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花鸟画的发展经历了哪些时期?

民画中的花鸟画传统是写生,符合写实。优秀的传统创作方法是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研究生活,从而熟悉生活。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大胆的夸张和简洁的笔墨,描写了瞬间的动态,包括风调雨顺的花朵和露珠。似乎不应该认为是“静物画”。花鸟画家能够捕捉到花鸟千变万化的动态,与画家对生活的热爱、熟悉和观察研究是分不开的。再加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的速写,自然创作出真实、概括、生动、形象的作品,闭目如前,提笔如腕底。这幅作品完全可以达到一树匀称的目的,成为一幅风格独特的动人花鸟画。

商周时期的《诗经》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鸟兽植物名称。同时,劳动人民在商代的青铜图案中塑造了凤凰的形象。此后,简单的花,生动的鸟等。,我们可以从青铜器、陶器、玉器、漆器、砖、瓦和壁画中看到生动而简洁的图像。东晋顾恺之传世的《女史图》中,他画了两只猩红色的长尾鸟,一只惊惧回首,一只伸颈,十分传神。在流传至今的卷轴画中,这是最早的。当然,长沙楚墓出土的龙凤人物帛画还要更早。

从东晋到南北朝到隋唐,中国的绘画吸收外来文化,滋养自己,变得更加多样化。当时文献中出现了一些花鸟画家。同时,在民间画家的遗存中,在壁画、墓葬、砖片、建筑和日常生活用具上,我们可以看到丰富生动的花鸟画和花鸟图案画,直到它完全发展成为单一的画种——花鸟卷轴画。

据《宣和画谱》记载,唐代只有八位花鸟画家。书中谈到薛基画鹤,说他在写生,不仅因为他的姿势生动,还因为他一眼就能知道鹤的雌雄和鹤种的南北,所以李白和杜甫都写诗赞美他。现在流传到国外的赵霁《六鹤图》,大概就是从雪霁的画风流传下来的。又说萧月画竹,当时的诗人白居易看过,他把竹画成诗:“蓦然仰视,看不到如画,却低声聆听。”通过这些记载可以看出,民族花鸟画的传统是抓住对象的瞬间动态并表现出来,这与认为画花鸟就是静物画是完全相反的。虽然以上只是一些文献记载,但还是来看看故宫博物院陈列的《簪花仕女图》中所画的花和鹤吧。民间花鸟画更为发达,在壁画、器物、雕塑上呈现出繁荣活泼的风格,较前代更加丰富多彩。

五代至北宋末,花鸟画继承了唐代的写生传统,发展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可以说到了北宋末年,花鸟画已经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此时的花鸟画提倡写生,提倡师法创作,提倡从生活中创造出高韵的形象,尽可能避免别出心裁。除了色彩的柔和、清新,主要是提高素描形象的精神性,反对作品的精致和笔墨高韵的丧失,以在素描中“物尽其用”;设色时,反对轻佻,导致气势不足,软弱无力。

南宋时期的花鸟画仍然继承了北宋末年的花鸟画传统,并有新的发展,但发展的深度不够深,继承的成分很多。比如李棣,他学习了徐希和崔白,并传给了他的儿子李德茂和当时的画院。李安忠学习黄权、黄居才,他传给儿子李英。林春和宋淳在赵昌学习,也传他的儿子林皋。此时有马援、马林的花鸟画,如马援的《梅西施赋图》、马林的《层叠冰赋图》等,陈列在故宫博物院。马援用他创造性的山水画方法写出了《梅斜》,描写了溪中群鸟的动态,马林在《白梅》中用苍劲的笔触描写了冷香。他们都很有创造力,尤其是在作曲方面。一个给群鸟营造了优美的环境,一个在一个角落画梅花,大部分是空白的,让人觉得冷艳芬芳。此外,还有一个以工代赈的学派,起源于北宋。比如苏轼、赵霁画竹子,只用一笔浓淡墨,不需要勾勒。这和许崇思只用颜色染成无骨之花的故事是一样的创作发展。还有梁凯和和尚常发,还有梁凯的作品,比如画馆里的《秋柳伴二鸦》;常发牧溪在日本保存了他的许多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松本八哥图》和《竹鹤图》。与此同时,赵中还有墨梅、杨无怨、墨兰、仙等,都是从兼笔发展而来,最终发展为文人画。

宋代花鸟画继承和发扬了唐代绘画的优良传统,强调花鸟画的主动性——传神神韵。同时也要求形神兼备,奇妙地创造自然。花鸟画是一种诗情画意,感人肺腑,有情节的画。文人水墨画,如竹画、兰花画、花鸟画等。,也讲究天晴雨露,也讲究飞行住宿,而他们强调的这一点,就是“六法”中“气韵生动”第一的优良传统。但北宋时期继承传统多,创造风格多,南宋时期继承传统多,继承传统少,创造风格少。因为北宋的画家只有一部分进了画院,南宋虽然是偏的情况,但是大部分画家都在画院,这可能也是绘画中传承与传承增多的原因之一。院外文人画在南宋末年逐渐发展成为主流,直至元代,绝非偶然。

