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娴和亦舒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不同的语言形式

在语言形式上,亦舒的小说都是以一两句话为一段:跳跃性大,节奏感强,非常符合时间宝贵的香港紧张的生活。此外,亦舒小说的语言风格也很有特色,古典、泼辣、犀利、幽默,往往三言两语切中要害。比如《敞开心扉品茶》中的一段话,描述了王允娜在飞机上遇到一个唠叨又自命不凡的富婆时的反应:“我突然回过头说,‘别再说‘我们’了,夫人,我已经公开承认我26岁了,我怕反映你老了。“她一明白,立刻就被冒犯了,紧紧闭着嘴,看着窗外,不理我。我真的很后悔。十五个小时前你为什么不得罪她?反正她老是生气,我也不用肩膀上滴耳油,听几十辆车。我只是想保护我的一个重要器官——我的耳朵,但她被冒犯了。一个人一旦坚持自己是纯洁的或者脆弱的,任何微弱的理由都可以成为他的支撑。”在她的作品中,我们隐约可以看到她最喜欢的犀利的鲁迅和张爱玲冷静、客观、敏捷的语言应对生活。

与亦舒相比,张小娴的叙事语言相对平和叙事,但每句话都充满哲理。如:“爱情总有遗憾。不只是月光。”“生活总是要我们从遗憾中欣赏完美。不是吗?我们从离别的思念中体味相聚的快乐。我们从背叛的痛苦中体会到忠诚的价值。我们从失恋的悲伤中体会到在一起的深厚感情。”“当时人生的转折很艰难,有一天蓦然回首,我已经飞到了千山。”.....然而,就是这么几句平淡而富有哲理的话,似乎从我的心里溢出来了。没来得及说或者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表达的话,就让她说出来,觉得淋漓尽致。

他们的时代、生活、文化背景都不一样。

亦舒出生于上海,五岁随家人去香港,十四岁开始写作,二十七岁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做过记者、酒店经理、公务员,离婚结婚,现居加拿大。她的哥哥是著名科幻作家倪匡。她长期生活在中上层社会,熟悉高级知识分子和名人的生活,所以她的作品中有很多名人宴会、打工妹、教授、律师和医生。她自己说,“我的小说主要表现资产阶级和知识分子。”四十多岁出生的她,有着优雅简洁的审美情趣。她母亲那一代人的口味,比如“只卖黑白时装店”、“羊绒大衣”、“施华洛世奇水晶饰品”,都通过她的妙笔变成了高贵脱俗的物件。亦舒因读《红楼梦》而出名。她写道:“五年来,我只看过一部红楼梦,还是和红楼有关的。奇怪的是,这本书百读不厌,越读越有味道。如果我看到50岁,我依然不累,我再也不会研究第二本书了。说实话,一辈子看《红楼梦》也太够了...至于《史记》、《论语》之类的,我暂时只好道歉了。”她甚至还有一套陈赓重评芷颜斋的《石头记》...所以她写文章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张小娴曾经做过电视编剧和执行,也写过电影剧本,这为她擅长“编故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她喜欢心理学,也喜欢张爱玲,所以总能把爱情分析的如此深刻细致。她生在香港,长在香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大都市。她写的是城市里普通人的爱情故事。她笔下的普通男女,是我,是你,是他,是所有努力生存,默默寻找另一半的人。如此真实,如此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