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关于苏轼的论文。

东坡是我最喜欢的古人,我对这位天才有一种说不出的崇敬。东坡留下了代代相传的辉煌篇章,也留下了值得深入研究和品味的为官之道。

他才华横溢,令人惊叹。此外,他幽默、坦率、自信、大方、善良。他非常热爱生活,善良热情,关心人民。他的所作所为值得学习和钦佩。东坡给我的震撼,既是个人的,也是精神的。

苏轼擅长写议论文。他早年写的历史杂文,有很强的纵横家习气,有时故作惊人,不可理喻。比如《论贾谊》上指责贾谊为了取信朝廷,不懂得与大臣交朋友,而《论范增》上提出范增应该是杀项羽的义帝。但也有不少独到的见解,如《论候》,主张老先生在秦时是隐士,羞辱是为了培养他的毅力;《论王萍》批判周平王避匪迁都的失策,新颖深刻,具有启发性。这些史学理论善于随机,文笔惊人,表现出高度的论证技巧,成为当时学者应试的范文,所以流传很广。虽然史论、政论显示了苏轼过人的才华,但杂文、书信、序跋等杂文更能体现苏轼的文学成就。这些文章也善于翻新,但形式更活泼,论述更生动,往往夹杂着叙述和抒情。它们以艺术感染力加强逻辑说服力,所以比历史和政治理论更美。

苏现存诗约四千首,内容广泛,风格多样,但以豪放为主,笔法多变,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为宋诗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原诗》说:“苏轼诗之境界,古今未有,世间万物,嬉笑怒骂,皆得神来之笔。”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从昌黎到东坡益达,是一代人的壮观景象。.....尤其是够不着的,天生一支健笔,凉得像个悲梨。切在一起很快,有一种必须要达到的隐秘感。所以李、杜之后,是大族,不如李、杜初。”

为了写这篇论文,我还看了一本关于苏轼的书。后来随着阅读的深入,东坡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变得更加丰满,更加生动。正如李先生自己所说:“苏轼是一个追求精神自由和气质的人,所以喜欢和朋友们无拘无束地戏谑,随意开玩笑,但决不能容忍庸俗,尤其厌恶虚伪做作。他是一个想要快乐的人。如果他不会骂人,就会用‘嘲讽’来发泄情绪。充满机智的嘲讽让别人欢喜,却也让接受者深恶痛绝。然而,千百年来,大多数同情他的人都从那些寓言中欣赏他的热情和正直。”的确,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有几个人能像东坡一样拥有富足的生活?有几个人在待人接物上能像他一样心胸宽广,超然物外?

在书中经历了苏轼的九死一生之后,东坡已经看透了疯狂的政治斗争,所以他也明白了权力是如何让他的老朋友张盾变得如此歇斯底里的。他在情感上并没有简单地把张盾当成一个恶棍,而是把他当成了一个人。当然,这需要宽广的胸怀和慈悲的心,但也得益于东坡的善解人意。如果说钻牛角尖、认死理、走极端是传统文人的通病,那么东坡就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反例。“把山侧看做一座山峰,距离就不一样了。不知庐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东坡的这首哲理诗最能说明他对世间万物的认知态度,而他的人生态度也与这种认知态度息息相关。

读了这本书,我不仅对东坡的才华、人格、胸怀有了更具体、更感性的认识,对他的诗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从他的笔尾,我们可以听到人类情感之弦的振动,包括喜悦、喜悦、梦幻般的觉醒和顺从的忍耐。比如写送别,“临平山上谁如塔,亭台楼阁,迎客西来”,让人感叹人生远非相聚;写友情,“忆西湖之益,正春山,空青烟,诗人们相处,如我与君难得”,让人仿佛回到了900年前的宋朝;写留下来,“雪不能留在君君,从此我就不那么快乐了”,东坡落寞孤独的表情仿佛就在眼前。只有彻底明白“人生如逆旅,我也是行人”这个道理的人才会说:“你用的时候为什么不躲在我里面?”如此素雅。

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苏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