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提高中学生计算能力的研究论文

理解记忆的概念、公式和规律。

操作不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基本概念不了解,对基本公式和规律掌握不透彻,应用不熟练。在教学中,让学生牢固掌握运算所需的概念、性质、公式、规则和定理是必不可少的。要着重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教给学生记忆方法,牢固掌握一些常用的数据和公式、规律。要经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自然形成概念,推导公式和规律,注意学生操作中反映出来的知识差距,不要简单地把解题原因归结为粗心或方法技巧上的问题。只有掌握了相关知识,才能使操作清晰,为操作提供可靠的依据,这是正确操作的前提。因此,学生学好运算基础知识是培养计算能力的根本。

加强公式、定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教学。

忽视公式和定理的前提条件,滥用公式和定理是学生计算能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有很多因素,但这和我们平时的教学重点不够全面,或者重点方法不对,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协调有很大关系。因此,在问题设计和内容组织上要下功夫,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让死气沉沉的知识活起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应用起来才不会断章取义。课堂教学的重点不仅是公式、定理的主体,还有公式、定理的条件、特殊情况等容易出错的地方。

第三,练好基本功,提高操作的合理性

在高中,很多数学知识往往会用到简单的数值运算,而数值运算恰恰是高中生的弱项。其实只要我们老师能给予适当的指导,灵活运用公式,举一反三,就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了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算法,教师要经常渗透现代数学思维方法,对一些容易被算法混淆的题目进行比较练习。鼓励学生创新,开展“一题多解”、“简单算法”的强化训练。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必要让他们掌握算术和算法。只有了解计算的特点、方法和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算法研究有助于简化思维过程,得到有效的解题策略,加强实践,运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形成技能。

1.强化训练造就完美。

提高运算速度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刻苦练习,经常练习,反复练习。只有通过一定的强化训练,学生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所以要精心组织训练,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除了定量和定性的要求外,对解题速度也要有一定的要求。在课堂上要安排一些限时操作训练,多安排一些分层次、有针对性的问题小组训练,让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合适的训练任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上课的成功率。

2.掌握技巧,快速计算

仅仅掌握数学运算中的一般规律是不够的,还要形成熟练的技能。没有熟练的技巧,简单快速的完成操作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有意识地通过操作练习来发现和总结一些技巧和技术。如换元法的变换,数形结合,1以及解析几何中坐标系的选择。此外,我们还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掌握操作的一般原理。一般方法的一般原理不仅有利于运算的定向,而且有利于提高运算速度。所以要掌握基本数的变换,形成一些基本功。比如用乘法公式简化数字计算;分解质因数求平方根;用分母合理化的方法求根式的值。培养学生正确快速的计算能力,让他们掌握一定的技能,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熟悉心算和速算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头脑是一种运算形式,是一种有意识的计算,没有文字,是“熟悉”的标志,可以加强学生的思维启发。在教学中,要加强心算的训练,教一些快速的计算方法,无论是寻找解题思路还是进行运算过程,这都是提高运算速度非常有效的方法。

第三,记忆一些常用的数据和重要的结论。如一两位数的平方数,特殊角度的三角函数值,一些常用的数学命题等。从而扩大知识的容量,增加思维的跨度,提高思维的敏捷性。

3.锤炼心态,快速操作

在操作训练中渗透思维训练是提高操作速度的有效措施。因为良好的思维品质是提高计算能力的有力保证。在教学中要加强数学方法和思维方法的训练,如掌握一些常用的数学方法:配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参数法、消元法等。熟悉一些常用的数理逻辑方法:分析、综合、逆向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掌握常见的数学思维方法:观察与分析、概括与抽象、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类比、归纳与演绎等。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的思想、化归(化归)的思想等。要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整体思维、结构思维、直觉思维的训练,从思维方法、解题思路、解题策略等方面为寻找简洁、快速的运算方式提供保障。

注意观察,合理联想,善用比较意识,有助于提高计算能力。

职校老师一致认为,职校学生初中学习不扎实,基础知识和方法掌握不牢固,要牢记一些。

固定的知识和方法,并要求他们运用这些知识或方法解决问题。诚然,固定思维方式在操作上有积极的一面,但也有消极的影响。当学生掌握了某一种知识(方法)后,往往习惯于用常规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必然会出现思维惯性,缺乏多方向多角度思考的意识,不利于学生操作速度的提高。更何况职校的学生思维活跃,只想找到更简单快捷的计算方法,这样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事情。因此,固定的思维方法会影响学生的运算速度,使运算过程繁琐,从而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厌恶。在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从多个方向和角度思考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联想能力和比较意识,从而寻求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

5.定期总结规律,提高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既不能脱离具体的数学知识孤立存在,也不能脱离其他能力独立发展。它渗透着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联想能力和表达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等数学能力相互支撑。所以提升计算能力的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只有经常总结规律,不断引导,逐步积累,才能真正提高计算能力。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决定计算能力的重要因素。数学学科因为其严谨的特点,不允许学生有马虎大意的时候。学生在计算方面的错误部分是由不良的学习习惯造成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细心观察、规范写作等良好习惯,然后再去做。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可以要求学生在遇到简单的计算问题时不要依赖计算器,让学生在心算、口算、笔算中形成对运算结果的判断。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能力的保证。计算时,要求学生看、想、算、查。看一看:做题前,把问题看完整,把每一个数字,每一个运算符号都看清楚,有一个初步的感知。两点思考:在看清题目的基础上,找出公式的特点与各运算的关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方法,确定运算步骤。三算:确定操作步骤和方法后,仔细计算。四查:及时“回头看”检查算法是否合理,运算符号是否抄错,负号是否遗漏,计算结果是否有误。

计算时要有耐心,不做完一道题,不做对,绝不罢休。要求学生认真书写,因为只有认真书写,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从而提高计算的正确率。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总之,我国的数学教育有着重视基础知识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的传统,新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应该发扬这一传统。教学实践表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要我们珍惜每一次训练机会,有计划、有针对性、有意识地进行长期渗透,让学生逐渐理解计算能力的本质,就必然会促使学生养成正确、合理、快速地进行运算的习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