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解释

经验主义是一种认识论理论,认为人类的知识来源于感觉,并以对感觉的理解为基础。经验主义诞生于古希腊。它已经有2400多年的历史了。在此期间,它不断地与另外两种理论发生争议:

一种理论是天赋论,主张知识属于先天自然的思想;

另一种理论是理性主义,认为只有理性推理而不是经验观察才提供最可靠的理论知识体系。

然而,虽然上述纠纷从未中断,但它们之间的冲突时而激烈,时而缓和。

经验一词作为一个认识论概念,主要是指一种不同于理性认识的认识阶段和形式,即感性认识。理性主义者把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分为一般的、易错的信念和永久的、被证实的真理知识,并在两者之间划出了很深的鸿沟。他们声称感官经验只能产生关于表象世界的意见,而且由于表象可能会骗人,这种从观察中获得的经验是不可靠的,不能被承认为知识。有鉴于此,理性主义者主张全面放弃感情,注重从理性中寻找真知。也有一些理性主义者认为很多知识是天生的;学习的本质是通过理性能力重新发现内在的潜在内容。他们指出,在这样一个先验的知识概念体系中,短暂的、随机的暂时经验必然会找到它的位置。

一方面,理性主义者认为知识只存在于完美独立的世界中。我们所感觉到的世界,不过是完美的知识世界模模糊糊地揭示出来的神秘形象的一个复制品,这种形象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所以感性认识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其认识的结果不过是一些摇摆不定的幻影。另一方面,理性主义者往往轻视实践,贬低科学的价值。因为科学来源于对世界上用作实践的知识的观察和感受,所以理性主义者认为这些建立在不确定知识基础上的科学是片面的,甚至与天赋的思想不一致。极端意义上,理性主义者武断地否定了科学的可能性。

自恩培多克勒以来,逐渐出现了一种与上述思想截然相反的哲学,即经验主义。经验主义怀疑理性所依赖的先天印象,将其视为想象的幻象,并试图表明是观察导致了知识。鉴于理性主义者放弃感性经验的思想,激进的经验主义者声称,只有那些观察和感受的人才是知识的唯一有效来源;事实上,人类的感官经验可以发现和揭示真相。因此,知觉系统的实证研究得到了推动。这也是心理学的开始。

历史上第一个经验主义者恩培多克勒为了他的哲学目的,不自觉地展开了一个典型的心理学话题。在他看来,理性主义者所谓的人被自己内心的神秘内涵所吸引而在本质上作为记忆进行学习,并通过这种学习获得知识的自然主张是很难成立的。在关于遗传的实际知识出来之前谈论所谓的先天想法,只能是摆脱哲学或科学问题的捷径,所以这种说法无法得到验证。经验主义希望通过找出知觉的作用来坚持知识来源于知觉的观点,并最终反证理性和先天本性不能完全来源于知识。

逻辑经验主义

在西方,与基督教思想相结合的新柏拉图主义理性主义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直到公元13世纪,随着亚里士多德著作的重新发现,理性主义才开始衰落。亚里士多德虽然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柏拉图主义的概念,但本质上是一个经验主义者。他认为,人类认识的对象是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即实体,因此需要依靠感官经验来实现和完成这种认识。他说:“引起感情的是外在的。.....要感受,就要有要感受的东西。”在这里,亚里士多德表现出坚定而一贯的经验主义和简单朴素的唯物主义倾向,认为感觉,甚至知识和认知都依赖于外部的客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