元代的花鸟画,花鸟画家很少见到。赵孟頫的《枯树竹石》和《戴胜风光》充分发挥了笔墨的作用。如陈琳的《小溪图》、王元的《孤独的鸽子图》、张守忠的《桃花山鸟图》等。,都是水墨结合,画图写字。在这一时期,出现了李李、柯、王冕等人的竹梅画,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四清图》、《双钩竹石图》、《墨竹图》、《木梅图》、《三君子图》等。如果肯平冷静地欣赏它们,它将会是。我对它的看法是:从帛到纸,从彩到墨,在写生的基础上,进步到了半工半写,从而达到了“石白如飞,竹须精通八法”的高超技艺,有其花鸟画的辉煌成就。

明代花鸟画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兼笔发展的。明初设立翰林画院,武英堂设画师,仁智堂设画师,工笔花鸟画家卞被召进京,在武英堂给他一间办公室。卞和明中叶的花鸟画家都继承了南宋的花鸟画并有所发展。李迪和李安忠、薛璐马援和吕宗贵、薛璐马援和吕宗贵身上都有很多元素。我们一看到他们的作品,就能看出他们对传统元素的继承。但都保持了自己的风格。到了明末,陈洪绶的《花竹羽》创造性地继承了宋人的轮廓,比卞、陆又多了新的成就。

这一代的花鸟画已经发展成各种形式。小写意和大写意是在写意中形成的。而且当时士大夫阶层居然主张花、叶、蕊不可为真,说“夫若辨红花花,一花分蕊,此俗技不能用逸”(见陈淳《丹青志》篇)。也就是说,只有“俗”的“画师”才能识别树叶,追求色彩,识别花朵,分析雄蕊,“高流量”的画师可以用笔无视这一套。这就导致了花鸟画脱离现实,脱离素描。但大量的写意花鸟画家有梁麟父子,还有王干、徐渭、八大、石涛(编者注:八大、石涛在绘画史上一般归为清代画家)。这是一幅酣畅淋漓的水墨花鸟画。对于花鸟画的传统,是从素描发展而来的。首先是热闹。写意花鸟画家有沈舟、陈淳、、周之勉、孙。他们擅长优雅和温柔。为了区别于“俗工”,有的“不求形似”,只强调笔墨的高韵。似乎花鸟画传统要求“形神兼备”,他们只求神不求形。明朝初年,画院里发明了“点穴法”来画羽毛。用断笔干墨搞得很热闹,是一种进步的方法,至今广为流传。此外,他还发明了勾花点叶的画法,沿用至今。明末胡月聪的《十竹图》应运而生,有助于初学者作画。

清代花鸟画,这一时期我们先看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发展,再看花鸟画。这样,花鸟画虽然相对脱离了花鸟画写生的传统,但与其他人物山水画相比,仍有其发展的一面。如明末清初的云南天、王王安等,批判了明代用笔作画的粗鄙,起到了“无骨”素描的作用。用“无骨法”或“勾花点叶”来写生,比明代的画家更高级。尤其是云南天的作品更能说明这一点。清初还出版了明代文人提倡的梅兰竹菊四君子画。这时候出了两套画,第三套是花鸟虫画。中期工笔花鸟画家沈南平赴日本教授花鸟画。士大夫花鸟画家蒋廷锡、邹一桂等人也画了一些颇具特色的《奉令华公》。这时,有了画花鸟的华喦。他用清新活泼的手法,以少胜多,塑造了一花一鸟几叶一藤的形象,让人觉得他“贵如黄金”。继承或模仿他的只有一个李渔。他不仅画画,还学碑文。因此,有人怀疑华喦的一些画可能是李渔画的。然后就是赵了。关于他的花,他首先应该珍惜的是,他以圆润灵活的风格和鲜艳的色彩反映了他在南海和广东看到的花和果。同时,对于新鲜事物——中原不常见的花果,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它们的思考和感受。

末有“三任一吴”。“三任”是任伟昌、傅长和、伯年,“一吴”是吴昌硕。“三人”花鸟画是由陈老炼的花鸟画发展而来的。魏畅的风格比较稳重,傅畅和柏年的风格比较泼辣,但他们的风格是独特的,虽然对笔墨有点夸张。吴昌硕从陈旧笨拙的画风中寻求画面的和谐,却大胆地对形象进行夸张和删减。所谓的大尺度水墨残花,成了当下最杰出的作品~