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德华·布氏详细数据收集

爱德华·比希纳(德语:爱德华·比希纳,1860 5月20日-1917 8月13),德国化学家,因发现无细胞发酵1907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被誉为“农民出身的天才化学家”。1917 8月13因战伤在慕尼黑去世。

基本介绍中文名:爱德华·比希纳mbth:爱德华·比希纳国籍:德国国籍:犹太出生地:德国慕尼黑出生日期:1860死亡日期:?1917年8月13职业:德国化学家研究生院:?慕尼黑大学主要成就:曼尼希效应的发展居住地:德国教师:埃米尔·菲舍尔导师:阿道夫·冯·贝尔荣誉:1907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研究领域:生化发明仪器:布赫纳漏斗研究经历、研究过程、中年事迹、学习经历爱德华·布赫纳出生于一个世代务农的家庭,父亲是农民,但看儿子这么爱学习,就创造条件让儿子学习。他和家人生活俭朴,1884年在慕尼黑大学跟随阿道夫·冯·拜尔学习化学,后在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跟随埃米尔·菲舍尔学习。1885年,他发表了第一篇论文《氧气对发酵的影响》。1888获得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之后,他继续做了五年拜尔教授的助手。爱德华·毕希纳(Eduard buchner)从65438年到0896年的研究过程,由于他将酵母细胞的活力与酶的化学作用紧密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发酵生理学和酶化学的发展,翻开了微生物代谢新的一页。他从酵母中提取酶(醇酶),制成干粉,用于将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酒精。这对后来的制糖工业和酿酒工业都有重要意义。爱德华·布赫纳发明的布赫纳漏斗中年故事从1896到1898是图宾根大学的老师,从1909是布雷斯劳大学的生理化学教授,从1911是维尔茨堡大学的老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布赫纳到罗马尼亚前线战场医院当医生,2007年8月3日受伤返回德国,死于慕尼黑1965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