海上强国。二战后,美苏海上力量遥遥领先,成为海洋世界的两大巨头。目前,美国星条旗出现在世界海洋上,成为第三代海洋霸主。造成这种秩序改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强于世界的人会在海洋中兴盛,弱于世界的人会先在海洋中败北。
中国从秦始皇到“天涯沦落人”,派人到东方为其寻找灵丹妙药,明朝郑和(1371-1435)七下西洋,都是以政治外交为主要目的,忽略了海洋经济。尤其是郑和的大规模远洋航行,在他的船队收帆后不久,就在中国东南沿海遭到了日本人的掠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不仅没有及时掌握制海权,歼灭入侵之敌,反而只是筑起“海堤”防御外敌,这是当时中国海洋意识淡薄的恶果。所以直到清末,列强才从海上入侵中国,屡屡得手。
可见,在这颗蓝色的星球上,大国兴衰的答案就藏在浩瀚海洋的沉浮之中。但令人担忧的是,中国人的海洋意识还很薄弱。近代史上的巨大痛苦并没有唤醒中国人的海洋意识。即使在建国后,大多数人受“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影响,仍然存在着一心为陆、向内看的思想倾向,缺乏强烈的海洋意识和积极的海洋进取精神。并且根据抽样调查,97.8%的大学生不知道我国有300多万km[2]的国家管辖海域(其中海洋陆地约37万km[2])。因此,对全民尤其是作为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学生进行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我们知道,海洋是生命的源泉,是数据的宝库,是人类新的生存空间和未来的希望,也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作为一个拥有18000km大陆海岸线、6000多个岛屿、14000km岛屿海岸线、37万km[2]内海和领海、300多万km[2]管辖海域的海洋强国,发挥其巨大的潜力和优势,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有必要在地理教育中加强海洋教育。
(一)加强海洋陆地观教育
海洋国土教育主要是让学生树立海洋国土意识。1994 165438+10月16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认了“群岛国”的概念,使大片公海成为这些国家的内水。确认了“专属经济区”的概念,其宽度为200海里;重新定义了“大陆架”的概念,大陆架最长延伸到350海里,不足200海里的沿海国家也可以延伸到200海里。中国有300多万km[2]的管辖海域(包括内海、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群岛水域等。),堪称中国的“海洋领土”。需要强调的是,根据《公约》的规定,“海洋土地”在不同的海域是不同的。内海是一个国家领土的组成部分,其法律地位与陆地领土完全一样。领海是沿海国家与内海相连,从领海基线向外延伸12海里的区域。沿海国家对其领水行使专属主权,领水包括领空、领水、海床和底土,但允许其他国家的船只无害通过其领水。专属经济区(EEZ)是沿海国家从领海基线到200海里的水域。大陆架是沿海国家陆地领土向海洋的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的可延伸至200海里,超过200海里的最多可延伸至350海里或2500米等深线以外100海里,以较短者为准。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是沿海国家的“准海洋国土”。
(2)加强海洋主权的国民教育。
同学们要知道,海洋关系到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海洋权利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领土主权、领海主权、海洋管辖权主权等海洋权益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明朝中叶以来,特别是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以来,中国屡遭来自海上的外来侵略者入侵,上演了一系列海上无人守卫的悲剧。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中国遭受外国列强入侵达470多次。从辽东湾的孤岛到南海的太平岛,从旅顺港到澳门港,几乎所有的岛屿和港湾都遭到外国列强的蹂躏和掠夺,以至于中国几乎找不到一个港口作为其海军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海军建立了初具规模的海上作战队伍,能够在近海执行各种海上作战任务,我国海防实力不断加强。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管辖海域仍有近654.38+0万km[2]与邻国存在争议或被他国侵占,一些国家不时觊觎我国海洋权益。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让学生知道,维护我国海洋主权权益的形势非常严峻,问题非常复杂,斗争将是长期的。我们应该让他们从小就树立起肩负历史使命的责任感,培养他们在陆海洋竞争潮流的能力。
(三)加强海洋强国教育
自1993中国首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来,其石油进口量一直在增加。2002年上升到6941万吨,2003年接近1万吨,2004年已经超过1万吨。最保守的预测,到201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超过3亿吨,2020年将达到3.9亿吨。2020年左右,中国石油峰值产量约2亿吨,缺口接近2亿吨,必须通过海外供应获得。此外,未来20年,中国将短缺30亿吨铁、5亿至6亿吨铜和6543.8亿吨铅,这些都需要大量进口。人均矿产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其中主要矿产资源不足一半。除煤炭和少数有色金属外,矿产资源富集程度也相对较低。由此判断,未来5年到10年,中国会遇到“资源安全”的问题。10到20年,这个问题会变得严重。2020年前后,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资源安全”很可能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
