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痛心的“儿科医生出逃”

放开三孩政策后,朋友圈和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句话:

我十月份怀孕,还有一天就要生了。不去想妈妈们要面对的职场危机,以及加倍的家庭经济压力。我只是想到孩子在教育和医疗上要面对的问题。

今天早上又看到一篇文章《15000儿科医生出逃的背后,中国9000万家庭无路可退》,应该也是老文章了,但是生了孩子,带着孩子去了几次医院,还是忍不住看了老文章,越看越震撼。

文章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道理:看病比孩子还难,更可怕的是儿科医生在逃离...

“我们科室到现在已经成立四年了,四年里已经有四个医生辞职了。招聘一些年轻的医生,过年轻的生活,真的很难。他们系2个名额,6个人来报名;我们系8个名额,只有1人来报名。”

“黄金眼科,白银外科,一般般的妇产科,不要做儿科。”20多年前,医学界就有过这样的嘲讽,甚至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的自愿选择。

很少有人选择儿科,最后培养出来的医生又走了。结果是:

《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7》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我国儿科医生数量约为12.8万人,而全国0-14岁儿童有2.3亿人,平均每千名儿童仅拥有0.55名儿科医生。

难怪儿童医院的人经常比春运高峰火车站的人还多。

是什么让儿科医生选择了“逃避”?

调查、采访、日常观察可以向我们传递这样的理由:体制、工作量大、收入、医患矛盾...

在纪录片《地球上的生命2:儿科医生》中,有一位张医生,医术高明,工作努力,在同事和患者中颇有名气。

但他还是选择了离职,因为他所在的上海新华医院是教学医院,对医生的学历要求很高。张博士是本科生,没有博士学位。另外门诊和手术已经很忙了,做科研和准备论文都很难。没有这些头衔,很难升职,他的收入也无法提高。他的职业生涯可以看到最后——他被迫离开,而不是选择离开。

经常听家长抱怨,去医院三四个小时,医生三两分钟就做完了。你满腹疑惑,医生三言两语就把你打发了。作为孩子的家长,没有人渴望得到更详细的咨询和建议,但现实情况是,医生一个上午可能要看四五十个孩子,喝一杯热饮、上一上午厕所的情况非常少见。

大多数儿科医生每天要工作16小时。即使时间长了,工作强度也很有想象力。

在纪录片《人命关天》中,短短52分钟,朱月牛医生救了23个孩子。

纪录片拍摄组里,一个得了爆发性心肌炎的孩子停工了。为了保护这个小生命,有的医生36小时不回家,有的医生回去就晕倒了。

还有人奋斗了116个小时,把10岁的小病人从死神手里救了出来。

朱医生说:“医生没有下班时间。一条生命掌握在医生手中。每天带着几条命回家,不然耽误人家。”

“你这么努力,工资肯定高!”这是很多人的想法。可悲的事实是:

76%的儿科医生收入低于5000元,其中,普通人收入低于3000元。这意味着他们既没有时间照顾家庭,也没有足够的钱养家。

记得孩子第一次发烧的时候,作为新手父母,我们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赶紧去医院。晚上12点,儿科急诊人满为患。当护士耐心地问孩子体温是多少时,我急于把她从柜台里弄出来,并迅速带我们去看最好的医生。

结果我们还是等了将近2个小时,感觉度日如年。

发烧,腹泻,肿块和瘀伤...孩子的一点点不适,就让家长感到害怕,赶紧去医院,无形中增加了医生的压力。

当然,随着孩子磕磕绊绊的增多,我也终于冷静了一点。我知道有些疾病是自限性的。在家观察它们,好好照顾它们就好了。去医院可能会增加感染的几率。

还有医患矛盾。孩子年龄小,很难把病因描述清楚,也容易害怕吃药打针等治疗。孩子一哭,家属就对护士大吼大叫,对医生拳打脚踢,就连救命的医生也倒在血泊中——

湖南邵东的王军医生,因为没有停止给刚来的孩子清创手术,被家人打死...

2016,山东莱钢医院儿科医生李被家人打成重伤不治身亡。身体被刺27刀,头部被刺12刀。被裁之前,他刚值完16小时的夜班。

医生自身的安全感都无法保障,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在人类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片段:

为了救一个危重的孩子,朱月牛医生手忙脚乱,连一顿饭都没顾上。在走廊打电话时,她焦急地说:“没时间告诉你,有个病人快死了。”

结果她被父母直接投诉到了医务室和公共热线。

然后,她要花半天多的时间解释,写保证书,讨论,沟通。父母最终同意和解后,她在转院前问了一个问题:“是什么精神支撑你做这样的工作?”

“我有一个女儿,我想给她一个高大的印象。人要努力才有饭吃。”朱医生笑着回答,然后她也说:“别说了,这是胡说八道。”

简单的话,暖心。

面对这样的医生,我们只能从自身做起,在期待制度越来越好的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尊重和善意。

愿孩子健健康康,愿救死扶伤的天使安心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