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墨、道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
1:儒家乐论体系儒家乐论充分肯定了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荀子认为,在动荡的时代,音乐可以激励前方的士兵勇敢善战,在和平的环境中,音乐可以使人以礼代劳。在音乐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儒家乐论把“善”、“和”放在第一位,艺术形式美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以“和”为核心,对中国音乐家的发展影响深远。儒家乐论也把乐师艺术作为认识真理的途径。
2.代表作《乐记》、《乐记》是儒家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作。乐记提出了音乐产生的原因和特点、音乐与国家政治的关系、音乐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音乐的审美功能、音乐的教育功能、音乐的社会功能等许多与音乐艺术相关的问题。也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首要的,技巧是次要的,品德的培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给了我们一个启示:在当代音乐教学中,固然需要专业的音乐人才,但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教育来培养和拓展音乐素质,并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
3.代表(1)代表孔子。他的音乐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政治上,孔子主张“德治”,主张“礼治”,强调礼乐的政治作用,强调音乐可以在道德上感化人。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符合所谓仁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这就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歌颂舜德的《韶》被誉为完美的艺术,表现征服的《大武》被评为不完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在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时应该有所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的道德原则。强调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尊重“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欢带有狂热或叛逆精神的“正威之声”“郑声之乱雅”等民间流行音乐,这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偏见。②代表人物荀子。在哲学上,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人性的恶习只能通过教育来改善,因为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类的必然需要。他主张音乐要从实际出发,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变化,但音乐思想中仍存在崇雅轻俗的倾向。
(二),道家音乐美学思想
1:《道德经》是老子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乐论的著名论点。他认为,最美的音乐应该是让人感到和谐、平静,而这种平静可以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修养和升华。
2.代表人物(1)老子(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老子是古代的哲学家,他认为事物的矛盾变化是由一种叫做道的自然规律所支配的。老子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在音乐思想上,他认为美与丑存在于对比中,两者的声音相得益彰。“天上的人都知道美就是美,恶就是恶:大家都知道好就是好,坏就是坏——老公只住在屋里:所以不能去。”
(2)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庄子认为音乐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然之情。音乐美的原则是自然而不做作,有朴素的美感。音乐摆脱了仪式的束缚,符合自然,符合人性。庄子认为声音有三种:“人声”(人工音乐)、“地声”(风吹草动之声)、“自然之声”。这种音乐“听不到,要看无锋フウカ之形,满天地,裹六极。”
(3)、墨家音乐美学思想
代表人物:墨子(约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76年)是与儒家音乐思想相对立的音乐学派。墨子生于鲁,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学者和政治活动家。在音乐上,他强烈反对儒家“礼乐治天下”的思想,生活态度过于消极,只求满足最低生活要求。音乐的社会功能还没有被完全理解。墨子认为,既然音乐艺术不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亦必富民”,那就只能增加劳动者的负担;音乐不仅不能统治世界,而且“享受比复杂更多的人能统治比寡妇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