为了应对和解决即将到来的“资源安全”问题,除了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市场之外,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必然成为中国经济崛起的必由之路,捍卫海洋资源将成为其首要任务。海洋以其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空间和对地球环境和气候的巨大调节作用,成为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0.8%。它是地球上最大的沉积场所,是水生生物最广泛的活动场所,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海水化学、海洋动力学和海洋旅游资源。南海总面积350万平方公里[2],在中国国界线断续线内200多万平方公里[2],其中渔场面积654.38+0.82万平方公里[2],占中国渔场总面积的65%,是中国渔业资源最丰富的海域。关于南海油气储量的最新说法是,石油储量达到200亿吨,天然气资源达到25万亿立方米[3]。
因此,加快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尤为重要。中国能否和平崛起,首先取决于中国能否在涉及一系列国家生存问题的海洋事业中崛起。鉴于此,中国应尽快提高人们的海洋资源利用意识,以促进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四)加强沿海地区的政治教育
虽然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沿海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海洋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了沿海政治战略。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了同一个民族的利益,其海上军事力量可以随时集结在某个海域,攻击其他国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内部矛盾重重。为了争夺南极,一些发达国家经常在附近海域巡航。在太平洋,美国将太平洋第七舰队作为称霸海洋的最有力工具,主要用于牵制和打击俄罗斯、中国和印度。目前世界海上竞争主要分布在亚洲海域。在东亚,日本海军的活动逐渐向南扩展。一方面,对中国的海上威胁从渤海、黄海、东海延伸至南海;另一方面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日本-琉球群岛-南海-马六甲海峡-波斯湾)提供海上安全保障,从而实现其在太平洋战争中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在南亚,印度不仅认为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有天然利益,而且认为对西北的波斯湾和东南的安达曼海有必要的利益。因此,印度积极发展海军,不断拓展海洋,成为南亚地区最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国对海洋本身的争夺将会加剧。有些国家会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夺取别国的海洋领土。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海洋陆地面积达300万km[2]。中国的海洋领土受到了其他国家的威胁和侵犯,中国的海洋安全已经接近底线。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海洋观,特别是要让中学生作为未来建设者的接班人,了解未来海洋的政治走向,了解海洋的重要性。
(五)加强加快海洋科技发展的教育。
今天的海洋竞争实际上已经成为海洋科技的竞争。没有发达的海洋科技,即使有辽阔的领海,也只能望洋兴叹。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海洋开发与原子能工程和空间技术一起成为当代三大尖端技术。除了传统海洋产业的现代化和扩张,海洋开发还表现在利用高科技开发陆地替代资源和形成新兴产业。日本、美国和法国都非常重视海洋科技的发展,在海洋科技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资金。相比较而言,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真正受到重视。目前,我国海洋地质矿产调查水平还很低,特别是海洋高新技术研发能力差距相当大,海洋科研也存在资源分散的短板。海洋发达国家在专属经济区的调查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中国在这方面做的还不够。总的来说,中国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20年。因此,我国不仅要加大科研投入,还要对中学生进行海洋意识教育,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海洋科研人员,提高我国的海洋科技能力。
综上所述,海洋的开发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关系到中国的和平崛起。我们必须使我们的公民从小树立海洋观念,加强海洋国土安全和培养参与公海资源开发的意识,增强海洋强国的危机感,增加他们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