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师生关系已经从“师道尊严”的旧藩篱中解放出来,正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始终是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的。教师能否胜任教育教学工作,学生能否全面主动发展,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关系是否良好。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只有师生关系健康和谐,学生才能接受教育,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此,我想提几点粗浅的建议:第一,坚持尊重原则。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的组成部分,社会因为形形色色的人而变得多姿多彩。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都需要掌声和鲜花。可以说,尊重是每个人的普遍需求。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知识的增加,交往的扩大,自我意识的增强,青年学生特别希望父母、老师和周围的人能够信任和尊重他们。这种自尊往往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保护和发展他们的自尊。尊重学生符合教育规律。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化。尊重学生是调动他们积极性的关键。同时,尊重学生也符合他们的心理状态。学生都有模仿老师的心态,但也有强烈的独立欲望,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人格和意见。当这个要求得到满足时,他们会表现出真诚的喜悦。反而会感到失望,责怪老师,产生对抗心理。尊重学生不容易。如果说理解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基础,那么尊重就是这种关系的核心。如果老师不尊重和关爱学生,就不会得到学生的尊重。教师不是法官,学生不是被告,双方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统一体,利益和目标一致,没有理由不尊重对方。有些学生对老师不礼貌的原因往往是老师造成的。受旧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不重视学生的思想感情,凭主观印象行事,独断专行,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不满、抵触,甚至在背后议论老师。另一方面,老师抱怨学生素质不好,用有色眼睛看学生,师生关系恶性循环,导致老师无法顺利开展教学工作,学生无法好好学习,双方利益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尊重应该是老师工作的出发点。注意从小事做起,尽量减少错误,照顾好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老师,要胸怀宽广,善于用尊重的行为影响学生,对学生不礼貌的行为要采取宽容的态度,适当引导,以免激化矛盾。老师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偏爱是师生关系不和谐的另一个原因。以前班级工作提倡“抓两头,走中间”。优秀的学生很受青睐,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受到冷落。这样做,老师只尊重了少数好学生,让大部分学生有失落感。这些学生不仅会对优秀的学生感到厌烦,还会对老师不满,这是对大多数学生的不尊重。老师和学生不是亲密的朋友,无论哪个学生有优点,老师都应该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克服缺点,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力,为所有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从而尊重每个学生。第二,遵循理解原则的小学生年龄小,在理解和处理问题上与老师有很大不同。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陶冶情操。在处理问题时,充分理解学生,热情关心学生,热爱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心理障碍。很多老师都有“师徒如父子”的错误教育观念。师生关系像父子吗?这种观念形成于封建社会,认为学生和老师就像父子关系,可以随意打骂。但在当今社会,如果这种观念还存在,又怎么会有师生和谐呢?我们怎样才能接受教育?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应该进步。作为现代教师,他们应该不断进步,树立社会主义教育观念,改善师生关系。小学生喜欢的老师是:像妈妈一样关心爱护学生,善良温柔,不生气,知识渊博,什么都懂,会讲故事,会和学生玩,公平,不偏袒任何一个学生的老师;不随意拖延,不以大科代替小科,虚心好学,实事求是,不喜欢向父母抱怨,说话算数的老师。你不喜欢的老师是;经常骂学生,讨厌学生,没有同情心,耽误课,课后不理同学,教学方法枯燥,偏颇,不公平。教师如何看待学生,其实是教师的人才观、学生观、人性观的问题。从古至今,关于如何对待学生,众说纷纭。把老师比作“园丁”,把学生比作“花朵”的观点是最合理的。因为它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它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合格人才。有些师生关系的裂痕,往往是因为相互不了解造成的。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学生故意让旁边的一个同学抄他的作业,我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严厉批评了他。他没有被说服。下课后,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不服气。他说:“我知道他抄作业不对,但他说他只是想看看我是怎么做的。我觉得让他看看没什么不好。”听了学生的话,我也意识到我对调查了解不够,在没有完全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批评他是不对的。学生觉得学生参考作业没问题,老师却把这种事情看得很重,这就是理解上的差异。其实学生真的做不到。看看学生都做了什么,再想想,也不是什么坏事。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学习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决不能允许那些完全不思考、完全照搬照抄的人这样做。这样的事情,如果师生互相理解,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当然,学生对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理解并不深刻,有时可能有些偏激。比如,老师对他们的批评,被视为找茬;老师的态度稍微严厉一点,就是不尊重,不民主。孩子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偏激是很正常的,因为他们永远是不成熟的孩子。社会,家庭,学校,尤其是班主任有责任给他们讲清道理,告诉他们什么是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给予适当的批评是老师的责任。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区分善意的批评和恶意的训斥。老师批评时,学生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是民主平等的体现。如果教师犯了错误,及时承认并改正,就能获得学生的理解,实现心灵的沟通和感情的交融。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师生冲突。那么如何处理师生冲突呢?师生冲突是教育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完全消除冲突是不可能的,压制冲突只能为下一次更激烈的冲突埋下隐患。因此,教师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冲突观,更重要的是要把冲突视为一个可以解决的问题。注重冲突的协调、缓解和优化,充分发挥师生冲突的积极意义,有赖于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不断反思,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和人格的不断完善。第一,转变教师角色,消除文化冲突。随着当今社会信息来源的多元化,新的价值观和新的文化信息通过各种渠道和传播途径不断涌现,使得教师和学生处于同一信息源平面,教师的教育优势逐渐被削弱甚至丧失。对于学生来说,学校和老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面临着不断探索和学习的任务。这些变化都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在师生关系中的地位,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和研究学生。教师要从文化知识的传递者和权威者转变为知识的解释者和组织者,把自己看成是运用所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新的教学技术为学生组织文化学习环境的人。教师应该放弃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职业文化优越感心理,学会把学生及其亚文化放在与他们所代表的主流文化同等的位置上来对待,赋予他们一定的文化权利,与他们进行主体间性对话,促进教师文化与学生文化的融合发展。其次,建立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其实,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创造更多的师生交流,让学生在师生互动中体验平等、民主、尊重和理解...形成这种师生教育关系将成为现代教育的中心任务。”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把老师和学生都当成真正的人,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上的平等,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每个学生都有不可剥夺的利益和主观尊严。师生关系应该是开放的,互相接纳的。师生应以交流和理解为目的,相互吸引、参与和包容,在学校这种社会情境的引导和熏陶下,通过教育对话,分享彼此的知识、思想、意图和情感。师生平等、直接、全面地互动。当双方可能因分歧而产生冲突时,也会在一个理性的框架下得到缓解,转化为积极的功能。最后,要构建师生冲突的平衡机制。一方面要正视和允许合理的师生冲突的存在,另一方面要将冲突“制度化”,即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如设立意见本、召开会议、辩论、咨询、谈话等,让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感受,进入学生的世界。面对师生冲突,要冷静分析事件发生的背景,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方法是否对学生有指导意义。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需要特别的关心和帮助。只有教师在生活中给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环境,学生才能信任教师,向教师敞开心扉,愿意向教师倾诉自己的真情实感,把教师当朋友。古人云:“亲师则信其道。”“亲师”是指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接受教师教育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